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379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docx

3.1.1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1.2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1.3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

6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3.2.2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mm)(mm)

特等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

一等O.151.0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重要的基坑

二等0.53.0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般的基坑

三等1.510.0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

四等3.020.0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

注:

1沉降监测点lJ!

~站高差中误差:

对水准测量,为其lJ!

~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2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坐标中误差为其点位中误差的1/J2倍。

3.3技术设计与实施

3.3.1建筑变形测量的技术设计与实施,应能反映建筑场地、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周边环境在荷载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应满足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对变形信息的使用要求。

3.3.2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应根据项目委托方要求、建筑类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设计资料、施工计划以及测区条件等编写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任务要求。

2待测建筑概况,包括建筑及其结构类型、岩士工程条件、9建筑规模、所在位置、所处工程阶段等。

3已有变形测量成果资料及其分析。

4依据的技术标准名称及编号。

5变形测量的类型和精度等级。

6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7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方案,包括标石与标志型式、埋设方式、点位分布及数量等。

8ß1~频率及观测周期。

9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

10仪器设备及其检校要求。

11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求。

12提交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

13成果质量检验方式。

14相关附图、附表等。

3.3.3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及观测应符合本规范第章的规定。

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点位应便于观测、易于保护,标志应稳固。

3.3.4建筑变形测量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全站仪、卫星导航定位测量系统等仪器设备,应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2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的变化情况,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正。

3作业时,仪器设备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4仪器设备应在其说明书给出的作业条件下使用,有关安装、操作及设备维护等应符合其说明书的规定。

3.3.5建筑变形测量应根据确定的观测频率和观测周期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频率和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的工程安全等级、变形10类型、变形特征、变形量、变形速率、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外界因素影响等情况确定。

3.3.6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首期(即零期)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测量。

当相应两次观测数据的较差不大于极限误差时,应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项目变形测量的初始值,否则应立即进行重测。

3.3.7各期变形测量应在短时间内完成。

对不同期测量,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并宜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设备。

对于特等和一等变形观测,尚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并在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3.3.8各期变形测量作业过程中,应进行观测数据的记录存储;同时应进行现场巡视,并应记录建筑状态、施工进度、气象和周边环境状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有关情况。

3.3.9当某期变形测量作业中,出现监测点被破坏或不能被观测时,应在备注中说明,并应及时通报项目委托方。

3.3.10当按任务要求或项目技术设计,变形测量作业将要终止时,若变形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沟通,并应在项目技术报告中明确说明。

3.3.11各期变形测量应进行数据整理和成果质量检查。

最终项目综合成果应进行质量验收。

5基准点布设与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植围以外且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宜避开高压线。

5.1.2基准点应埋设标石或标志,且应在埋设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变形测量。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7d

5.1.3基准点应每期检测、定期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复测周期应视其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2月复测次,施工结束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次。

2当某期检测发现基准点有可能变动时,应立即进行复测。

3当某期变形测量中多数监测点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立即进行复测。

4复测后,应按本规范第5.4节的规定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5.1.4基准点可分为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

当需同时测定建筑的沉降和位移或三维变形时,宜设置同时满足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布设要求的基准点。

5.1.5当基准点与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基点应设在相对稳定且便于进行作业的地方,并应设置相应的标志。

2每期变形测量作业开始时,应先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再利用工作基点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5.1.6基准点测量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联测的精度等级,对四等变形测量,应采用三等沉降或位移观测精度;对其他等级变形测量,不应低于所选沉降或位移观测精度等级。

5.2沉降基准点布设与测量

5.2.1沉降观测应设置沉降基准点。

特等、一等沉降观测,基准点不应少于个;其他等级沉降观测,基准点不应少于个。

基准点之间应形成闭合环。

5.2.2沉降基准点的点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枝、水惊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密集建筑区内,基准点与待测建筑的距离应大于该建筑基础最大深度的倍。

3二等、三等和四等沉降观测,基准点可选择在满足前款距离要求的其他稳固的建筑上。

4对地铁、高架桥等大型工程,以及大范围建设区域等长期变形测量工程,宜埋设~3个基岩标作为基准点。

5.2.3沉降工作基点可根据作业需要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基点与基准点之间宜便于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

2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时,相关各点周围的环境条件宜相近。

3当采用连通管式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工作基点宜与沉降监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lOmm。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在不同高程面上设置上下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5.2.4沉降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冻土地36区,应埋至当地冻土线O.5m以下。

根据点位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可选埋基岩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

在基岩壁或稳固的建筑上,可埋设墙上水准标志。

2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现场条件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

5.2.5沉降基准点观测宜采用水准测量。

对兰等或四等沉降观测的基准点观测,当不便采用水准测量时,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5.3位移基准点布设与测量

5.3.1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水平位移观测、基坑监测或边坡监测,应设置位移基准点。

