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80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试题汇编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试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遗清堂记

(元)柳贯

人有千金之蓄,必留遗其子孙。

之爱之,何尝不欲其贵且富哉?

顾吾有重于千金,轻于鸿毛。

无所待而长存,无所恃而不灭,一言之训,贻之数十世。

真之马氏父子,再从宦于南。

予不识其父,而识其子叔敬,与之交,信其所受之正矣。

始其父卒潭府推官,顾言曰:

“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

”及叔敬免丧,有仕资,揭“遗清”扁所居堂,上以承诸其先,下以诏诸其后之是意也,岂以一言易千金哉?

它日,叔敬过予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

予闻举其所有,持以与人,谓之遗,而遗必有其物矣。

投桃之腆,不薄于报琼;与带之华,不滋于献红。

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

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如临冰玉,如饮沆瀣.不泥滓以取义也,不翕泚①“以为炎也,不疏宕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废权也。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然丞相之宗,不绵于太尉之胤,论者谓“大鸟覆坟,有开厥祥”,而不知经义有限,心德无穷。

方其遗之之初,固已卜之于此,而言子张欲知十世之问,夫子盖以百世可知者答之。

呜呼!

以予观于马氏,夫岂曰遗之一言而止也?

叔敬五兄弟,颉颃并奋,而叔敬尤有能名,今以吉府照磨官,辟掾江西廉访使者之幕,蜚英腾茂,其在斯乎!

(选自《全元文·柳待制文集卷之十四》)

[注]①翕訢(xīzī):

指小人相互勾结。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吾有重于千金顾:

不过。

B.及叔敬免丧,有仕资资:

钱财。

C.不疏宕以取容也疏宕:

放达不羁。

D.固已卜之于此卜:

预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所恃而不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不薄于报琼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悉敷遗于子以手阖门

D.方其遗之之初此小大之辩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希望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孙,愿他们地位高且财富多,但柳贯更倾向于以高洁的品格为传家的精神财富。

B.马叔敬父亲临终时所讲的“清”,即“清白做人”的意思,这个遗言的精神被马叔敬继承下来了,也获得了作者柳贯的推崇。

C.马叔敬认为,同样是对一个人的馈赠,有的赠送物品,其情谊反而浅;有的没有赠送物品,

其情谊倒显得重,这可谓智者之见。

D.马叔敬由一介小官而被提拔为江西廉访使者的属官,并且名声越来越大,这既与他的杰出的才干有关,也与他良好的家教有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

(4分)

(2)它日,叔敬过子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

(4分)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

(1)B.资:

资格。

译文:

等到马叔敬守孝期满,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2)A.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B.介词,可译为“比”/介词,可译为“从”;

C.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可译为“用”;

D.代词,代指子孙/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A。

(3)C.“马叔敬认为”错误,原文“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是作者的看法,张冠李戴。

(4)“渊然澄穆之天”与“洋乎陟降之地”句式对称,在“天”“地”后断句;“我”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句;“彼韦杨氏”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句;“皆知所以爱其子孙”与“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句式对称,在“子孙”后断句,综上断句为: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译文:

深邃庄严的天空,开阔起伏的大地,别人还不够,我却还剩余。

那韦杨氏在西都,都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子孙,都知道拿什么馈赠子孙啊。

(5)①遗:

留给;毋:

不要;啬:

俭省(吝啬)。

译文:

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这过于俭省(吝啬)啊。

②过:

拜访;发:

阐发;解:

说清楚,解说清楚。

译文:

有一天,马叔敬到寅轩拜访我,让我阐发“遗清”的含义,我讲不明白(无法解说)。

答案:

(1)B

(2)A

(3)C

(4)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5)①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这过于俭省(吝啬)啊。

②有一天,马叔敬到寅轩拜访我,让我阐发“遗清”的含义,我讲不明白(无法解说)。

参考译文:

  人有千金的积蓄,一定会留给自己的子孙。

亲子孙爱子孙,何尝不想他们地位高且财富多呢?

不过我有比千金还重,比鸿毛还轻的东西。

不用依靠却可以长存,不用依赖却可以不消亡,一句话的教诲,可以留给几十代子孙。

  真州的马氏父子,两次到南方做官。

我不认识父亲,却认识儿子马叔敬,和他结交,相信他所受到的教诲是合乎道义的。

当初马叔敬的父亲在潭府推官任上将要去世,看着儿子说:

“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这过于俭省啊。

”等到马叔敬守孝期满,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他把“遗清”作为匾额挂在居住的大堂上,这样做的用意是,对上来继承各位祖先的精神,对下来激励后代。

(这)哪里是可用千金换来的一句话啊?

