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20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docx

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贵港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12月联考监测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试卷自行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化功能。

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

孟子曾说: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

如果说“仁言”是对有着深厚理性教养的人来说的,那么对一般大众而言,“仁声”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接受教化。

“乐”与“诗”有机融合的乐诗之教形式,不像“刑”与“礼”那样刻板刚性,而是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

故其宣畅和平,涵泳德性,最为民众喜闻乐见,使人精神愉悦: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

”(《吕氏春秋·大乐篇》)足见“乐诗”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

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

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

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其次,乐诗之教与王道的推行关联在一起。

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最后,“乐诗”还是政治评价的一种载体。

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

《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各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

如人们解说《魏风·碩鼠》诗旨时,往往会从批判社会阶层差异与分化、向往理想的乐土这样一种政治角度予以阐释。

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

总之,“乐诗之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

儒家致力于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其政治理想。

(捕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对人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所起到的社会教育作用,比不上“乐诗之教”所起到的作用大。

B.儒家重视以文艺来推动公共教化,重视“乐诗”对道德心的激发,至于“乐诗”的艺术性并不重要。

C.与刚性的礼、刑、政等手段不同,“乐诗”是一种柔性的手段,但在治理国家上两者可谓殊途同归。

D.《诗经》分为“雅诗”“颂诗”“风诗”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里都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乐诗”在社会中的教化功能及儒家推行“乐诗”教化的具体措施。

B.第二段中引用《吕氏春秋·大乐篇》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乐诗”的教化功能。

C.文章注重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如理性与感性、刚与柔、霸道与王道,有辩证意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中间主体的三部分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 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 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

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入人心。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

“流着泪把刷本看完”

专栏:

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

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1997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

我的新兵生涯在24军70师210团3营4排1班开启。

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是24军。

能够在23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

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

“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

不是。

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

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

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7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

《金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

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

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

有网友评价:

不着痕迹的表演,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

确实只是“显得”。

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

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

演员一旦演砸了。

就是影响整部电影。

一旦开机,演员的体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

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

“两个字——很难”

专栏:

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

十年从军经历,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

 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使劲,腰腿怎么用劲。

而这种“劲”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

感谢十年军旅生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

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

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

这些年的体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

好在现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

这是我的荣幸,感恩!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张译解读(全刚川),为何能演活中国军人?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译喜欢《金刚川》的主创团队,并深受剧本感动,同时十分感慨他与这个故事之间注定的缘分,所以责无旁贷地接拍了这部电影。

B.谈及“张飞”这个角色时,张译觉得这个角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残酷境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而这正是他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C.在分享从艺以来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时,张译用“很难”两个字做了概括,但同时又感受到演员这份职业是有尊严、有社会价值的。

D.张译把演员比作魔术师,认为如果演员表演吃力,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被看到一样,这样的表演是失败的,这势必会影响整部电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译在谈及《金刚川》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的,比如“张飞”的原型就是一个名叫刘四的非常传奇的高炮射手。

B.张译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塑造的许多形象深入人心,但他觉得自己军人角色演得太多,创作瓶颈愈发窄,能力的天花板也愈发低。

C.“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这是我的荣幸,感恩”等等语言,表明了张译是用心用情在表演。

D.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谈电影,一个是谈表演:

但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军人角色的演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译能演活中国军人的原因。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

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

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

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

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 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

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

四乡八镇, 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 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

——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 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助谈资,对身体也好。

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个儿不大香气扑人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密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季匋民即季四太爷。

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凤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

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

它很顽皮。

“对!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

团掉了。

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

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

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

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译之三兄雅正”。

有时径题“画与叶三”。

季匋民还向他解释:

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娃“辻”,叫“辻听涛”。

一问,是日本人。

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灶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理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讲述叶三和季匋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诗意美。

B.文章围绕叶三送果,季匋民作画并获叶三赞赏,叶三终生珍藏季画并至死不售展开叙述,线索清晰,情节完整,故事性强。

C.第三段作者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和一年的美好光景,写出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

