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595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下面每句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蓝天白云下,白杨树那结实、挺拔的躯干,正    着生命力的顽强。

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具有挖根生的一句就是我们    的“父母在,不远游”。

③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    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A.昭示耳濡目染折射

B.揭示耳熟能详映射

C.昭示耳熟能详折射

D.揭示耳濡目染映射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诚然是不错的。

   。

   。

   。

   。

   。

   。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①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②有时使繁: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③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

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④“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⑤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⑥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A.⑥①④②③⑤B.⑥①④⑤③②

C.①⑥④⑤②③D.①④⑥②⑤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B.天舟一号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对于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C.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愈发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梦”和“欧洲梦”合作共赢的轮廓。

D.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得以思维和交际,不但不断创造新的生活,而且保存和传递着文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小作文

4.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六期的主题词是“眼泪”,请为主持人董卿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开场白。

评卷人

得分

三、名著阅读

5.以下是《红楼梦》中的五个经典情节,请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人物。

①大闹宁国府②重建桃花社③兰言解疑痴④偶填柳絮词⑤赚入大观园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节选)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

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纾:

解除。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

屡次,多次。

C.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诣:

到,去。

D.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

同“现”,出现。

7.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吾其还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呼靡号及。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9.结合上文,请简要概述文天祥爱国情怀。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0.词人在上阕是怎样表现“离别苦”的?

请简要分析。

11.在下阕中,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评卷人

得分

六、句子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只是朱颜改。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

(3)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

(5)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7)_____,言笑晏晏。

_____,不思其反。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人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厚的粉状黄土。

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

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

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

鹿三却果断得多:

“救命要紧。

穿烂点没啥受点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填不行喀!

”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

“我明日进山背粮去呀,得走三五天”。

白嘉轩不假思索地说:

“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

”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

“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

”鹿三转过身笑着问:

“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

”白嘉轩说:

“谁爱笑由谁笑去。

”鹿三就认真说:

“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小,甭说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

”白嘉轩冷冷他说:

“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

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

我说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

”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

“嘿呀呀!

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

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

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

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

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

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

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说:

“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

”孝义苦笑着:

“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吃……”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

白嘉轩阻止说:

“先甭洗脸。

把刚才背回来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说:

“再背到山里去?

”白嘉轩和颜悦色地说:

“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说:

“三哥!

娃们给你送粮来了。

”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坎,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

“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

那是给你背下的喀!

”白嘉轩说:

“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

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

”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跛跛着走出院子去了。

白嘉轩幸灾乐祸似的笑着说:

“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

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啰!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3.文章第②段描写白鹿镇旷古未见的“红火的景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作用。

14.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相关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分析。

15.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白嘉轩所说话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

徐贲

①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

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

②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知羞耻。

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

粗鄙是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③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

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

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

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④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国家“要面子”的良好动机,也是一件粗鄙的事。

这位官员事后声称自己绝不后悔。

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⑤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⑥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

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

“文革”的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

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

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⑦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

在中国,“屁民”“草民”“屌丝”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

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选自徐贲新浪微博,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8.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所说的“自鄙变态”。

19.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国社会的癌症的?

评卷人

得分

八、材料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注意①中的“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②中的“最具有挖根生的一句”,③中的“一滴眼泪”“多彩光辉”。

故选C。

2.B

【解析】

试题分析: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此题注意⑥①、④⑤③②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B。

3.A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搭配不当,“天舟一号”是“收官之战”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随着”介词结构做主语,造成淹没主语;D项,语序不当,后面的两个分句调换位置。

点睛:

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典型的介词结构做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4.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生活。

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眼泪,就像一条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

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

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此题主要是文体得体,注意开场白要紧扣重点“眼泪”。

围绕“突出主题,交代背景,营造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等方面要求来写。

【点睛】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

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

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

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

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

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

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

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

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

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5.①王熙凤②林黛玉③(薛)宝钗④史湘云⑤尤二姐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

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是因为贾琏偷娶的尤二姐是宁国府主母尤氏的继妹妹,而且这个事也是贾蓉怂恿,贾珍支持的,并帮尤二姐与从小定亲的张华退亲的,而这时张华在王熙凤的指使下去都察院告了贾琏。

宝玉因贾府中人一个个的离去,心中忧闷。

一日清晨,得知姑娘们得了好诗,乃黛玉所作《桃花行》,因诗社已散了一年,黛玉便借此提议重建诗社,并改名桃花社。

薛宝钗劝说林黛玉不要读《西厢记》《牡丹亭》,因为黛玉在前面行酒令时不小心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大概是林黛玉所说的行酒令出自《牡丹亭》《西厢记》,薛宝钗便对她一些所谓的教导。

宝、黛看了都称新鲜有趣。

湘云道:

“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

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

”黛玉赞成,一面预备果点,一面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

湘云、宝钗二人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

众人来了,先是看了史湘云的,称赞了一回。

然后拈阄,分别按调填词。

因为凤姐是瞒着贾琏来找尤二姐的,而且她和尤二姐对话时可谓是软硬兼施,既不忘正房太太的派头,又处处低调,甜言称赞尤二姐的好,这种种假象使尤二姐认定凤姐劝她搬进园子住是一片真心。

当然,这些都是凤姐设计好的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害尤二姐,但单纯的尤二姐却懵然不知,以致于只能一步步走进圈套,最后吞金而死。

所以我们才说“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6.B

7.A

8.

(1)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铺得很紧急,天高地远,没有人应答。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3)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9.

(1)临危请缨,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大义。

(2)不辱使命,表现出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正气。

(3)九死一生,表现出精忠报国的激情。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数”,句意:

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应该译为列举罪状。

故选B。

7.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被。

B项,介词,用、凭借;连词,来。

C项,连词,却,表转折;连词,就,便。

D项,代词,我;副词,还是。

故选A。

8.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无聊”,没有依靠;“购”,重金收买;“追购”,悬赏追缉;“迥”,远;“靡”,没有,无。

(2)“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教”,教育,教化;“申”,反复陈述;“以”,介词,用;“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于”,介词,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

(3)“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而”,连词,表转折,却;“之”,代词,它;“辞”,托辞,借口。

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上文,请简要概述文天祥爱国情怀”,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如先写他临危受命,时“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再写他被迫北上,本应自杀,因“将以有为”,才“隐忍以行”;然后写他逃出敌营,奔走救国,历尽艰险的悲惨遭遇。

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面对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点睛】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

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