有一天,马叔敬到寅轩拜访我,让我阐发“遗清”的含义,我讲不明白。

我听说把自己所拥有的拿给别人,叫馈赠,而要馈赠就一定要有物品。

赠人美好的桃子,不比回报美玉来得轻;赠人华美的缟带,不比回报纹衣来得重。

所以有物品馈赠,情谊反而浅;没有物品馈赠,倒显得情谊重。

过去儿子的父亲拿出他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留给儿子,而儿子又能够小心谨慎地操持,来保全父亲所留下的东西,像靠近冰玉,像喝夜间的水汽(那般小心)。

不做坏事以便取得仁义,不相互勾结形成权势,不故作洒脱来取悦于人,不闭塞得不要地位。

深邃庄严的天空,开阔起伏的大地,别人还不够,我却还剩余。

那韦杨氏在西都,都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子孙,都知道拿什么馈赠子孙啊。

可是丞相的宗族,不比太尉的后代可以绵延不断,有人议论说“大鸟飞到坟头上,那是吉祥的标志”,却不知道经义是有限的,品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他馈赠子孙之初,本来已经预料到这一点了,却像“子张问孔子十世之后如何”一样问我,只能用孔子“百世之久也可以预知”来答复他。

唉!

按照我的标准来看马氏父子,哪里只馈赠他一句话就够了呢?

  马叔敬有五个兄弟,才能不相上下、齐头并进,而马叔敬尤其有有才能的名声。

现在以吉府照磨官,征召为江西廉访使者的属官,名声与事业日益昌盛,恐怕就在这里起步吧!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

(明)王阳明

某顿首启:

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

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

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

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

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

何以得闻斯言乎?

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

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

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

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

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

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

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

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

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

学岂有内外乎?

《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

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

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人:

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

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具其略以请请;请教

B.遂以为极则也极:

尽头

C.诟訾之者有矣訾:

非议

D.不敢以为是也是:

正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B.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大道必然要体会才能认知﹐并不是先看到大道,再去体会道的功夫。

B.作者认为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用身心讲学,一种是用口耳讲学。

前者重在把握事物本质,后者重在揣摩和猜测﹐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

C.罗整庵以为做学问只应向内求索,而不应像程、朱这般向外求索,作者否定了这一看法,指出做学问贵在有得于心,内外不能割裂。

D.作者在这封信中多用敬辞,语气和缓,语意谦恭,讲究立言的得体,但也不掩论辩的锋芒,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体现出其思想独立的精神。

17.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

(2)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答案】14.B15.A16.B

17.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

18.

(1)然而,天下关心爱护我的人中,没有谁像您--样,用心深切(或“悉心指教”),我该怎样感激呢!

(2)这恐怕是对违背朱嘉十分在意,却对违背孔子毫不在意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遂以为极则也”翻译为“而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故“极”翻译为“至,最高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B项,连词,因为/连词,来;

C项,副词,相当于“是”副词/却;

D项,助词,与“按据”组成所字结构/助词,“为……所”表被动。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理解有误。

由第三段“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

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可知,作者肯定的是“用身心讲学”的人。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夫”为句首发语词,“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结构一致,字数相等,故在“修”之后断开;“而”连词表转折,“孔子以为忧”翻译为“孔子也感到忧虑”故在“而”之前断开;主语为“训诂”作“传习”宾语,二者联系紧密,故应在其后断开;“以为”翻译为“认为”,“知学”作其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为承前省略,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在其后断开。

具体断句为:

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

原句翻译为:

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也深感忧虑。

但今天的学者稍稍能够读经,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不再对学问讲求探索,这真可悲!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的能力。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翻译为“您”;何如,怎么办。

(2)无乃……乎,表揣测的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看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看。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

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阳明顿首谨启:

昨天承蒙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及时作答。

今早,在船上稍有空闲,又把您的信取出拜读了一遍。

恐怕到江西后事务繁多,先在此简单回复,并请您指教。

来信写道:

“认识道固然困难,而体会道就会更为困难的。

道的确不容易明白,但是,学问也确实不能不讲。

恐怕不能安于自己的见闻而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荣幸之至!

我从哪里能听闻到这样的教诲呢?

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

我正想接近天下的大道加以讲明呢。

多少年来,听到我的学说,非议嘲笑的人有,辱骂的人有,不屑一顾甚至懒得辩论的人也有。

他们哪里愿意教导我呢?

他们哪里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心存恻隐之心只怕不能够补救我的为学之偏呢?

