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4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三专题 第11课渔父.docx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

第11课渔父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屈原,《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评价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二)人物轶事

屈原:

洞中苦读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

家人虽多次劝阻,他仍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背景链接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常识整理

1.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屈原既 放,  游于江潭, 行 吟 泽  畔,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渔父见而   问之曰:

“子非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

“您不就是

屈原曰:

“举世   皆浊 我独屈原说:

“全世上(的人

渔父曰:

“圣 人  不  凝  滞 于 物,而能渔父说: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著,而能随

 与世  推移。

  世  人 皆  浊, 何 不着世道变化转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

淈其 泥     而扬 其波?

把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众既然

人 皆   醉,  何  不   其糟而 歠其醨?

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饮那薄酒?

 何 故  深 思   高 举,       自令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    者 必 弹 冠,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  浴 者 必 振  衣。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埃。

安 能以身之 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宁赴  湘流,葬 于江鱼之(我

渔父莞尔而笑, 鼓  枻  而去,乃歌曰:

“沧浪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 濯 吾 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 濯之清水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用来洗

 吾 足。

”   遂 去,不复与  言。

我的双脚。

”(渔父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一、诵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屈原既放

既:

副词,已经放:

动词,被流放

(2)游于江潭

游:

动词,行走,游荡于:

介词,在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

古今异义词,古义,脸色。

今义,面貌,容貌,脸上的表情,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形容:

古今异义词,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渔父见而问之

父:

通假字,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而:

连词,表承接

(5)何故至于斯

于: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斯:

代词,这

(6)举世皆浊我独清

举:

全,整个

(7)是以见放

是:

代词,这以:

介词,因为见: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被动句,无标志词;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潭”放在“游”后面;省略句,“行吟”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

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2)是以见放。

(宾语前置,宾语“是”放在介词“以”前面;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译文:

因此被流放。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句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B.文中并未对渔父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直接写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是问屈原的身份,二是问屈原为何落魄到这地步。

C.文章开头对屈原的外貌描写,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D.文章明写屈原的外貌,暗写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和他所遭受的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做铺垫。

解析:

选A“独醒”比喻屈原对国家命运认识的清醒。

二、诵读课文第2、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

聪明通达的人凝滞:

执着,拘泥

于:

介词,表被动而:

连词,表转折

(2)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

搅浑而:

连词,表承接

(3)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吃而:

连词,表承接歠:

饮醨:

薄酒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高举:

古今异义词,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自令:

令自,让自己为: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新:

刚刚沐:

洗头浴:

洗身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

哪里,怎么以:

介词,用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

皎洁的样子汶汶:

玷辱

(7)安能以皓皓之白

皓皓:

皎洁的样子白:

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察察之身”“汶汶之物”)

译文: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3)自令放为?

(被动句,无表示被动的词)

译文:

使自己被放逐呢?

环节二:

分析文理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屈原志行高洁和认识清醒的一组是()

①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②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

选B②④⑥是渔父的话,是渔父对屈原的规劝语。

只有①③⑤是极力表现屈原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所述种种,意在劝说屈原放弃坚守,随波逐流,同时也表现了渔父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B.

其糟而歠其醨:

比喻迎合邪恶势力,随波逐流,与其同流合污,以求苟安。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比喻品德高尚者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欲保持高尚节操。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解析:

选A属曲解文意。

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三、诵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渔父莞尔而笑

而:

连词,表修饰

(2)鼓枻而去,乃歌曰

鼓:

名词作动词,敲打去:

动词,离开

歌:

名词作动词,唱歌。

(3)可以濯吾缨

可以:

古今异义词,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好,不坏;过得去;厉害。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句,省略主语“渔父”)

译文:

(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他说话。

环节二:

分析文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两句表现出渔父随俗而变,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

水清可以洗我帽缨,水浊可以洗我双足,是渔父处世哲学的诗意说法。

B.渔父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于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C.结尾一段用比喻的手法,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D.结尾一段,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解析:

选D“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错。

渔父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灵活的生活方式。

应是“衬托了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屈原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

面对渔父的诘问,他坚定地说: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铿锵的话语之中,表明的是为坚守理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倔强;展现的是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铸就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岸。

那种坚守信念、百折不回、以身殉志的人生选择,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伫立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2.从历史中积累

持旌节,奔走于大漠之中,忘却了荣华富贵,他挥一挥长鞭,与那锦衣富贵告别,来到茫茫大漠上,怀着汉匈和睦的夙愿,他与大雪为朋,与孤冢为友。

他——苏武,坚守着正气,坚守着拒绝折节,坚守着富贵的诱惑。

奇迹出现了,公元前81年,他回到了长安,是他的坚守为自己创造了机会。

苏武因为坚守气节与操守成了历史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坐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

