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11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docx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整理

2013与2012高考政治考试条目(考点)变化情况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原一级考点是按具体知识点排列

现一级考点均为四个单元的单元题,原一级考点均变为现二级考点

没实质性变化,只是为与其他模块统一,且现在这样排列与书本统一

1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现合并为一个考点

要求不变

2

信用工具

信用卡

缩小范围。

支票就明确不作要求

3

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提法或是缩小范围,或是指向更明确

4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指向与要求更明确

5

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与书本相符合,提法更科学罢了

6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与消费

要求提高了,按字面理解:

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等知识也进去了。

不过它写不写都可能考,如10年。

7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职业观

删了这一条

其实这条本就包括在劳动与就业里边的,所以我觉得提法变,要求没变。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二级考点不完全是课题

现二级考点基本是课题名称

没实质性变化,与其他模块统一罢了

1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合并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与意义

要求没有变化

2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拆分为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我国公民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要求没有变化

3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与书本阐述保持一致,要求没变

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删除

不要求了

5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与书本阐述保持一致,要求没变

但这一考点今年地位会不会提升?

6

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的主题

提法更明确罢了

7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合并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法更合理、要求提高了。

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等也是常考内容,按去年提法就不是考点

8

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条件

更加具体化。

今年这个考点地位如何?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只有一个二级考点变: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只是为了与书本提法保持一致吧!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合并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此并不是删除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这一考点

合并了。

要求也可以说稍提高了:

是什么?

二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

2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合并了

没变化

3

二级考点中的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质

提法不同吧!

因为具体考点没怎么大变

4

规律的概念

删除了

不作要求了

5

增加一条认识和利用规律

明确了要求,其实这是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的方法论意义

6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合并为实践及其特点

要求没变吧!

7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合并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要求提高了,除把握两对关系外,还要把握两点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8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觉得提法更明确罢了,要求应当没变

第五部分《国家与国际组织》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1

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的职能或职权

英国的国王、议会和内阁

要求稍有提高。

因为考点的范围我觉得扩大了点:

如英国议会的特点、组成权力变化;内阁的产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ⅠB)《经济学常识》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1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局限性

删除

不作要求

(ⅠB)《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序号

2012年阐述

2013阐述

我的理解

1

二级考点:

合同与违约

信守合同与违约

与书本课题保持一致,具体考点要求不变

2

二级考点:

守法经营

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

同上

 

《经济生活》知识精要

一、生活与消费

考点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

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2)一般等价物: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

产生过程: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产生的必然性:

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

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原因: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价格的含义: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价格。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对货币的要求:

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对货币的要求:

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的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

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2)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清偿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

【提示】: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其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

(1)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2)优点: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4)本质:

价值符号。

 

【提示】:

比较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货币

纸币

区别

含义不同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产生不同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纸币是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属性不同

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职能不同

五种职能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联系

①纸币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派生物,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拓展】:

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详见P8“名词点击”)。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发生原因和实质

通货膨胀

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原因: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

含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实质: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信用卡

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和优点: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5.外汇和汇率:

(1)含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变化: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跌落。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归纳: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更多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更多

不变

贬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

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②国内企业对外融资能力增强;③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④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⑤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⑥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⑦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国际通货的进程加快、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⑧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2)消极影响:

①不利于出口,出口型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单纯依靠低价出口的产业和企业压力增加;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②外商投资量下降(已投资本蠃利能力提升,原有资本留守、但新资本投资成本上升);③国内资本外流;④增加市场的投机行为。

考点2——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有哪些?

间接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直接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拓展】:

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卖者是主导。

买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买者起主导。

2.价值决定价格(从根本上影响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A.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个别劳动时间越短,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处于有利地位。

B.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C.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提示】: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的情况下,它就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多,社会财富增多;②同时商品价值量下降,可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拓展】:

等价交换原则

(1)含义:

是指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或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2)实现:

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无数的交换中在社会的总体交换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等价交换存在于平均数中”。

(3)要求:

商品的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又要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的,这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4)意义:

只有坚持等价交换,才能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影响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需求弹性小,即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人们对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补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拓展】:

互补品和替代品: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

归纳:

一种商品价格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最终会导致另外一种商品的价格

互为替代品

上升

减少

增加

上升

下降

增加

减少

下降

互补商品

上升

减少

减少

下降

下降

增加

增加

上升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中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3——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客观因素:

①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其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社会收入差距。

具体:

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B、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对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C、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下降;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③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总结主要因素:

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④其他因素:

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等其他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2)主观因素:

①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②消费行为: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③消费类型:

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①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劳动者提高技能,增加个人收入,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收入差距。

④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需平衡,保持物价稳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消费类型

①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②按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

①含义: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变化原因:

①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

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以及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④发展趋势:

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2)恩格尔系数含义及其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含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少,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提示】:

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意味着家庭用于食品支出的总量在降低。

4.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提示】:

注意“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区别;对这些心理的评价要客观具体。

5.理智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无计划消费和过于节俭抑制消费的行为。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求:

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轻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要求: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绿色消费的主旨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表现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思维拓展】正确认识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1)区别:

消费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满足消费需求的活动。

消费心理是指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包括求实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和从众心理等。

(2)联系:

消费心理影响制约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表现。

消费心理贯穿于消费者消费活动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消费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1——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提示】:

(1)消费不能直接调节生产

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缩小。

(2)消费一定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不能认为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

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

(3)区分: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比较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性质

决定作用

反作用

表现

生产发展,收入增加,提高消费水平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消费品数量,降低价格,刺激消费;生产改进商品性能等,刺激消费欲望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结果

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改善

生产发展,经济增长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关系:

①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②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③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必要性:

①理论原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现实原因:

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重要性(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生产力角度:

A、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③生产关系角度: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