然而,天下关心爱护我的人中,没有谁象您一样,对我指导得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是好。

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也深感忧虑。

但今天的学者稍稍能够读经,略懂一点训诂,就自以为能够知道学问了,不再对学问讲求探索,这真可悲!

大道必须体察后才有所见,并非见大道后才下体察大道的功夫。

大道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并非在讲求学问之外还有其他明道之事然而,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

其一用身心来讲学,其二用口耳来讲学。

用口耳讲学的,揣摩和猜测,讲的尽是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内容。

用身心讲学的,所言所行,的确是自己具备的东西。

能够知道这些,也就通晓孔子的学说了。

您来信说我“之所以要恢复《大学》的旧本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人的学问只该在内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观点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

因而我就否定了朱熹所分的章节,删减了他所增补的传。

我不敢这样做。

学问,难道有内外之分吗?

《大学》的旧本亦是孔子相传的旧本,朱熹怀疑它有遗漏错误之处而重新加以改正补充,在我看来,《大学》旧本并未有遗漏错误之处,就全部根据旧本罢了。

我或许有过分信任孔子的过失,并非有意否决朱熹重分章节的作法,并删削他增补的传。

学问最贵在心中有所获得如果求之于心而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是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

我在心里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论,我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何况还是出自孔子之口呢?

况且《大学》旧本已继承流传了几千年,如今读其文字,十分明白通畅;论其功夫,又简易而可行。

又凭借什么来肯定这段必须在那里,而那段必须在这里呢?

这里是否缺少了什么,而那里又需要补充什么呢?

并且,随即加以改正并适当补充您是不是把背离朱熹看得过重,而把违逆孔子看得过轻呢?

……

哎!

您对我的开导启迪,可以说是诚恳而又周详了。

爱护我的人,哪又能象您这样对我好的呢!

虽然我很愚笨,难道能不知道感恩、敬佩吗?

但是我不敢就舍弃自己心中真诚的想法而轻易听从接受您的教诲,正因为不敢辜负您的厚爱,也想以此回报您一二。

待得秋天过后我向东返家时,一定前去拜访您,以满足(完成)我当面请教的心愿,万望您能够不吝赐教!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

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

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

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

恶得不恐?

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周书》曰:

“若临深渊,若履薄冰。

”以言慎事也。

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

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

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

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

大臣同患,弗周而畔。

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

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

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

“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

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

‘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汤谓伊尹曰:

“若告我旷夏尽如诗。

”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

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

末嬉言曰:

“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

”伊尹以告汤。

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

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

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不可正谏,虽后悔之,将可奈何?

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殷如夏。

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

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

“若国有妖乎?

”一虏对曰:

“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一虏对曰:

“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

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武王避席再拜之。

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故《易》曰:

“愬履虎尾,终吉。

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

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分分:

怨恨

B.上下相疾疾:

痛恨

C.农不去畴畴:

粮食

D.祖伊尹世世享商享:

受祭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迷惑于末嬉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得二虏而问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此妖之大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D.而不肯以力闻将以有为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表达了“以言慎事也”的观点;语言整散结合,史料丰富,具有说服力。

B.夏桀杀死了敢谏的关龙逢,想以此来压服群臣诤谏,没有谁再敢直言。

夏桀以为得计,越发自以为是,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C.汤和伊尹订立盟约,表明一定灭夏的决心。

即使正值商遭遇旱灾,汤没有顾及,还是发兵攻夏,以便信守和伊尹订立的盟约。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齐楚等国与孔子、墨子进行对比,表现了孔、墨强大后依然谨慎的态度,由此表达“忧所以为昌也”的观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避席再拜之。

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答案】14.C15.D16.B

17.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18.

(1)武王离开坐席,向他拜了两拜。

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

(2)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积蓄,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C项,“农不去畴”意思是“农民不离开田亩”。

畴:

田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项,都是介词,“凭借”。

A项,介词,被/介词,对;

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C项,表判断语气/句中表停顿。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

B项,“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错。

原文“桀愈自贤,矜过善非”指的是“夏桀自以为是,炫耀自己的错误,夸饰自己的缺点”。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断句能力。

句子大意是:

贤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

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

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其中,可以利用虚词断句,如“故”“皆”“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前面断开;“矣”“也”一般用于句末,后面断开;然后利用句子结构断句,如“齐荆吴越”是“皆尝胜矣”的主语,前面应当断开;“卒取亡”主语是“齐荆吴越”,承前省略了,“取亡”是谓语,意思完整,后面断开。

【18题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