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19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简析题附答案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场独立型认知风格

1.以上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为什么?

()

A.场独立型的学生更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

B.不同的认知风格的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形式上各有优势。

C.认知风格不带有社会评价意义。

D.社会竞争中场独立型的人更有市场竞争力。

E.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容易培养。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个体差异与教育-认知风格

解析:

以上这种说法是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把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和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人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场依存型的人对环境提供的线索依赖程度高,常常运用非分析的、笼统的整体知觉方式,一般偏爱社会科学。

两种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学科优势。

因此根据题意选择B、C。

二、智商是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1.以上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为什么?

()

A.智商是创造性的基础,高智商决定高创造性。

B.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C.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D.低创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E.高创造性必须有一个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解析】以上这种说话是错误的。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表现在: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必须有一个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因此选择BCDE。

三、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动机越高,取得的学习效果也越好。

1.这句话正确吗?

()

2.为什么?

()

A.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要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B.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行为不好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好。

C.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效果。

D.学习动机越高,学生越焦虑,则学习效果越差。

E.对于太难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偏低的话有利于取得最佳效果。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解析】错。

ABE。

AB都是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积极性高,但学习行为不好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好。

C: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DE:

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四、某家长反对才一年级就给自己的孩子上英语课,觉得“英语会和汉语拼音相混淆,英语的学习会阻碍汉语拼音的掌握”。

1.这位家长的看法对吗?

()

2.为什么?

()

A.英语的学习肯定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产生负迁移。

B.英语的学习也可以促进汉语拼音的掌握。

C.英语和汉语间的迁移是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迁移。

D.英语结构与汉语结构不同,因此两者的学习会互相干扰。

E.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有利于正迁移的形成。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

【解析】错。

BE。

英语的学习对汉语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有利于正迁移的形成。

五、根据成败归因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学习结果归因于能力上,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更加具有教育价值。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为什么?

()而不是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初了传授基本知识以外,更要教授学生基本能力

B.教师将学生学习结果归因于努力,更具有教学价值

C.能力是内部的,稳定因素

D.努力是内部的且可控的因素

E.将学习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解析】错误;BDE。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也是六个因素中唯一可控的因素,因此,将学习结果归因于努力上更加具有教育价值。

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会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选择BDE。

A、C都是原题干的辅证,不选。

六、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学习新材料时要及时复习。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B遗忘的特点先多后少

C遗忘的特点先慢后快

D遗忘的特点先少后多

E达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

【解析】√。

ABE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新材料之后要及时学习。

七、会说自己的名字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说自己的名字标志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B一段时间,孩子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C这是孩子无意识的状态

D孩子的意识中没有“我”的概念

E这个时候的孩子没有表象

【解析】×。

AB会说自己的名字标志自我意识开始出现,经过一段时间,孩子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八、人在激情状态下总是做错事。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B激情,发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C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D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

E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解析】×ABCDE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

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

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九、考试时明明知道考试的答案,当时又回忆不起来的现象是舌尖现象。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舌尖现象是由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

B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

C情境因素会造成舌尖现象

D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会造成舌尖现象

E舌尖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

【解析】√ABCD舌尖现象是由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意志来自于多方面,比如对有关事物的其他部分特征的回忆掩盖了所要回忆的那部分特征,又比如会议室的情境因素以及自身情绪因素的干扰等等。

十、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幻想。

1.这种说法对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再造想象

B.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有意想象

C.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创造想象

D.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天意想象

E.作家构思文艺作品时的想象是幻想

【解析】错误;B、C解析: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各种神话、童话故事中的形象。

 

十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功能固着和定势。

1.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功能固着

B.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原有认知结构

C.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心向

D.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定势

E.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相似性

【解析】错误;BCDE【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功能固着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十二、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

1.上述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习存在迁移性

B.具有共同原理的学习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促进作用

C.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

D.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利于新学习内容

E.技能学习中存在正迁移现象

【解析】正确;ABE。

题干描述的是技能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C项描述的是负迁移,D项说法错误,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

(技能的负迁移:

足球运动员去打篮球)

十三、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于是,老师让小明再读5遍课文。

1.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老师的做法属于变相体罚

B.小明读15遍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C.老师侵犯了小明的身心健康权

D.再读5遍才能达到真正识记的效果

E.惩罚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解析】正确;B。

根据过度学习的原理,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背诵了。

这是正常学习所需,并不是惩罚。

十四、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

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大的学生示范后并未出现任何实质性的危险,教师表扬胆大学生勇敢、敢尝试。

1.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

B.胆小的学生受到外部强化

C.示范活动打消胆小学生的过度害怕

D.胆小学生对胆大学生的示范形成依赖

E.激发胆小学生做出尝试

【解析】对;ACE。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并且得到奖励,受到替代强化,认为自己也能做,便可做出尝试。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十五、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打狗,敲钉,当玩具”。

教师肯定了小方的答案,并指出小明的答案不仅与课本答案不同,也与生活实际不符合,要求小明多反思。

1.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常理的思维

B.消除思维定势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C.小明的思维变通性较好

D.小明的回答体现了思维流畅性好

E.过于强调标准答案有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解析】错;E。

选项A支持老师的做法,错误;B是思维定式,和题干无关;C选项正确,但不是老师错误的原因。

D本身错误,不能体现流畅性,不选;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培养

十六、有同等分量的两份果汁,一个容器为圆盘,另一个是高瘦的玻璃杯(高瘦玻璃杯中的果汁高度比圆盘中的高),牛牛认为两份果汁不一样多,由此,可以推断牛牛应该处在2至7岁。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牛牛处在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B.即使不在眼前的事物,牛牛也会认为它是存在的