基准点数对特等和→等不应少于个,对其他等级不应少个。

当采用视准线法和小角度法时,当不便设置基准点时,可选择稳定的方向标志作为方向基准。

2对风振变形观测、日照变形观测或结构健康监测,应设置满足三维测量要求的基准点。

基准点数不应少于个。

3对倾斜观测、挠度观测、收敛变形观测或裂缝观测,可不设置位移基准点。

5.3.2根据位移观测现场作业的需要,可设置若干位移工作基点。

位移工作基点应与位移基准点进行组网和联测。

5.3.3位移基准点、工作基点的位置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便于埋设标石或建造观测墩。

2应便于安置仪器设备。

3应便于观测人员作业。

4若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观测,应符合本规范第4.6.条的规定。

5.3.4位移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型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等和一等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

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O.lmm

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

应根据点位不同情况,选择重力平衡球式标、旋人式杆状标、直插式幌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型式的标志。

5.3.5位移基准点的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或卫星导航定位测量等方法。

当需测定三维坐标时,可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或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组合方法。

位移工作基点的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边角后方交会以及卫星导航定位测量等方法。

6场地、地基及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6.1场地沉降观测

6.1.1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测定建筑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

2应测定建筑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6.1.2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地基沉降监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

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支护结构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监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场地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监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可选择采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6.1.3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地基沉降监测点的标志可选择浅埋标或深埋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01)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直径。

.25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lm~2m;当在季节冻土区埋设时,标石底部宜埋设于冻土线下O.5m;当在永久冻土区埋设时,标石底部宜埋设于最大溶解深度线下(永冻层中)1.Om;2)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型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应埋人地面下O.2m~O.3m,并应砌筑带盖的害井加以保护。

2场地地面沉降监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

6.1.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本规范第7.节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执行。

6.1.5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率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基础施工期间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次。

混凝土底板浇完lOd以后,可每2d~3d观测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若水位恢复时间较短、恢复速度较快,应在水位恢复的前后一周内每2d~3d观测次,同时应观测水位变化。

此后可每周观测至回填土完工。

2在上部结构施工期间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本规范第7.1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6.1.6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监测点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

4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

6.2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6.2.1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应测定场地及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率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6.2.2分层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建筑场地,监测点应根据场地形状及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士层应至少布设个点。

2对建筑地基,监测点应在地基中心附近2mX2m或各点问距不大于O.5m的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土内布置。

点位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分层士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一土层应至少41布设个点,最浅的点位应在基础底面下不小于O.5m处,最深的点位应在超过压缩层理论厚度处或设在压缩性低的砾石或岩石层上。

6.2.3分层沉降观测可采用分层沉降计、沉降磁环或直接埋设分层沉降标志的方法。

分层沉降计、沉降磁环以及分层沉降标志的埋设,在填土区可在填土时分层埋设,在原状土区可采用钻孔法埋设。

6.2.4分层沉降观测宜采用二等沉降观测精度。

分层沉降观测应采用水准测量分别测出各标顶的高程,或采用分层沉降仪分别测量各土层的压缩量,计算各土层的沉降量。

6.2.5分层沉降观测应从基坑开挖后基础施工前开始,直至建筑竣工后沉降稳定时为止。

观测周期可按本规范第7.节建筑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确定。

首期观测应在标志埋好7d后进行。

6.2.6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监测点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各土层荷载一沉降深度曲线。

4各土层沉降量填土高度时程曲线。

6.3斜坡位移监测

6.3.1对存在不良地质作用的建筑边坡,或存在对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有影响的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应进行斜坡位移监测。

6.3.2斜坡位移监测的内容,应根据斜坡滑移的危害程度或防治工程等级确定。

作业时,可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按表6.3.2规定进行选择。

斜坡位移监视内容主要监视内容地表(或边坡表面)裂缝地表(或边坡)的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深部钻孔测斜、土体或岩体应力、地下水位续表6.3.2主要监测内容地表(或边坡)的水平位移或垂直位移、深部钻孔测斜、地表倾斜、地表(或边坡表面)裂缝、土体或岩体应力、地下水位

6.3.3斜坡位移监测可采用二等或三等精度。

对局部斜坡或人工高边坡,不应低于四等精度。

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另行确定监测精度。

6.3.4斜坡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布设在场地周邻的稳定区域且不少于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3.5斜坡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整体地面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均匀布设。

其点位间距应视相关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

2场地滑坡监测,除在滑坡体上均匀布点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滑坡周界外稳定的部位和周界内稳定的部位布设监测点,且应在滑动量较大和滑动速度较快的部位增加布点;

2)当滑坡体的主滑方向和滑动范围明确时,可根据滑坡规模选取十字形或格网形平面布点方式;当主滑方向和滑动范围不明确时,可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放射形平面布点方式;

