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33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docx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

手比头高——比订单出货更重要的是行动

 

我的研究领域是在管理学领域。

在管理学领域我们发现诞生理论最多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段时间为什么管理理论诞生如此之多?

是因为这个时间美国经济、欧洲经济高速发展,它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诞生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时间因为有这样的实践出现,因为有快速经济发展就会诞生出非常非常多的管理理论。

所以《经济学人》的主编就对德鲁克的研究成果做介绍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德鲁克很认真地回了他一封信,告诉他其实他所有理论研究都是因为他关注了三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他的研究能够真正理解实践;第二个是他发现管理可以延展到非营利组织当中;第三管理不仅仅要学,管理最重要的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我也是受这个影响,认为作为研究管理的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近距离长时间观察企业所进行的这个部分。

这些部分使得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很有(发展)机会。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是因为我们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真的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强国,它实实在在推动世界的进步,尤其是经济上的进步。

所以当德鲁克研究美国为什么持续推动经济繁荣的时候,他认为美国在七十年代诞生了一个人群,这个人群创造了企业家经济。

我自己也认为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也诞生了一个人群,这个人群我称之为三十年的新人,这个新人(群体)就是企业家人群。

当我们拥有这个人群的时候,其实中国也开始了一个让人又幸运又振奋的非常好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使得中国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撬动了世界,这个撬动世界的杠杆是什么?

我们用成本、用速度、用创新、用学习撬动了世界。

当我们用这四个杠杆撬动世界的时候,中国有了跟世界对话的机会,尤其在这三十年当中中国企业进步是真的令人非常振奋的。

这样一个环境使得我不得不思考作为一个中国管理学者有没有机会贡献理论的价值。

我在德鲁克身上得到了信心,就中国在管理模式上能不能引进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发展的核心很多东西都可以引进,唯有一个东西是你自己要解决的,那就是你的管理理论要依靠你的人来自己解决。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与理解,我就认为整个的管理理论一定要认认真真回到中国企业实践当中,一定要真正理解我们可以贡献什么。

带着这样一个话题,我很清楚地知道对于管理研究来讲,我们就是要研究和寻找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它的解答方案。

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上去做的时候,其实对于整个管理学研究的人来讲一定要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个就是要有非常好的理论敏感性;刚才大家听林毅夫老师的介绍、听姚洋老师介绍整个国发院,我们发现国发院所有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敏感性非常精准,或者说非常敏锐。

有了这样理论敏感性才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

 

接着你要有真正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储备,没有这个你没有办法做研究的。

从管理学研究来讲,还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跟管理实务对接。

很多时候,很多人认为做理论的人或者做研究的人,做我们的书本研究就好,但是管理学恰恰不可以,管理学就在企业当中,不做对接可能就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在研究基础上有了这样的要求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你能不能做好真正的知识储备。

也许对于中国企业界和中国管理学者来讲,尤其是管理领域都遭遇过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很多成功企业家会说教授没用。

我自己在很多场合遇到他们表达这个观点,每次我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是比较难过的。

但是事实上,我认为之所以他们会觉得教授没有用,是因为知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

某种程度上,我们作为管理学者对于知识的自信也不够。

所以我今天非常强调,如果我们真的要做管理学研究,我们在知识准备上要足够,我们要求你对整个知识理解深度要够、要求你对知识价值理解要够、要求你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要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求你能够知道经典思想、经典理论是怎么样演进、发展和提升的。

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准备就有机会去理解我们怎么样真正因应这个时代做我们整体的研究。

这样一个研究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解决实际上的问题,真正能够回答我们整个中国企业如何进步这一问题。

我为什么讲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大家看看中国企业的品牌,我在今天很高兴告诉各位,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有一个最好的沃土,这个沃土就是三十年中国企业的进步。

之前我们的研究都是要引进,但是今天我们有机会可以走到领先的位置,因为中国企业已经走上去了。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品牌构建来讲,今天的海尔、华为、阿里巴巴、中国高铁已经是在全球领先的位置上。

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有机会回答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的研究话题就是两个,一个是中国企业成长的模型是什么?

另一个是中国企业成长是否可以持续。

我沿着这个路径来走,花了整整25年的时间做了一个非常长的研究设计。

设计时间周期是三十年,走到今天是25年,在1982年到1992年间筛选了5家企业,然后去看他们从1992年到2002年的发展,然后再看2002到2012年这五家企业的发展,接着还想完成2012到2022。

这三十年大概可以研究出来中国企业成长的模型是什么。

我当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有国外参照公司和中国候选公司。

 

1992到2002年这十年当中,为什么我说这五家企业成功,你可以看到它成功的因素有四个。

我最想跟大家介绍的是它在管理模式上非常注重中国理念,但是又非常清楚要关注西方标准,这种组合使得他们可以领先。

在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当中,这五个企业之所以领先,是因为他们做了这几件事情,他们对行业、对市场、对人有足够关注,对于整个企业管理模式上找到了中国理念、西方标准,对于整个市场了解上做到了渠道驱动,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和社会发展同步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走到了领先位置上。

再看下一个十年,2002到2012的时候变化如此巨大,曾经作为候选公司的全球参照公司和中国候选领先公司,这四个企业今天已经遇到巨大障碍,甚至离开市场的舞台。

而没有进入候选的公司,阿里巴巴、腾讯、XX已经走到非常重要的一线位置上。

这一系列变化给了我们一个巨大挑战,你想保持持续保持领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他们做了什么?

他们做了五件事情。

他们在2002到2012这十年当中,把自己的企业在五个方面做了提升,从顾客转向用户,从自己成功转向自我否定,从失败当中找到成功价值,通过学习竞争超越自己,最后他们要求全员创新。

所以在这十年巨大的市场变化当中,他们依然保持领先。

2012到2022他们还会做什么?

