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393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

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

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

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

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

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4)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遗址的示意图。

目前殷墟受保护范围约36平方公里。

图中蓝色蜿蜒曲折的是洹河。

洹河北岸是殷墟王陵区,南岸是殷墟宫殿宗庙

遗址、家族墓葬群、平民居住区等。

洹河流经宫殿宗庙遗址的北岸和东岸,商朝的工匠又在其西岸和南岸修建了两条宽20余米的大灰沟。

这样使得宫殿宗庙遗址四面临水,形成一条护城河。

即可以保护都城又方便汲水。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

消息传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5)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

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先后发掘15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6)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

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

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

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

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

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

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众人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

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明。

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

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看到展柜下方陈列的书籍是《甲骨文合集》,它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

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集体编辑。

1978,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搨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

第一至十二册为甲骨拓本,第十三册为甲骨篆本。

附原色甲骨图版8版10片,连反面共计14片。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状本书籍是《铁云藏龟》。

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出版。

1903年,刘鹗从他所收藏的五千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六册。

在该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骨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7)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土的情景。

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8)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

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辞卜骨的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

您现在看到的这片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

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大的甲骨片之一。

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

我国还曾用它作为邮票图案。

这片甲骨记载商王打猎前进行占卜的11条卜辞。

完整的甲骨卜辞一般具备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而您看到的这片甲骨上主要刻写的是叙辞和命辞。

即占卜的时间和将要占卜内容。

(9)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

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

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非王卜辞”,即不是由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10)在看到的照片是1991年发掘殷墟花园庄东地时所拍摄的,下方的展柜里陈列的是一些考古工具:

手铲、探杆等

(11)在看到是根据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所复原的。

在骨片上都能够看到清晰的钻、凿痕迹,这都是商王占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他们在占卜的时候有十分严格的程序:

首先,占卜一般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这些人被称为“贞人”。

他们在选好的龟甲或是牛胛骨的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再在长槽边钻一些小圆孔,再把燃烧的木炭在圆孔附近灼烧。

甲骨受热以后,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并发出“卜、卜”的声音。

占卜者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

最后由贞人负责把占卜的过程和内容锲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了甲骨文。

(12)为什么要占卜呢,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

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

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

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

在甲骨文尚未发现之前,人们对商代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古文献。

比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殷本纪》。

《史记?

殷本纪》中对商代的描写非常简略,最主要的内容是商王世系谱。

记载了从商代的祖先契到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帝辛。

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释,成功释读了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庙号。

他将这些庙号按称谓的先后排列起来,从而得到一份商王世系。

纠正了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当中的一些错误,印证了商代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

这些都已经是残片了,不能整句的释读,我们

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

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

他们的占卜很频繁。

还有少部分是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已经发生的。

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13)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

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

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

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

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

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

近代中国国学大师。

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代历史。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王朝的王位世系。

3(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

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年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甲骨进行了分期断代。

他还写过《殷历谱》一书,对商代的天文历法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878),号鼎堂(一号尚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

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商史的第一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

他利用甲骨材料论证商王朝的社会制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5(胡厚宣

胡厚宣,甲骨学家、史学家。

在集中、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胡厚宣先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

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学史上的里程碑。

观众朋友《一片甲骨惊天下》介绍到这里,接下来请您到二楼参观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

基本陈列:

中国文字发展史

第一部分汉字源流释古今

第一单元字法自然

(14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才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它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接下来就请您跟随我进入《字法自然》单元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在中国有两种解说系统,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另一种是关于文字起源的科学描述。

右侧展示的是仓颉像。

关于文字的起源,在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了。

仓颉奉黄帝之命创造汉字。

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的仓颉长了四只眼睛,说明他具备了超出常人的观察力~他看到鸟兽的蹄印各不相同,很受启发,造出许多象形文字,流传人间。

实际上,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他是否存在,学界亦有争论。

我们还需要借助于考古挖掘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5侧您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

这是从黄河中游地区的考古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组理想中的地层关系。

每一层地层代表不同的文化时期,由上往下,年代越久,埋得越深。

底下棕红色的土层是生土层,生土层的意思是指地层没有受到人为干预,是自然堆积,表明人类还没有到达这里。

从生土层往上看,第一层是裴里岗文化时期,距今约有七、八千年。

请注意,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刻画符号,随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物。

裴李岗文化层的上面一层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地层。

距今约五、六千年。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留下的遗址分布更加广泛。

黄河上、中游已经发现了很多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彩陶,其中有的陶片上有刻划符号。

再往上面的地层是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四千余年。

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文字已经产生。

龙山文化地层的上面,我们看到一个地层标有“下七垣文化”,这支古文化是分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古文化。

它的年代相当于文献中的夏王朝。

距今约3600年至4000年前。

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到了文字应用阶段,但可惜没有证据保存下来。

再往上一个地层是商文化地层。

代表商王朝留下来的遗迹。

甲骨文正是属于这个时代。

商代地层以上,堆积的西周、东周、秦汉地层,直到最上面的耕土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地层。

