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83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

(1)比对词语(概念)。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对原句作删除、改换、拼凑、添加等处理。

在比对词语时,就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出现下面例举的词语要注意优先比对:

词语性质

例词

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表范围

都、全都、所有、人人、一些、部分、一般

扩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

表程度

或许、大概、必定、一定、可能、似乎、从来

混淆偶然与必然、过于绝对

表时间

已经、将来、完成

混淆已然与未然

表指代

它、其、之、此、那

偷换概念、指代有误

表是非

没有、没、无、无非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用词语比对法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作出正误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①选项:

[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选项错误。

说明:

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属于偷换概念。

②选项:

[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选项错误。

说明:

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扩大了范围。

③选项:

[2015·重庆卷第4题A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选项错误。

说明:

原文说传统技艺“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该选项漏掉了“一般”一词,扩大了范围。

④选项:

[2015·湖北卷第8题B项]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

 选项错误。

说明:

原文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说明曾经作为主要内容。

选项“从来”一词用得过于绝对。

(2)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要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中句与句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先看看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注意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或颠倒。

关系类型

关联词示例

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因此、是因为、之所以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调换原因

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

充分条件和充分条件互换

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若

改变了假设关系、假设的结果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

目的关系

为了

置换目的或者目的表述不够周密

递进关系

不但(不仅)……而且、并且

前后内容颠倒,不合逻辑;或者换成了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

置换成其他关系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可是、然而

置换成其他关系

用关系比对法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对,作出正误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①选项:

[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选项错误。

说明:

因果关系不成立。

原句前后两部分构成的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②选项:

[2014·天津卷第7题C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选项错误。

说明:

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它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不是因为它“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

选项置换了原因,属“因果不当”。

③选项:

[2015·湖北卷第6题A项]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选项错误。

说明:

目的是为了“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选项在目的表述上以偏概全。

“让普通人敬畏”范围缩小,原文是“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的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④选项: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项错误。

说明:

原文中为条件关系,选项中成了目的关系。

(3)比对观点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论述类文章当然以说理为主,说理自然就离不开逻辑和依据。

对内容分析题和推断题的判断离不开逻辑和文中观点(或结论)的依据,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合情”就是符合客观实情,“合理”就是符合逻辑事理。

比对内容

内容诠释

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在原文中的位置。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

主客颠倒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和推断是否有依据,是否符合作者的看法。

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和推想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依据或结论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

如不成立,请作简要说明。

①选项:

[2014·全国大纲卷第6题B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不成立。

说明: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②选项:

[2014·广东卷第12题D项]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不成立。

说明:

“只有……才……”逻辑关系表述过于绝对化。

“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和“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位置互换,属于条件和结论颠倒。

③选项:

[2015·安徽卷第1题A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不成立。

说明: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这一说法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曲解了作者的原意。

④选项:

[2015·山东卷第8题D项]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

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

《祝福》中“我”的性格也有模糊性,比如“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厌恶鲁四老爷的伪善,表现出性格中“善”的一面,同时又担心、懦弱,怕承担责任,表现出性格中的另一面。

 不成立。

说明:

“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说法与原文不合。

[综合比对样例]

请对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一般论述类文章1~3题作比对分析。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节选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对应原文可知,“艺术品的接受”并非如选项所说“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也就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也是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的。

  结论:

选项对原文中“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的理解有误,忽略了“属于但不被看重”和“不属于”之间的差别,所以是错误的。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

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对应原文可知,选项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

选项中“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是对原文“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的同义变式转述。

  结论:

正确。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原文中的“这一完成”指作品完成,即选项中所说的“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原文和选项都表明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

原文“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与选项中“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意思一致,选项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

  结论:

正确。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选项“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是对原文“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的概括性转述。

选项中“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是对原文“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的同义变式转述。

  结论:

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根据原文内容,艺术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是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选项所说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文中所提到的“空白”这个因素。

  结论:

选项是对“召唤结构”中“空白”这一要素的具体转述,正确。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原文用“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来定义“否定”这一要素,因此,文本的“否定”要素必然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

选项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

选项中“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是对原文中的“能引导”的方式的具体呈现。

  结论:

正确。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第一个逗号前的内容是对“前理解”的概念的转述,是正确的。

后半部分的“由于接受者……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关系并不成立,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因为有“前理解”这种心理文化结构,即“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因,“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结论:

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理解错误。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对应原文可知,选项中“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发挥作用的”与原文中“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表达的意思一致。

选项中“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之中”则是对原文“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生命之光”的概括性转述。

  结论:

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选项中“含蓄的美在于……简洁的美在于……”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文本的召唤性的具体体现。

  结论:

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具体转述,正确。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根据原文“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可知,“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还有《西厢记》和《金瓶梅》是全新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理解和接受。

  结论:

选项的表述无中生有,分析有误。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对应原文可知,选项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

  结论:

正确。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对应原文可知,选项是对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

  结论:

正确。

[即学即练]

请对2016年山东卷论述类文章6~8题作比对分析。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本项属于概括性转述,其中“生命力更强”“逐渐走向衰微”属于无中生有。

  结论:

不合原文。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