3)对已加固的滑坡,应在其支挡锚固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上布设应力计和监测点;

4)当需测定滑坡体深部位移时,应将相关监测点钻孔位置布设在主滑轴线上。

人工高边坡监测点可根据边坡的高度、层(台)级和围护结构,按上、中、下成排布设,点位间距宜根据边坡设计图纸或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

6.3.6斜坡位移监测点位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士体上的监测点可埋设预制混凝土标石。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顶部的标志可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活动标志或嵌入加工成半球状的钢筋标志。

标石埋深不宜小于1m,在季节冻土区标石底部宜埋设于冻土线下0.5m,在永久冻土区标石底部宜埋设于最大溶解深度线下(永冻层中)1.Om。

标石顶部应露出地O.2m~0.3m

2岩体上的监测点可采用砂浆现场浇筑的钢筋标志。

凿孔深度不宜小于O.lm。

标志埋好后,其顶部应露出岩体面0.05m

3必要的临时性或过渡性监测点以及观测期短、次数少的小型斜坡位移监测点,可埋设硬质大木桩,但顶部应安置照准标志,底部应埋至当地冻土线以下。

4斜坡体深部位移观测钻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的基岩面以下不小子1m。

观测钻孔应铅直,孔径不应小于110mm测斜管与孔壁之间应填实。

6.3.7斜坡位移监测点的位移观测方法,可根据现场条件,按下列要求选用:

1当建筑数量多、地形复杂时,宜采用以三方向交会为主的测角前方交会法,交会角宜在50V~110。

之间,长短边不宜悬殊。

也可采用测距交会法、测距导线法以及极坐标法。

2对视野开阔的场地,当面积小时,可采用放射线观测网法,从两个测站点上按放射状布设交会角宜为30~150。

的若干条观测线,两条观测线的交点即为监测点。

每次观测时,应以解析法或图解法测出监测点偏离两测线交点的位移量。

当场地面积大时,可采用任意方格网法,格网布设、观测方法等与放射线观测网法基本相同,但应根据需要增加测站点与定向点。

3对带状斜坡,当通视较好时,可采用测线支距法,在与滑动轴线的垂直方向,布设若干条测线,沿测线选定测站点、定向点与监测点。

每次观测时,应按支距法测出监测点的位移量与位移方向。

当斜坡体窄而长时,可采用十字交叉观测网法。

44

4对抗滑墙(桩)和要求高的单独测线,可采用视准线法。

5对可能有大滑动的斜坡,除采用测角前方交会等方法外,亦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同时测定监测点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6斜坡体内深部监测点的位移观测,宜采用测斜仪法。

7当斜坡位移监测点数较多且场地条件满足卫星导航定位测量作业时,可采用单机多天线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方法观测。

8对精度要求高、变形敏感且危害大的斜坡位移监测宜采用全站仪自动监测系统。

6.3.8斜坡位移监测点的高程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对困难点位可采用兰角高程测量方法。

观测路线均应组成闭合或附合网形。

6.3.9斜坡位移监测的频率应视斜坡的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雨季,宜每半月或月观测次;干旱季节,可每季度观测次。

2当发现滑移速度增快,或遇暴雨、地震、解冻等情况时,应提高观测频率。

3当发现有大范围的滑移可能或有其他异常时,应在确保观测作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观测频率,并立即将观测结果报告项目委托方。

6.3.10斜坡位移监测预报应采用现场严密监视和资料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每次观测后,应及时整理绘制出各监测点的滑移曲线。

当发现有异常观测值,应在加强观测的同时,观察滑移前征兆,并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和气象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出斜坡滑移预报,并及时预警防范。

6.3.11场地斜坡位移监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监测点布置图。

2观测成果表。

3监测点位移综合曲线。

建筑场地斜坡滑移的边界、面积、滑动量、滑移方向、主滑线以及滑动速度资料等。

6.4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

6.4.1基坑变形观测可分为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基坑回弹观测。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应测定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围护墙或边坡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基坑回弹观测应测定基坑开挖到底及基础浇灌施工前的回弹量。

6.4.2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精度应根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形状、大小和深度、周边建筑及设施的重要程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和设计变形控制值等因素按本规范第3.节的规定确定。

6.4.3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变形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受力变形较大处应设点。

2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关键部位应适当加密,且每侧边不宜少于个。

3水平和垂直监测点宜共用同一点。

6.4.4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宜布置在围护墙的中间部位、阳角处,点间距20m~50m,每侧边不应少于个。

2采用测斜仪观测水平位移,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时,测斜管埋设长度不应小于围护墙的人士深度。

6.4.5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的方法应根据基坑类别、现场条件、设计要求等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一级基坑,应采用自动化监测方式。

2应采用视准线、测小角、前方交会、极坐标、方向线偏移法、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或测斜仪等方法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