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鲁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20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鲁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济南鲁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济南鲁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济南鲁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济南鲁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鲁绣.docx

《济南鲁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鲁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南鲁绣.docx

济南鲁绣

济南鲁绣

 

鲁绣,山东生产的刺绣品,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

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

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

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工艺特色

鲁绣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济南发丝绣(纯手工绣制)。

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

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朔像》,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

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鲁绣的兴起

鲁绣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

《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的(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民间鲁绣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东巡到此,召集文人一起登山吟诗作赋,带来了文登一地学风昌盛,也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促使了绣花技艺在民间的广为流传。

1973年,在文登境内出土的秦代衡器标准物件之称的“秦权”,说明在秦代文登的商贸业已经相当繁荣。

公元568年,设立文登县,至今1400多年的建置史中,文登三度为州府所在地,平稳的社会形态和繁荣的商贸经济,为鲁绣在文登民间的流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登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

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

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当稚子蹒跚学步时,鞋子上绣的是虎头、猪脸、鲤鱼等动物图案,寓含有“健壮如虎”、“肥猪进宝”、“连年有余”等吉祥之意。

她们把人间的美景,天上的彩虹,皆绣进了手中。

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夏雨冬雪,无论林中自由自在的鸟,还是池中无忧无虑的鱼,只要蓬勃如朝日,只要灿烂似晚霞,她们都要将它绣出来。

那是她们对生活的喜悦、对生命的热爱,美丽的绣品后面正是她们美丽的心灵。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

一晃,她们已经绣了两千多年,变的是手下的布料、针上的技法,不变的是对亲朋最美好的祝愿和对生活最真挚的歌颂。

在针线穿梭之间,鲁绣的工艺水平随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和动人的故事得到不断提高。

中西合璧的鲁绣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随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一同进入国门,一些西方商人看中了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精湛的绣花技艺,在中国沿海农村制作欧式绣品,回国销售。

一种名为“抽纱”的工艺,由此传入我国。

抽纱,就是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在布料上抽去一定的经、纬纱,形成网格状,然后,再通过编、勒、雕、绣等工艺手段,形成图案。

这是我国传统绣花所不具有的工艺。

1894年英国传教士,北爱尔兰人詹姆士·马茂兰(James·Mamullan),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自此,一种被称为“爱尔兰花边”的西方抽纱工艺在鲁绣之乡流传开来。

20世纪30年代,各类抽纱商行在山东半岛的大量出现。

据资料记载,到1936年,烟台周边各县,专门从事抽纱绣花的商号、工厂有150多家,其产品占烟台出口总数的50%以上。

兴旺的产业促进了国外抽纱花样和技法在民间广泛流传。

后经过胶东一带民间传统鲁绣艺人演绎整理,一种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装饰纹样的“抽绣”艺术诞生了,赋予了文登刺绣花纹粗犷雄健,色彩富有变化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20世纪50年代,文登绣花厂成立,文登鲁绣不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

设厂的第一年,就从文登数万绣工的巧手下,诞生出20000多套雕平绣等手绣工艺品,使鲁绣在文登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雕平绣在民间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创一格,以图案美观,色调素雅,创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倾倒了无数国内外的友人。

 

明朝时期鲁绣作品《荷花鸳鸯》图轴

新世纪的鲁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鲁绣工艺不断创新,机绣也逐渐由单头缝纫机发展到万能机(电动缝纫机)、电脑绣花机,工效成倍增加。

  现代电脑技术的参与,使传统鲁绣这棵千年古树长出粗壮的新枝。

进入新的世纪,一种只由2-3人操作、可以同时替代1048名传统绣工的飞梭电脑绣花机,由艺达集团引入到文登后,再次使鲁绣在工艺上产生质的飞跃。

一批批鲁绣之乡成长起来的年轻后生,接过“王殿太们”传过的衣钵,电脑设计、飞梭机制作、应用新材料,让老师傅们“脑子中想什么样子就能做出什么产品”的梦想变为现实。

名为“水溶绣”作品,就是现代新材料与新工艺结合的产物,乍看起来是一幅传统花边制品,细观可见其花形细腻、立体饱满、针法严谨。

这幅作品,通过在目前最先进的飞梭机上实现花形日变幻及针法的表现,令传统鲁绣艺人叹为观止。

在这幅绣片上,通过精确的数字技术控制,在飞梭机上把万能绣花机实现不了的回形图案和传统手绣达不到的针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雅脱俗的绣品,美轮美奂,一不留神,就带出了敦皇飞天的轻灵和玉环曼舞的娇媚,带给你莫名的情绪,似赞叹、似感伤、更似沉醉。

为了褒奖文登在鲁绣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2004年1月,文登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为了使鲁绣在文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文登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力量进行创新与发展。

  如今,继承传统手绣工艺全部针法的鲁绣,在文登已经成为一项支柱产业,2006年末,全市家纺企业已经超过了2000家,从业人员达13万。

文登家纺跻身山东十大(工业)产业。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先生和邹立友先生带领下,文登近千人的专业设计人员,传承创新,一批国内首创新产品、新工艺、新针法被不断开发出来,先后申请专利200多件,170多件被授予专利权,产品覆盖床上用品、抽纱、服饰三大门类4000多种,产品外销美、英、法、德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9月,以经营家纺原辅材料、博览展示为主要功能、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中国工艺家纺城,在2006中韩(文登)工艺家纺博览会开幕的礼炮声中,开门营业。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鲁绣是美丽的,鲁绣的历史是悠久的。

两千年的过往浮尘,所存无多,或沉寂或湮灭,只有鲁绣美丽如昔,两千多年前是如此,两千多年后更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