3.从现实中积累

30年守护山林的“大山卫士”——刘真茂

他是一个老兵,坚持做雷锋那样的人,用30年时间守护一座大山。

他与孤独、误解以及人性的贪婪对抗,成为人们眼中的“山神”,他就是被誉为“大山卫士”的刘真茂。

刘真茂从1983年开始,带领民兵护林队进驻狮子口大山,守护着35万亩森林和7万亩草山,并带领当地群众植树造林1.5万亩。

1993年,护林队因故解散后,他拿出自己积蓄的3.6万元,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重新建起湘粤赣三省第九联防区狮子口瞭望所,从此过上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一个人坚守在远离家人、条件艰苦的高山上。

自1993年以来,他没在家过一个春节,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没向领导说过半个苦字。

他用善心、诚心和恒心,感动、感染和感召当地几十个村庄的村民积极投入爱林护林行列中来,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护力量。

30年来,这座大山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成为湘粤赣三省结合部生态保护完好、引人瞩目的一片美丽绿洲。

几十年来,他扎根在乡村,坚守在深山,尽心竭力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热心为群众做好事,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山卫士”。

他守望大山,也守望自己的灵魂,守望一座精神的大山!

4.从名言中积累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

(3)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5)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

至死都不能放手。

——伏尔泰

(6)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5.从佳作中积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一代先哲对骨气的坚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代良吏对自己的坚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代忠臣对生死的坚守。

于是,这样的人就有了一身正气,霹雳轰顶色不改;就有了一腔豪情,狂沙扑面目不迷;就有了一颗赤胆,万箭穿胸志不移。

动乱岁月,去留肝胆两昆仑,凛凛的雄风在血与火中长啸;和平年代,富贵于我如浮云,浩浩的英气使天下同钦。

(二)这样运用素材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在执着的信念的追求中,它们坚守了最真的自我,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

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坚守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淈其泥而扬其波,

其糟而欼其醨”,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文段的中心是“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胡杨的坚守,创造出“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又联想到课文中屈原的例子,写出了屈原因坚守而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

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

“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

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

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

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

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挫折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

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_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

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

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

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

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

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

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

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

“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佳作赏析

从《离骚》到屈原本人,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使得语势连贯,大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这一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同时,我们还看到无论是屈原的忠君爱国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个性,还是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总之,本文意蕴丰富,文韵隽永,读之回味无穷。

写作借鉴

1.学用词

第①段“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

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人的肯定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

2.学修辞

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

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

3.学手法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作者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的:

(1)内容(或情感)上

《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愤怒。

《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

(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

《离骚》:

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

《诗经》:

比兴手法。

(3)成就(或影响)上

《离骚》:

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

《诗经》:

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4.学结尾

“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代诗人继承发展,但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没有人能够超过屈原。

如《离骚》中以“香草美人”来比喻政治抱负和理想的手法,对后代曹植的《美女赋》、杜甫的《佳人》、苏东坡的《赤壁赋》的影响等。

又如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李白、李贺等诗歌创作的影响等。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物格①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③,身修而后家齐④,家齐而后国治⑤,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第二章》)

注释:

①物格,即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②知至,知识丰富。

③身修,修养自身的品性。

④家齐,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⑤国治,国家治理得很好。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才能干出大事业,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百折不挠

成语释义: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原文:

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的气概。

毛秉华:

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

毛秉华今年82岁,满头银丝,精神矍铄。

现任中国国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井冈山精神研究会顾问、井冈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

他四十三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每年讲课300多场,被誉为“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

自1968年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起,毛秉华便把宣传井冈山精神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开始广泛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毛秉华开始了他的义务宣讲,他讲课有四条自律原则,即“不接受宴请,不收取讲课费,不参加当地安排的观光旅游,不收受任何礼品”。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廉政净土。

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不容亵渎。

”面对世人疑惑的目光,毛秉华这样解释。

毛秉华每年给数万人讲课,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

为了使井冈山精神宣讲尽量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他不断丰富讲课内容,坚持每年到全市各乡镇搞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主编了《井冈红旗谱》《天下第一山》《井冈山诗词选》等著作,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

他还为井冈山的12所中小学筹资120多万元,解决了这些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和安全饮水等问题;并筹款帮助上百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梦。

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

毛秉华说,作为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我已82岁,但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井冈山精神弘扬光大,直到生命尽头。

责任重于泰山,毛秉华视宣传井冈山精神为己任。

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在坚守着中传播,他消磨的是自己,奉献的是大爱。

一、文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浴者必振衣振:

抖掉

B.可以濯吾缨濯:

C.遂去,不复与言去:

前往某地

D.何故至于斯斯:

这个地步

解析:

选C去,离开某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

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清兮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D.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

解析:

选DD项,助词,吗;介词,跟,同。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颜色:

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

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

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