考古学家们正是根据考古地层以及地层内出土的古代文物,特别是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来研究文字的起源。

(16在看到展板上的内容是山东大汶口时期的典型符号。

这个刻画符号上半部分圆圆的象太阳形状的是“日”字。

它的下半部分象山峰形状的是个山字,这是没有争议的。

现在学者争议比较大的是中间这一部分,有人说弯弯的这个符号是“月”字,有的学者认为是火焰的形状,所以上下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有的学者认为是个旦字而有的人认为是个炅字,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考证。

(17国的新石器时代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

它们有的可能与文字起源有关。

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大家可以看到在陶缸的表面有一个彩绘图案,这说明我们的先民们已经开始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想法。

(18就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发现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

您看到的这片龟腹甲上面有一个刻划符号,看上去象现代记数符号“八”,有的学者认为它与汉字起源有某种联系。

接下来,就请走进下一个展厅,《甲骨纪事》,了解一下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

第二单元甲骨纪事

(19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

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

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早期遗址中,这就是其中的一块卜骨。

这块牛肱骨上面只有一个字,为古体的“有”字,在后来的殷墟小屯的甲骨文中常见此字,但没有流传下来。

(20商代早期已经出现甲骨,但目前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最集中的出土地。

殷墟是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商代12位国王在此建都近300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甲骨遗存。

在殷墟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发现了13万片刻辞甲骨。

21人几乎每天都要在龟甲上进行占卜。

首先,在龟甲的背面凿出长槽并钻出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钻孔中灼烧,让骨片受热产生裂纹,商王根据裂纹的走向判断事情的吉凶。

事过之后,商人有时候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甲骨文。

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四个部分:

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22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商王讨伐方国的记载,又有关于农业、田猎、天象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生活,提过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3来,请大家看这幅大型的图画。

这幅画包含了很多含义。

大家看,高亮的地方是突出的三片甲骨,甲骨的背景却是生动的壁画。

先来看左边:

这片甲骨中有“日”、“月”二字,这是商代人对天象的描述。

其背景是取材自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图案,里面三只脚的乌鸦,叫做金乌,在汉代代表了太阳。

右边是一只住在月亮里蟾蜍,汉代代表月亮,这个场景说明了商代到汉代天象知识在传承着。

再来看中间的甲骨片。

这片甲骨记录了商王在打猎时追逐一只犀牛的场景。

这是甲骨文“车”字。

这片甲骨的背景是汉代的围猎图,说明汉代的狩猎早已有传统。

第三片甲骨是有关于农业的记载,这个字是“协”字,是殷商时期众人耕田的描述。

背景画的是汉代的农耕,这是农业文化的延续。

24多人误以为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所仅有的,其实不然,在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歧山凤雏村意外的发现了27000片先周至西周早期的甲骨文,其中带字的就有200多片。

它和殷墟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也独具特点。

西周大多数文字刻写精细,字体普遍细小,甚至用肉眼都看不到。

被有些学者称为是中国最早的微雕。

25骨文已经是成熟的字体,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规则,但最常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象形独体字,这是一个侧面直立的“人”,它是最基本的一个象形文字。

“首”、“心”、“口”就像是商代人在铜镜里看到自己的身体部位一样,非常形象。

我们接下来看到的是会意字。

所谓“会意”,是指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思。

这是甲骨文“毓”字,上面是女人的“女”字,下面是儿子的“子”字,表示生育的意思。

卿是两个跪坐的人,中间是商朝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

指事字的是利用本有的象形符号加些简单的指事符号实现表意功能的一些字。

26们看这个“下”字的,下面的短横用来指事方位,“上”字就是短横在上用来指上面。

形声字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

“洹”字三点水是形旁,“亘”字是声旁。

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合文,这是“五百”,这是“十朋”、“上甲”,“延雨”表示连绵不断的下雨。

假借和转注也可以理解成“用字”而非造字。

27们来看特殊字符,它们出现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表示一些族名和族徽。

形式多样,很有特色。

我们看外面是亚字,里面是官职名字或者是族徽、族长的名字。

通过这一展厅的文字之旅,了解了甲骨文。

接下来,请您到下面展厅认识金文。

第三单元钟鼎千秋

28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称谓不同,但并不是另一种文字,只是因为铸刻在青铜器上,才称为金文。

金文大约是从商朝开始的,直到战国时期,共有1200多年的历史。

您现在看到是司母辛鼎,它是商代晚期的一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在这件鼎的内壁上铸刻有铭文“司母辛”。

“辛”是妇好的庙号。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女将军。

在甲骨文中多次记载妇好率兵出征,最多一次率兵达一万三千多人。

这是商代用兵最多的一场战争。

此鼎的口部成长方形,长边长64cm,宽边长48cm,短沿方唇,两耳立于短边口沿上,腹壁是比较直的,而壁的下部则是略向内收,底部为平的。

在底部的下端还有四条圆柱形的足,足高为31cm,成透底空心足,足孔深为28cm。

在鼎外壁的四角各有一条扉棱,与四足上端外侧的扉棱呈一条直线,口下四面及四转角各饰一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兽口向下,眉目清晰,体较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短足内屈,有爪。

