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55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2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莱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莱阳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2

第一节市域概况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6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10

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6

第五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7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9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19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20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28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原则28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28

第三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29

第四章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33

第一节耕地保护33

第二节基本农田建设34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40

第一节统筹城乡建设用地40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调控43

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3

第四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43

第五节不易确定位置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43

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3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的目标43

第二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43

第三节生态屏障建设布局43

第四节土地生态建设保护措施43

第七章土地综合整治43

第一节土地综合整治目标43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3

第三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43

第四节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43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43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43

第二节一般农地区43

第三节林业用地区43

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3

第五节独立工矿区43

第六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3

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43

第八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3

第九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43

第一节镇(街道)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43

第二节镇(街道)主要用地调控指标43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3

附表43

附表1莱阳市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43

附表1-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二次调查成果衔接调控指标表43

附表2莱阳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43

附表2-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43

附表3莱阳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汇总表43

附表3-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土地用途分区面积汇总表43

附表4莱阳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43

附表4-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43

附表5莱阳市各镇(街道)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43

附表5-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各镇(街道)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43

附表6-1莱阳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1-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2莱阳市园地、林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3莱阳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3-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4莱阳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4-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5莱阳市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5-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6莱阳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6-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7莱阳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7-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8莱阳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分解表43

附表6-8-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分解表43

附表7莱阳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表43

附表7-1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表43

附表8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情况统计表43

附表9莱阳市规划期间不易确定具体位置的建设项目表43

附表10莱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43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统筹莱阳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及各类用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和《烟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对《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订,编制《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全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严格耕地保护,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制定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的依据和法定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规划范围内使用土地,必须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

莱阳市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730.54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市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渤海

黄海

图1-1莱阳市在山东省的地理位置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东经120°31′06″~120°59′12″,北纬36°34′25″~37°09′46″,是半岛地区咽喉。

东临海阳市,西接青岛莱西市,北接栖霞、招远两市,南邻青岛即墨市,东南隅濒临黄海丁字湾。

东西最大横距39.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4.5公里,总面积1730.54平方公里。

海岸线曲长27.5公里,海域面积38.26平方公里(见图1-1)。

我市位于烟台通向全国内陆的交通要道,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

蓝烟铁路横穿东西,潍莱、同三、威乌和烟青等7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在境内通过。

莱阳市现辖城厢、古柳、龙旺庄、冯格庄4个街道和沐浴店、团旺、穴坊、羊郡、姜疃、万第、照旺庄、谭格庄、柏林庄、河洛、吕格庄、高格庄、大夼、山前店14个镇,784个行政村(详见图1-2)。

图1-2莱阳市行政区划图

二、地形地貌

我市位于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南部,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形北高南低,丘陵起伏,河流多为北源南流。

北、东、中、东南和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低山丘陵群,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

境内山脉分为四支,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各两支,海拔在200~300米以上的山357座,其中海拔在300米以上的山67座,多分布于市境北部,老寨山最高海拔375米,界于栖霞、海阳和莱阳三市之间;东南部垛山海拔316米,是莱阳和海阳的界山。

本市地形复杂,山、丘、泊俱全,市域内低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有内陆水域,也有浅海滩涂。

全市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滨海冲积平原三个地貌区。

其中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74.66%;山前倾斜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23.81%;滨海冲积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1.53%。

三、自然资源

我市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2度,1月均温-4.1度,7月均温25度,无霜期在180天以上。

年平均降水量为730多毫米,适合农作物和多种树木的生长。

土壤类型以棕壤、褐土和潮土类为主,适于种植花生、地瓜、芋头、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适合于栽培苹果、梨、桃、葡萄和板栗等果树。

中部盆地冲积平原和五龙河下游冲积平原,为潮土类,是著名的莱阳茌梨、莱胡参和五龙鹅产地。

全市水系除西北部的潴河及七星河外均属五龙河水系,境内流长83.0公里,流域面积1330.50平方公里,其上游有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和富水河五大支流,汇于五龙口,下游有嵯阳河、玉带河、金水河和贤友河等支流。

全市有水库20余座,其中位于城北10.0公里处的沐浴水库是胶东五大水库之一,库容1.87亿立方米,可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我市南临黄海丁字湾,海岸线全长27.5公里。

海产资源主要有梭鱼、青鳞鱼、比目鱼、中国对虾、虾蛄、缢蛏、文蛤、 蚬蛤和毛蟹等。

我市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现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39种,主要有大理石、钾长石、珍珠岩、石英、石灰石、蛭石、重晶石、黄铁矿、膨润土、碱性半碱性玻璃原料和海盐等。

我市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境内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等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的地方,现已发现十余条世界罕见的恐龙峡谷,化石密集程度全球罕见。

出土于我市的新中国第一具最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棘鼻青岛龙”,现已成为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

已探明的恐龙化石群主要分布在吕格庄镇、古柳街道和冯格庄街道等区域。

四、社会经济

2005年,全市总人口89.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13万人,城镇人口36.3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64%;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4亿元,贷款余额5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1元。

通过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抓住结构调整和扩大规模两条主线,形成了以龙大集团和鲁花集团为骨干的食品行业;以鸿达集团、舒驰客车公司和烟台汽车制造厂为主的机械加工行业;以江波制药和大易化工为代表的医药化工行业,促进了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83.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01万美元,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58776万美元,实现自营出口创汇41654万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7亿元,比重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0%。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莱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我市的土地利用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我市城镇建设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但是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上轮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一)耕地保有量指标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为81804.0公顷。

至2005年,全市实有耕地面积81281.0公顷,比规划下达耕地保有量目标少523.0公顷。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72494.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8.81%。