我希望五年后我可以把这个答案告诉大家。

这个研究使得我能够理解到我们企业要不断学习进步和自我更新的要求到底是什么。

我也非常希望大家理解这一系列的东西,理论跟实践之间是可以互动的。

我作为一个管理学教授一直想证明一件事情,教授也可以操盘,所以我两次出去操盘,告诉大家理论是真的有用的。

而且我们成长的速度是比没学习过的人要快,两年让它变行业第一,三年把转型做完,所以大家记住教授还是有用的。

其实重要的是,当学术研究跟实践很好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研究话题、研究成果源源不断。

有人问我为什么写那么多东西,我只能回答这是因为我在中国,我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充满激情、充满成功欲望的一大堆企业家群体当中,所以我可以不断地写,甚至来不及写,因为总是有很多的实践(案例)冒出来。

前两天我看到两个新兴的企业,一年当中走到180个城市、覆盖7个国家,一年当中从0涨到三千人,这样的组织模式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出现)。

我们专门选了这张杂志封面,是想告诉大家,管理学者也是可以上商业杂志封面的。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对知识有足够的信心,我想让大家端正这样一个概念:

知识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可以从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开始算起,因为知识的引入爆发了生产力,因为知识的引入产生了工业革命,因为知识的引入出现了管理革命。

前三个阶段是彼得·德鲁克总结,我今天再加一段,我认为今天来到第四个阶段,就是知识革命的阶段。

前三个阶段是知识淘汰设备、淘汰生产线、淘汰各种基础资源。

到了第四个阶段,知识要淘汰人了,智能的概念将会真正进入到知识革命当中,这是我们今天一定要特别注重的部分。

在这样一个我们必须要关注知识的时期,各位只有两件事情要去做,第一是不断有目的地放弃,你要放弃旧的,就要先来到国发院学新的,才可以有机会,当然报北大我们也欢迎,我顺便也帮校长做做广告。

要不断地有目的地放弃。

我前两天跟几个企业讲,为什么今天你做不好,是因为你守着过去不肯放。

华为为什么可以做好,就是因为他把过去的成功都扔掉。

华为有一句话叫,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第二你要把自己融进环境当中,融进去才可以真正做的到。

国发院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所以我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是唯有融会贯通。

英国一个小说家被人问到为什么小说写得如此之美,他说唯有融会贯通。

第二个建议是唯有终生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学完所有基本知识,但是我们还要跨界、要融合、要有增量,还要综合运用,只有在综合运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我最近终于懂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知识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如果不能把它运用,那么知识(的使命)没有完成。

第三唯有超越自己的极限,不断挑战和突破才做的到。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最可惜、最禁不起浪费的其实就是你的知识潜能。

来到北大,来到国发院,我们会把整个知识的潜能完全释放出来,当我们不断释放它的时候,就找到了实现梦想和理想的桥梁。

我相信你所有的理想都会实现,原因就在在你理想和现实之间,你放了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叫行动。

只要把行动放在理想和现实中间,你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手很重要,手是比头高的。

预祝大家取得成效。

谢谢!

 

写留言

学习了陈教授的精彩演讲:

知识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因为知识的引入爆发了生产力、产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管理革命。

今天是知识革命的阶段。

前三个阶段是知识淘汰设备、淘汰生产线、淘汰各种基础资源。

到了第四个阶段,知识要淘汰人了,智能的概念将会真正进入到知识革命当中。

我们惟有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把头脑中的知识用行动去诠释去修正去证明,手比头高就有了竞争的力量。

用知识换机遇,唯有知识可面向未来!

学习管理学知识才第四年,路还很长。

是的,我还更应努力学习经典,储备知识,而且要相信一定会有用的!

在这个知识时代,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人👊认识陈老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越来越喜欢您。

虽然暂时没有机会亲自听您的课您的讲座,但是每天这样的学习都觉得很棒了!

优秀的人都值得我们学习👍也会读老师的更多优秀作品,谢谢老师每天给我们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谢谢您的偏爱,共同进步

陈春花教授是我管理道路上的心灵之窗。

很走心的一篇文章,非严谨系统,却很随和的走进读者的内心

阅读笔记:

手比头高——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德鲁克研究关注:

(1)研究能够真正理解实践;

(2)管理可以延展到非营利组织当中;(3)管理最重要的是运用到实践。

改革开放后发展阶段撬动世界的杠杆是什么?

我们用成本、用速度、用创新、用学习撬动了世界。

德鲁克认为中国发展的核心很多东西都可以引进,唯有管理理论要依靠你的人来自己解决。

我们能贡献什么?

↓↓管理研究来讲:

寻找规律性的问题及其解答。

管理研究的需具备的三个重要条件:

(1)理论敏感性。

(2)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储备【①掌握经典管理思想,②对理论有深度理解,③要有对知识的自信,④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3)理论研究和管理实务的对接。

一个是中国企业成长的模型是什么?

另一个是中国企业成长是否可以持续?

①先锋企业飞速成长模型:

A:

英雄领袖,B:

中国理念西方标准,C:

渠道驱动,D:

利益共同体。

②持续成长先锋企业具备的素质:

A:

用户至上,B:

自我驱动,C:

让失败有价值,D:

竞争学习,E:

全员创新。

↓↓↓知识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就是知识革命的阶段。

知识时期,核心关键做两件事:

(1)不断有目的放弃;

(2)持续地理解并融入环境当中。

三个建议:

(1)融会贯通,

(2)终生学习,(3)超越自己的极限,不断挑战和突破。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