C.牛牛常常会认为别人看到的东西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D.牛牛可以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

E.牛牛还不会做相向而行的应用题

【解析】对;ABCE。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2—7岁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有情感的,即所谓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思维不守恒性。

个体在9—12个月时就已经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儿童不会认为不在眼前的物体就不存在了。

【考点衔接】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

十七、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前三层次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学习分类。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信号学习是加涅学习层次分类中最低层次的学习

B.最高层次的学习是问题解决学习

C.从第四层次开始是人类特有的学习

D.言语链接学习之前是连锁学习,之后是概念学习

E.问题解决学习之前是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析】对;ABCE。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把各层次,依次是: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其中,前三层次的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学习。

【考点衔接】教育心理学——学习分类

十八、某中学王老师认为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王老师经常在班级里开展学习竞赛,并认为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1.王老师的观点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频繁的竞争会引起学生过度焦虑

B.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C.不当的竞争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紧张

D.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E.过于追求竞争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

【解析】错;ACE。

王老师的看法不全面。

①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②但频繁的竞争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造成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紧张,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应该协调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十九、智力与创造性成正比,一个人有高智商就会有高的创造性。

1.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高智商只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B.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C.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D.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E.个体智商越高,其创造性越高。

【解析】错;ACD。

考查智力对创造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创造性

二十、根据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近,可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通常来说,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比近景的直接性动机的作用更为持久和稳定。

1.这种说法对吗?

()

2.为什么?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近期学习活动相联系,活动一旦结束,学习动机强度易减弱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稳定性较差

C.通常,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更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学习目标没有直接联系,难以起到长期的激励作用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不容易受到环境或偶然因素的影响

【答案】1.正确2.ABE【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或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这类动机作用效果明显,但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前途相连的。

通常,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比错误的、低下的直接性动机的作用更为持久和稳定。

C错在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不能很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D错在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能起到长期的激励作用。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二十一、一位热情而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他计划为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1.教师的精美布置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这种说法正确吗?

()

2.为什么?

()

A.教师的热情和细心会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B.教室刺激物太多,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C.花草植物能营造温馨的环境,给学生安全感

D.新异的刺激容易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E.会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答案】1.错误;2.BDE【解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注意

二十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1.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

2.为什么?

()

A.反复练习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易错知识点

B.违背了记忆规律

C.易引起疲劳,降低记忆效果

D.复述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

E.惩罚能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答案】1.错2.BC【解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限,在一定时间内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学生过度疲劳做法,降低记忆效果。

同时,这种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记忆

二十三、“只要有眼睛就能看”体现出观察法的使用普遍性。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观察法使研究者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B.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前门”

C.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D.观察法不可能直接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E.观察法保持了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

【答案】正确;ABCDE

【解析】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资料比较真实。

不足之处就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观察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很好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但通过观察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开路,因此,人们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实验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十四、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是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维果茨基被称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B.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心理的发展

C.思维的参与是个体心理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表明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E.社会规律是制约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

【答案】正确;ABCDE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是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他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是个体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即各种技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考点链接】教育心理学——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二十五、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是由推孟修订的

C.比率智商是用实际年龄比智力年龄

D.智商简称EQ

E.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用的是“离差智商”

【答案】错误;ABE

【解析】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比实际年龄再乘以100;智商简称IQ。

【考点衔接】教育心理学——智能差异

二十六、“你的女朋友和你妈同时落入水中,你先救哪一个”,这个常见问题是延伸自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

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

2.以下关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说法正确的有()

A.9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是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C.9岁以后进入自律阶段

D.只有少数人能达到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E.大部分的青年和成年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答案】正确;ABDE

【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9岁以前大多数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避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10—20岁的大多数处在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20岁以后的部分人处在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皮亚杰提出5岁前是前道德阶段,5—8岁儿童处在他律阶段,9—11岁处在自律阶段,11岁以后处在公平公正阶段。

【考点衔接】教育心理学——品德形成

二十七、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所以它只研究教师与学生。

1.该说法是否正确?

()

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学习心理

B.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学习过程

C.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围绕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教学心理四大部分展开

D.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E.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学内容就是书本上的文字

【答案】错误;ABCD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围绕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教学心理四大部分展开。

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环境。

其中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知识、策略、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而文字、口头语言、图表、板书、投影仪等属于教学媒介。

学习与教学包括按个过程:

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其中评价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十八、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身心发展具备自身的规律,比如民间俗语“三翻六坐七挠八爬十大大”就体现出个体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该说法是否正确?

()

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个体身体发展存在从中心到边缘、自上而下的顺序性原则。

B.个体发展存在阶段性,因此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C.个体身高和体重有连个高速发展期说明个体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D.由于个体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过程中要避免“一锅煮”。

E.个体发展既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又不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正确;ACDE

【解析】个体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规律:

定向性与顺序性、阶段性与连续性、不平衡性、普遍性与差异性。

个体身体的发展存在从中心到边缘、自上而下的顺序;个体心理发展存在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顺序。

不同年龄阶段有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个体发展存在阶段性,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其主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同时,每个阶段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个体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不同方面在同一时间内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时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教育要抓关键期。

个体发展存在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避免“一锅煮”。

二十九、个体能够用“日”、“月”以及太阳、月亮的图片来表示真正的太阳,该个体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

1.该说法是否正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