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499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19讲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Wo

第19讲 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考纲要求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课标提示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

考点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马可·波罗行纪》 ③奥斯曼土耳其 ④美洲新大陆 ⑤环球航行 ⑥大西洋 ⑦“价格革命” ⑧封建制度 ⑨西欧

考点二 ①西班牙 ②“海上马车夫” ③商业殖民帝国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⑤“无敌舰队” ⑥东印度公司 ⑦《航海条例》 ⑧新阿姆斯特丹 ⑨世界殖民霸权 ⑩“日不落” ⑪殖民掠夺 ⑫黑奴贸易 ⑬资本原始积累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图解历史——新航路的开辟

构图解史——“价格革命”

形象记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图解历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知识拓展——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口的流动与种族的融合、资本的流通、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考法1 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考题1】(2017·安徽合肥模拟)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 A

』根据“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可知,材料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来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这个维度来说,其使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五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2)“文明交流之路”:

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3)“思想震撼之路”: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殖民掠夺之路”: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5)“社会转型之路”: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法2 殖民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

【考题2】(2016·陕西师大附中检测)布罗代尔说:

“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

”“这场战争”(  )

A.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B.荷兰取得独立,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C.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D.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答案 C

』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材料中“宗教改革派……西欧人”指英国人,“西班牙人……伊比利亚人”指西班牙人。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更替

(1)西班牙:

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

(2)荷兰:

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强资本主义商业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

(3)法国:

成为18世纪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4)英国: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成为“世界工厂”,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考法3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荷兰政府给予公司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21年期限的垄断权,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也是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特大公司,政府持有股份,有为战争支持薪水,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力,每年给政府分红18%,直到1800年公司正式解散。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四百年遥想》

史料二 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社会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殷海光文集》

(1)史料一论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基本职能。

根据史料一,归纳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及拥有的基本权力。

提示 性质:

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

权力:

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和股票、与外国签订条约,亚洲殖民的垄断权。

(2)史料二反映了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社会的深刻影响。

概括上述史料的观点并阐述其所运用的史学方法。

提示 观点:

欧洲的殖民扩张在客观上推动了亚非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

史学方法:

近代化史观。

』根据史料一中“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与外国签订条约”可以看出其具有国家职能,但本质上是一个拥有贸易垄断权的“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史料二“把亚非社会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可知是站在近代化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强调殖民侵略的客观进步性。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②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考法4 新航路开辟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比较

史料 

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2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 示例一 信息:

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说明: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 信息:

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说明:

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 信息: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说明: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根据图片回答范围的扩展、说明各自集中在哪些区域;或者从大国主导角度回答,说明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再次,从航路的性质,回答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也可以回答贸易的性质。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2)西方殖民者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西方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科技,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4)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 17世纪60年代,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与贸易的开展,东西方交流不断加强,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输出到欧洲的茶叶数量增多,所以盛产于东方的茶叶逐渐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故选D。

等级观念与茶叶的消费无关,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 D

2.(2016·课标全国Ⅱ,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

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

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摘编自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解析 第

(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可得出。

答案 

(1)趋势: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

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解析 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更多的货币,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7·河北唐山模拟)“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 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商路的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

答案 A

3.(2017·湖南衡阳调研)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解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四川广元三模)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解析 商业革命与价格、货币量等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中诸要素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公式中价格与货币量、货币的增长呈正比,“价格革命”中欧洲货币总量增加、流通速度加快,价格增长,故C项正确;西、葡的衰落是公式带来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全国高考预测)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

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

这反映了(  )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解析 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故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从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反映了各洲物种交流,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山东菏泽模拟)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

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

A.自由贸易的盛行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自由贸易盛行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西班牙进行新航路开辟,到达了菲律宾,菲律宾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故B项正确;明朝末年工业革命尚未进行,故C项错误;明朝末年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山东菏泽调研)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在于成为了方便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

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后(  )

A.西、葡封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东方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西、葡未实现有效的资本积累

D.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可知,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掠夺的财富主要用于皇室的消费,并未转化为资本,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7·北京西城模拟)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

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9世纪

解析 荷兰凭借强大的商业实力,在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材料反映的是荷兰崛起的情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2017·广东揭阳调研)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抨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B.抨击“海上马车夫”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垄断了早期殖民贸易,17世纪初,荷兰崛起,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论海上自由》是为自己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17世纪初,荷兰刚开始崛起,尚未实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B项错误;英国《航海条例》颁布于1651年,反对荷兰海上霸权,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609年”英国尚未崛起,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7·浙江温州调研)“这个大战的结果,在海外方面,是英国成为北美和印度的主人翁,为英国他日雄飞于世界立下一个基础。

”材料中的“大战”指(  )

A.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三次英荷战争

C.英法七年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英法“七年战争”使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地位,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辽宁实验中学调研)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印度、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的文化特征,故A项错误;欧洲超越其他地区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知不是通过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从欧洲在印度、中东、非洲、拉丁美洲都地位超然,可知欧洲凭借强大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体系主导世界,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会使亚非拉人民受到欧洲迫害,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7·重庆模拟)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D.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 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排名靠前,主要是英国、葡萄牙、荷兰海外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有限,不是主要动力,故A项错误;葡萄牙还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这些城市财富的增加,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与这些城市排名靠前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湖北武汉高三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

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

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

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

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荷兰崛起的时代是重商主义盛行的时期。

荷兰的独立为之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凭借先进的造船业大幅降低海洋运输的成本;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度公司;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欧洲各国商业委托人的信任。

在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后,荷兰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

荷兰东印度公司向远东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即是通过垄断低价购进东方国家盛产的生丝、瓷器、香料等商品,然后依靠其庞大且具有竞争力的海上商船运输能力以高价往外分销,从中赚取十分可观的差价利润,并通过武力征服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编织起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

——摘编自汪曙申《试论十七世纪荷兰海权

的崛起与对台湾的侵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重商主义在荷兰海上贸易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9分)

(3)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和荷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贸易圈,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

(8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得出与海禁相结合;根据“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得出政治目的为主;根据“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得出商业成份重;根据“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得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根据“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得出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根据“遍赐海外诸国”得出朝贡国多。

(2)问,根据“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得出推动了航海技术、商业资本、机构制度的进步;根据“荷兰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得出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根据“编织起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得出推动了贸易网络的形成;结合所学还可得知成就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第(3)问,评析分两部分,首先分析原因,再进行评价。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具体原因作出评价。

答案 

(1)特点:

与海禁相结合;政治目的为主、厚往薄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朝贡国多,商业成份重。

(2)作用:

推动了航海技术、商业资本、机构制度的进步;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推动了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荷兰贸易的发展、促成荷兰商业帝国的形成);成就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3)中国:

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重农抑商,导致排斥市场规律,忽视民间海上贸易;荷兰:

政治上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鼓励对外扩张,重视商业贸易。

(也可从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言之成理即可)

14.(2016·重庆诊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哥伦布交流:

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

《世界:

一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

(12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归纳哥伦布交流的内容并形成定义,包括动植物、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然后依据材料进行评价,如:

动植物的交流对世界生态面貌、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人口流动对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以及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1)定义:

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2)评价:

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了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