至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72603.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9.32%,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

(三)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的建设用地总规模20128.5公顷。

至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0082.0公项,没有超出下达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970.4公顷。

至2005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1556.4公顷,比规划控制目标多586.0公顷。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为666.7公顷。

至2005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666.7公顷,没有突破控制指标。

(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

上轮规划下达给我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为846.0公顷。

1997~2005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共计1501.8公顷,比规划目标任务多655.8公顷。

二、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我市上轮规划的实施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1、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按照非农业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制度,全市达到了耕地占补平衡。

2、全市耕地面积81281.0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2603.5公顷,保护率为89.32%。

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与质量保护制度》和《基本农田监督检查制度》五项制度,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坚守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这条红线,保证了基本农田在规划期内面积没有减少,质量没有降低。

(二)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各类区域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和限制利用方向,通过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为规划期内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发展、交通、水利和能源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合理地安排了发展用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较好的协调了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较好的协调与交通、水利、城市、农业、林业和环境等规划之间的关系,保障了全市各行业协调发展。

(五)提高了规划用地的法制观念

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依法用地的观念逐步增强,违法占地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方案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规划实施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556.4公顷,超出规划下达指标的60.00%。

二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比较突出。

(二)上轮规划与相关部门规划进行了衔接,但未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编制的城市、交通、旅游、林业和水利等规划进行了衔接,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各专业规划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

(三)缺乏对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的规范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市农业结构内部调整以在耕地上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为主要特征,占用了部分耕地,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规划未能对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进行有效的规范。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73054.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375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07%;建设用地面积200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61%;其他土地面积92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2%(见图1-3)。

图1-3土地利用结构图(2005年)

(一)农用地

农用地面积143755.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1281.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6.55%;园地面积27880.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39%;林地面积9736.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77%;其他农用地24858.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7.29%(见图1-4)。

图1-4农用地结构图(2005年)

其他农用地中,设施农用地面积2120.6公顷,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8.53%;农村道路面积5771.6公顷,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23.22%;坑塘水面面积4124.3公顷,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16.59%;农田水利用地面积918.5公顷,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3.69%;田坎面积11923.7公顷,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47.97%(见图1-5)。

图1-5其他农用地结构图(2005年)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20082.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501.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19%;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98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88%;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593.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93%(见图1-6)。

图1-6建设用地结构图(2005年)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面积2821.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8.20%;建制镇面积3527.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22.76%;农村居民点面积8664.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55.89%;采矿用地面积488.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3.15%。

交通水利用地中,铁路用地面积318.5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10.66%;公路用地面积1217.3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40.76%;水库水面面积1399.5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46.84%;水工建筑用地面积52.0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1.74%。

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面积947.3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59.44%;盐田面积646.4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40.56%。

(三)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面积9216.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4317.4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46.84%;自然保留地面积4899.4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53.16%。

图1-7其他土地结构图(2005年)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经济呈现多样性

我市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北高南低。

北部、南部和西南部为山峦起伏的低山丘陵,东部为龙门山脉,南北走向,主峰老寨山,海拔374.6米;北部为旌旗山(古称莱山),东西走向,主峰海拔315.3米;中部为荆山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孟山,海拔276.4米;东南部为海莱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娘娘山,海拔269.0米。

农业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以水果、蔬菜、水产、畜禽和花卉等产业为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格局,北部主要以林果业为主,南部以养殖业和果蔬业为主。

(二)农村居民点面积比重较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潜力较大

全市建设用地面积20082.0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8664.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3.14%。

由于村庄规划滞后,并受农民观念和经济承受力的影响,实施村庄整理受到一定限制,农村居民点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较多,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

三、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市土地调查控制面积为173054.48公顷。

农用地142331.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25%;其中耕地83770.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41%;园地26283.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9%;林地818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3%;牧草地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0%;其他农用地24092.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2%。

建设用地20893.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7%。

城乡建设用地15680.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6%;其中城镇用地5236.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3%;农村居民点用地9872.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0%;采矿用地571.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

交通水利用地321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6%。

其他建设用地1995.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

其他土地9829.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8%。

其中水域456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4%;自然保留地5262.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4%。

(见附表2-1)

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占补平衡压力凸显

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9216.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2%,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主要为荒草地和裸地,所占比例小、开发难度大,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

因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展,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补充耕地压力较大,占补平衡压力凸显。

二、建设用地较粗放,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规划之间的统筹不够,不少建设规划用地规模和用地标准过于宽松,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因素导致全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现象突出。

农村居民点用地中闲置土地面积较大,有土地浪费现象,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

三、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和部分山区水土流失较重

我市山区丘陵地较多,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生态布局不甚合理,部分山区的林草覆盖率较低,存在水土流的现象。

第五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机遇

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中央继续扩大投资、启动内需;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启动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龙青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战略机遇。

我市将牢牢把握“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的主基调,实施三大战略,突破三大板块,做强四大产业集群。

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南海开发“三大战略”;突破莱阳开发区板块、南海板块、生物产业园板块等三大板块;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机械汽车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着力在抓关键、谋长远、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城市靓丽和美、产业优化升级、财政实力雄厚、南海加速崛起、环境生态宜居、社会和谐文明的新莱阳。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规划期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多的机遇,但与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是: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市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将继续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非常艰巨。

(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上级下达我市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656.0公顷,根据建设用地需求调查,我市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远远超出上级下达指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三)土地利用“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而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和城乡关系的转变,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土地利用“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

(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强,势必会对大气、水和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剧了生态脆弱环境下的水土流失,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与节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

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的基本方针,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适当增加容积率,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

(三)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