D.结尾写辻听涛高价买画而叶三不卖,表现叶三对季画的喜爱;立遗嘱将画放进棺材埋了,突出叶三将季匋民视为知己的厚谊。

8.“初读汪曾祺的作品,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冲击,但他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请结合文本,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6 分)

9.季匋民画画时就愿意叶三在一旁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

请简要概括叶三身上具备哪些鉴赏家的气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

少慷慨,尚凤节。

事隋为太子洗马。

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

纲曰:

“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

“置之,我欲为乐耳!

”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

“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何特太子罪邪?

”帝曰:

“联过矣!

”擢尚书右丞。

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用事,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

大将军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

高祖平京师,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

常怒,谓纲曰:

“王年少,不习事,故以宇文歆及窦诞佐之。

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

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

”纲曰:

“王过恶,诞养成之。

故事王浅,有阙必诤。

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翼日,帝悟,引纲升御榻,曰:

“卿不言,我几滥罚。

”于是释歆。

纲在东宫,太子建成尤加礼。

后太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帝骂曰:

“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

”纲顿首曰:

“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

”帝谢曰:

“知公真士,幸卒辅吾儿。

”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

以足疾赐步與,听乘至阁,问以政事。

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

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及疾,帝遗玄龄至家存问。

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节选自《新唐书·李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B.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感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C.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感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D.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洗马,古代官名,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秦始置。

“洗马”是在马前驰驱之意,汉时亦作“先马”“前马”。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后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印绶,指印信和装印信的盒。

凡治事的命官皆頒有印绶,以示职权受命于天子,不同质地的印与不同色彩的绶相配合表示不同级别。

D.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他在位时开创了“贞观之治”。

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帝王可用多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纲尽职尽责,直言进谏。

隋朝时他任太子洗马,劝太子杨勇远离淫声,请求追究左庶子唐令则之罪,并指出文帝在培养太子方面择人不当的过失。

B.李纲不媚权贵,刚直不阿。

隋朝时杨素、苏威专权,李刚正直不逢迎,坚持自己的意见,招致杨素等人的憎恶。

大将军刘方乘承杨素之意迫害李纲。

C.李纲清正有才,深受倚重。

隋文帝、唐高祖都委以重任;唐太宗因他有足疾,赐其轿子,向他询问政事,讨论政事必下诏让房玄龄、王理陪同李纲。

D.李纲辅佐两朝,得以善终。

他历仕隋唐,晚年生病时太宗派遣房玄龄到他家中看望。

他八十五岁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还为他立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王过恶,诞养成之。

歆事王浅,有阙必诤。

(2)帝谢曰:

“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卫八处士(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了人生挚友就好比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B.前四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

C.最后一句“热中肠”是指诗人内心痛苦,心急如焚,表现了他为百姓担心焦虑。

D.此诗与诗人那首被后人称“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不一样。

15.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并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清凝练,仅仅用“_________”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和事件:

用“_________”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并写出了事件发生时的萧瑟落寞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_____。

 跟在别人后面_____,一味模仿。

不仅容易受制于人,而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_____、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_____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

“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原创性东施效颦筚路蓝缕举世无双

B.专业性东施效颦草行露宿举世无双

C.原创性亦步亦趋筚路蓝缕举世瞩目

D.专业性亦步亦趋草行露宿举世瞩目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

B.不仅容易受制于人,而且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C.不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D.非但不会受制于人,反倒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即适合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B.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C.即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

D.即蘊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要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6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校园中推行“光盘行动”,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① 。

因为学生作为每个家庭的一分子,可以带动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开展的“光盘行动”,②, 回到家中后,也会惯性使然,宣传和提倡“光盘行动”。

这样就把“光盘行动”隐含的节约环保意识搬上千家万户的家庭餐桌。

因此同学们③,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节约粮食成为社会的良好风气。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