雷纹衬地。

腹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以排列规整的乳钉纹三排,乳钉浮出器面。

四足上端都饰兽面纹,兽口向下,目字形眼,细眉巨角,纹样浮出,极为醒目。

29在看到的是亚长钺,这件铜器的整体造型和当时“王”字写法很接近。

有的学者主张汉字中的“王”字最早的内涵就是手拿着钺的人,象征着掌握着王权。

在铜器的上端有个“亚”字,“亚”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司母戊鼎。

它铸造于商代晚期,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鼎。

大鼎通高1.33米,长1.1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字。

“司母戊”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后母戊”。

后是崇高伟大的意思,“戊”是器物主人的庙号。

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祭祀

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我们可以看到此鼎龙纹盘绕,鼎身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有虎食人头图案。

我们可以从鼎的规模推想3200余年前商代铸铜工艺的水平。

鼎,最早是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0圆鼎内侧有两个铭文。

第一个字是一个族徽。

第二个字是自己的“己”字。

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普遍很少。

当时的贵族常常把自己名字或家族的族徽铸造在上面。

这件青铜器纹饰精美,正面是殷商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31现在看到的这一组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墓葬中。

在这组青铜器内有同一铭文“爰”字。

墓葬中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数量都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于身份。

这一组青铜器中有烹煮食物时用的鼎,盛酒时所用的罍,喝酒使用的觚爵等,配套齐全,可以想象墓主人生前是有一定地位的。

32现在看到的是作册兄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高22.1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6厘米。

銘文为“乍册兄”三个字。

在当时“乍册”多为史官。

其中第二个铭文“册”字像使用绳子穿起的竹简。

最后一个字“兄”,可能是这个史官的名字。

这件铜器的造型非常奇特,从整体看,如三个象首相连,它的足如同象鼻。

它的上下以连珠纹装饰,腹部装饰着三组兽面纹。

33金文穿过商代的岁月长河,到了西周时期,其字的形体略承商代金文之风,

这八件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2009年3月5日,国家文物局捐赠我馆8件珍贵西周青铜器,是我馆首批文物。

这八件青铜器分别为酃、簋、盨、鬲和壶。

都出自于今天陕西宝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是件善夫吉父鬲,“善夫”在西周时期的官名,相当于今天的“炊事长”,负责饮食。

吉是作器者名,而父代表是一种敬称。

这组器物很有来历。

它们最先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程潜收藏,解放后,国家文物局收藏了这套文物。

现在看到的是太师虘簋。

“太师”是官职的名称,“虘”是人名,这件器物的盖子上有铭文7行70个字。

记载了太师虘受到封赏的年、月、干支日。

在商周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余件,但是像这样完整记录年月日的仅有30余件,所以这件青铜器铭文非常珍贵。

34在周代众多精美青铜中,有这样一件重器,我们来了解一下。

这件青铜器叫做逨盘。

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

逨盘于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该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

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

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7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

这件器物重要之处在于它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

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

西周时期有一个权势显赫的“单氏”家族,其政治地位仅次于周

公和召公。

该盘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从皇高祖单公到逨8代人的历史,他们在辅佐周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

铭文在记述单氏家族历史的同时,自然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王的王名,从而成为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谱。

虽然司马迁的《史记?

周本纪》对周王世系谱作了记载,但司马迁的这一记述一直没有考古学材料加以证实,难免让人将信将疑。

来盘铭文则第一次从出土文物的角度证明了《史记》对周王世系谱的记述是正确的。

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辅佐西周12代周王的功绩,第一次印证了《史记?

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

逨盘铭文多达372字,是建国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铜盘。

35平王东迁以后天子势力逐渐衰落,而这时诸侯国的青铜器日益增多,无论是从青铜器的制作上还是金文字体都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为宋公栾簠。

簠是当时盛食物的器具。

这件青铜器上有铭文20字。

其中第一行是:

“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

“殷”是指殷商,唐是指商代第一位国王成汤。

宋公栾即宋景公。

这段铭文中,宋公栾自称是商汤的后代。

从整段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簠是宋公栾为其妹勾吴夫人出嫁时陪嫁的的器皿。

36您现在看到的庚儿鼎属于春秋中期之物,1961年12月山西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出土。

据铭文的内容判定它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其主人为徐王庚作为王子时所作之器。

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定名为“庚儿鼎”。

此鼎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请大家注意,徐国之器何以流入晋国呢,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徐与吴楚关系密切及当时有以“宗器相赂”的史实,认为此鼎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

这可是古代贪官受贿的铁证了~

37您现在看到的是吴王光鉴。

春秋时期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铜鉴内壁有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

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