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425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心理学考点总结(小炒版)文档格式.doc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2测验法。

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4临床法。

5个案法

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8)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为4个层次1基础研究2心理现象研究3心理对象研究4活动领域层次

9)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10)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11)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史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4完形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格式塔。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用来访者中心治疗,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使来访者实现自己,维持自己,提高自己。

7认知主义心理学8精神心理学

12)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的特点。

13)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的指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14)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2广博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4全面的能力。

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之一。

系统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专业能力、信息资料的加工利用能力、创新能力。

5专业的技能。

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15)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包括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4、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5、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8、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里发展

9、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多选

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

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

劳动;

语言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

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35

相同:

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

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

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

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

学习模式不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39

一、遗传因素:

遗传,生理成熟;

二、自然因素;

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二、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一、思维发展、初中生:

运用假设;

开始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逻辑法则

高中生:

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二、情绪情感发展

初中生情绪: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可变与固执性共存;

内向与表现性共存。

情感: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需要迫切;

有文饰、内隐、曲折性;

容易受挫折,忍受力差

高中生情绪:

延续时间增强;

丰富性;

特异性;

由不稳定到稳定;

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三、人格发展、

初中生:

意识高涨;

反抗心理。

高中生: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价值观确立;

自治需求。

1)心理产生的基础是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

脑神经一共是12对

2)通常将生长和发育分为4个时期。

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老年期

3)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4)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只具有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而不具有反射能力。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5)广义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动物心理的发生于发展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6)个体心理发展分为10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3-6.7岁)4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11.12岁)5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17.18岁)7青年中期(19-25岁)8成年期(25-45岁)9中年期(45-65岁)10老年期(65岁以后)

7)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以及差异性

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包括遗传,教育,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扩展简答:

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因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4个,相互之间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片面强调一个事错误的。

9)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身高,体重,头面部发生明显变化。

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

1初中生生理发育成熟,特别是性机能成熟,使初中生有成人感,独立倾向日益严重。

2心理发展有这样的特点:

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初中生考虑问题比较片面,冲动和草率。

情绪上心理活动强烈,固执,狂暴,自我意识发展的盲目膨胀,情感抗挫折能力差。

这些都会引起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盲目自尊或妄自菲薄,情绪易大起大落。

10)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过渡性。

表现: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在身体发育方面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方面,具体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

2闭锁性。

由于思维的发展,青少年把探索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诞生,而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称作内部的获得时期。

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

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而拒绝回答。

心理学家把这种特点叫做不坦率性,对成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

3社会性

1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1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这一特点体现在:

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矛盾性体现在:

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1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

13)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与低级生理需要相联系)情绪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感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迫切需要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忍受能力差

14)高中生的情绪的发展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15)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初中生。

1意识高涨。

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反抗心理。

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4岁之间,第二反抗期出现于初中阶段。

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有新特点:

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16)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高中生逐渐学会了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

17)(怎样度过初中生的危险期)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18)为什么说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危机期及如何度过答案为10—17条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技能按性质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系统的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

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

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是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

多选、简答

1、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4、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按内容抽象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经验概括说;

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说。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8、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有明确目标;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9、加强理解的条件: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利用变式和比较。

10、知识应用可分为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11、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

问题的特征;

智力活动水平

12、动作技能的形成四个阶段:

认知定向阶段;

掌握局部动作;

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阶段。

13、智力技能的阶段:

活动定向;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有声言语阶段;

无声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阶段。

14、动作技能形成标志:

结构的改版;

品质的变化;

调节功能加强;

15、智力技能形成标志:

脱离物质或物质化活动;

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

智力活动自动化;

16、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四种基本趋势;

练习有起伏现象;

练习过程中有高原现象。

17、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

确定练习目标;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采取灵活练习方式。

18、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9、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区别:

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想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宽泛。

二者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在品德上的表现。

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

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心体验,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三、道德意志。

是个人自觉的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里过程。

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上。

四、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的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有:

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3)学习的种类。

1依学习水平划分加涅分成8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依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理解性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的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是指新旧知识间内在的有意义联系,非人为联系指新旧知识间存在的观念的一致性。

3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4)学习理论1刺激—反应理论。

(外在行为解释人的行为获得的理论)由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鼻祖)。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即某种情境仅能引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联结学习的公式:

S—R。

三条学习的定律:

准备律(有积极的学习愿望,激发学习的动机、心向),练习律(反复强化),效果律(强化物体对那个人本身有吸引力)。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认知理论(关于某科的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基本公式)基本观点: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二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三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该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迁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

代表人物布鲁纳.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倡导,他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而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5)顿悟学习的条件是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努力的人,长期思考,是勤奋耕耘的人。

6)学习迁移,有好作用也有坏作用。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学以致用,先前知识的运用(正迁移—有利,负迁移—无利)

7)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是正迁移。

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是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例在学习母语时学习英语产生干扰,属负迁移

8)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包括:

1形式训练说,训练人的心智大脑2共同要素说,相似的程度有利于迁移的发展,循序渐进3经验概括说(原理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理论回到实际)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换理论(顿悟说)5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关于这章这节基本理论,不清楚不利于迁移,建立关系。

联系清晰,把握深刻。

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4心向与定势,心向和定势都是心理准备状态

1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学习的目标2精选教材。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就必须精选教材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教材在经过教师处理之后应具有科学的序列,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另一有效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况相似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景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为促进原理的迁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准确的理解基本原理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11)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有意义学习)。

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举例)

12)理解的标志是:

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迁移)

13)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直观教学有3种形式(获得方式):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利用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指不断的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实物的本质特征(例盲人摸象,通过非本质属性解释本质属性的过程)。

比较包括同类事物比较和同时比较。

比较有利于记忆

14)知识的应用的实质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迁移。

知识应用可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审题,指了解题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审题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等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尤其表现在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如何存储以及如何提取知识的所有途径、方法和策略叫做表征。

2相关知识的重现。

学生在重现相关知识时,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旧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15)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可利用性、可辩证性、稳定性、可靠性,原有知识是否扎实)2问题的特征(问题的背景)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与智商有关、思维习惯)

16)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技能具有以下特点:

1技能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2技能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形成技能的基本条件)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17)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

1动作技能(实在物)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

2智力技能(观念,动作可以不连贯、可省略)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8)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1活动的对象不同。

智力技能属概念的范畴,思维方法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