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556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1课 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docx

第21课伶官传序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五单元

第21课伶官传序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本来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

祭告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负:

D.及仇雠已灭雠:

仇人

【答案】A

【解析】原:

推究。

2.下列各句中的画线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一项是()

A.负而前驱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一夫夜呼D.仓皇东出

【答案】B

【解析】矢:

箭,名词,没有活用。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函梁君臣之首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A

【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C、D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答案】D

5.下列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梁,吾仇也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④燕王,吾所立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还矢先王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⑤/②④/③⑥D.①④/②⑤/③⑥

【答案】C

【解析】③⑥是省略句,①⑤是被动句,②④是判断句。

6.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答案】A

【解析】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7.下列对《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

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

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

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

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答案】B

【解析】“天命”应改为“人事”。

8.下列各句中,与词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满招损,谦得益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B

9.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②《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

③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

④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

⑤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

A.①⑤④③②B.②④⑤③①C.⑤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⑤

【答案】B

【解析】此题应按文意层次安排去推敲短文思路:

从文章的缘起、与《伶官传》的关联,到史论中的人物事实介绍应如何处理,最终分析欧阳修作文的高妙之处。

1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

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

“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

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

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改句中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所以,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解析】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考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

所以,应侧重于赏析虚词的语境作用。

11.根据《伶官传序》相关文意,默写下列名句。

(1)欧阳修提出了“,,”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答案】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恨:

遗憾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

泛指绳索

C.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本来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

所有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

推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与尔三矢

B.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B项,而:

连词,均表转折。

A项,与:

①介词,和;②动词,给。

C项,其:

①副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指庄宗。

D项,以:

①介词,用;②在。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所以”的含义。

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5.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答案】B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这是一篇“史论文”。

另外,此文慨叹的不是晋王,而是庄宗。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起来的,而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得分点:

活用词“忽微”,状语后置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被动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8.简答题。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答。

(2)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答案】

(1)告知三件憾事,希望庄宗完成遗愿。

(2)正反对比。

第二段正面叙说,第三段反面叙说。

(3)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学#@科网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

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

同“俯”。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

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隳:

毁坏

C.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

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

与……为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负:

具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

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

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

(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

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答案】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答案】

(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呢?

(2)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如

(1)中的“中道”“与”“俛首”“孰若”,

(2)中的“屈”“就”。

【参考译文】

唉!

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

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

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

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

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

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

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

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

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

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呢?

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邀、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

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

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

“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

”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

“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匝谒于马前谒:

拜见

B.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愿:

希望

C.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许:

答应

D.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

走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行:

实行。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庄宗为伶人所灭。

D.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庄宗理解郭崇韬等人的进谏,但并未接受。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两篇文章的立脚点是一致的,庄宗失败的原因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体现也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答案】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作曲的歌,称为“御制”的曲子到处都是。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人有时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

与梁在胡柳打仗时,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

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京,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见到他非常高兴,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周匝回答说:

“我落到敌人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

希望求得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

”唐庄宗都答应任用他们为刺史。

郭崇韬劝谏说:

“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忠诚勇敢之人。

现在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

”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

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提到这件事,庄宗对郭崇韬说:

“我已经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羞于见到这三人。

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

”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