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33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话新韵并序.docx

普通话新韵并序

普通话新韵并序

 (胡立利,安徽凤台)

写诗词歌赋等,无论新体还是旧体,都需要有声韵的旋律美;即讲究声调的变化和押韵,否则就是按节奏分行、分段的散文。

声韵美就是声调变化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押韵所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美感。

声韵是人类内心情感变化与天籁之声完美结合的产物,所以,人类能发声歌唱就有声韵美,然后述诸文字,形成了诗词歌赋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彩,情感越来越丰富,诗歌等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竭力使声韵的律动越来越复杂多变、优美悦耳,以便更能适应人们情感的表达。

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表达情感,掌握一些规律与技巧,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总结、归纳声韵规律方面的著作。

而这些著作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后人不可机械地看待它,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反而束缚阻碍人们的创作与情感的表达。

当然,理解和掌握这些声韵方面的著作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并运用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写好诗词歌赋所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如盲人摸象,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有人如井底之蛙,认为自己的涂鸦之作就是原生态的纯乎天籁,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声韵美正是纯乎天籁,只不过在宋以后被人死守韵书而搞得本末倒置,失去了其天真的本来面目。

大概秦始皇在统一文字时,并没有推广全国统一的标准语音,所以,后来中国的汉字虽然一样,而各个地方的读音却不同,更兼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当时生产力又不发达,人们交通不便,跨区域交流合作又非常少,受地域限制,于是不同的方言流传至今,形成了我国几大地方语系。

假如秦始皇不统一文字,我国绝对还会形成与几大地方语系相适应的不同文字;可惜由于秦始皇的功劳,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不同的文字了,只能看到同一文字不同地域的人读不同的音了。

现在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生产力发达,交通方便,人们跨区域交流合作频繁,普通话的推广是顺时顺势的,各地方语系虽仍存在,但普通话的全国统一语音乃是大势所趋。

所以,现代人写诗歌,讲究声韵的旋律美,就必须以普通话的声韵作为标准。

古音及现代各地方语系的声韵,可以作为研究,探讨一些规律与方法,但绝不可作为现代人写诗歌的声韵标准,特别是古音真正的读音是什么,现在谁也搞不清楚。

元、明、清至今几乎没有诗人,我想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以不可知的、死去的、僵化的东西来规范已知的、现实的、鲜活的事物或者以片面的东西来规范普遍的事物,即使是孤芳自赏,又怎么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天然性情?

哪里还有纯真天然的旋律美?

古人写诗歌至少在唐代及其以前都是以当时的鲜活的口语讲究声韵的,这从唐代以前的韵书都是通过对前朝诗歌声韵进行归纳总结中可知,这些韵书并没有、也不可能规范前朝人写诗歌的声韵。

在《平水韵》中并欣韵入文韵,而唐代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中就有欣真通韵;这说明唐宋语音已经改变,唐时是以长安为主的地方口语为标准,宋时是以汴京为主的地方口语为标准,政治中心所在地的口音往往是全国的语音所宗,特别是科举考试时更是如此。

《切韵》、《唐韵》在唐代作为科举考试时一个简易的评判标准是很省事的,流传至今的《广韵》中标注有通韵相押,更说明了唐代与其以前朝代的语音有变化,否则,科举考试时是不允许不同韵相押的,所谓的通韵而没有合在同韵中,说明语音已经改变。

宋代索性将《广韵》中通韵合并起来,由礼部刊发,作为钦定的标准。

从唐宋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平水韵》大致是符合唐时口音的,与宋代的口音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

宋代以后写诗仍遵循《平水韵》,对于主考官来说,省事多了;但对于诗歌本身来说,已经失去了现实的、鲜活的、天然的声韵美感。

所以,宋代以后的诗比起唐代及其以前朝代是最没有灵性的。

宋词元曲的兴盛,其灵性十足,律动优美,正是由于其押韵纯任口语,取乎天籁。

所谓《词林正韵》等词曲的韵书也是后人根据前代的作品对其当时的口语的归纳而已。

由此可见,唐代以后才是以韵书来规范后人写诗的,近千年来,口音早就变了,《平水韵》却没有一点儿变化就是例子。

八股文起承转合的作文结构很好,其合理的内核我们现在还要继承,但是机械地按一定的格式、字数来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就是迂腐不堪,最后成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写诗作文都是一样的道理。

从《诗经》到汉末的诗赋等作品,由于没有官方的提倡与干涉,其声韵纯以口语为主。

作者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使用的地方语音也是不同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杨雄等人才有《方言》之类的书,那时人们以知道更多的方言为博学;一个人的诗赋作品的声韵是以作者所处的地方语音为标准的。

所以,后人研究汉及其以前的诗歌作品,感觉用韵较宽,其实这是由于方言的原因;以后世强求统一的韵书为标准来看待当时的押韵现象,是不可能完全符合的。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曹操父子地位显赫、文采斐然,为天下文学所宗,更兼时局动荡,人们颠沛流离,口音混杂,人们交流无所适从,为了便于传播交流、被人提拔重用,天下声韵渐宗曹魏所处的地方语系,显得有些统一标准。

在后人看来魏晋南北朝用韵渐趋于严,正是这种混乱中的相对统一而已。

于是,人们就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声韵较为统一的标准,固定下来,即使不完美,能兼顾大多数就可以了。

这时,李登的《声类》、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韵书应运而生,均以方言为体,各有取舍。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说明《切韵》是相对地综合、归纳了当时各地的方言,努力制定一个全国较为统一的标准。

更由于其距唐代较近,隋唐口音虽有变化(从《切韵》中有些不同韵在唐时可通押可知)但不大,对于科举考试而言,《切韵》虽不完美,但相比之下比较全面,而其作为一个简便易用的标准对于主考官来说方便多了,科举的功利和官方的认可使其很快就流行开了。

宋金时代,《平水韵》经过官方的钦定,则更成了金科玉律。

从王力模拟唐代口音中可知,唐代口音中东[o?

]冬[u?

] (见《诗词格律十讲》94——110页,2002年,商务印书馆)等不同韵的差别很明显,当然,王力的模拟音未必完全符合唐代的真实口音;但我相信,唐代口音中东[o?

]、冬[u?

]等不同韵是可以区别开的,否则,就不会分成不同韵了。

而从宋词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宋代对于东、冬等韵已经区分不开了,所以,宋以后写诗再遵《平水韵》就是刻舟求剑了。

宋代作词因为没有科举的功利,反而纯任口语,于是,后人又搞了《词林正韵》等词韵,作为研究,本是好事,一旦固守,即成机械。

因此,我们现代人写诗遵《平水韵》、填词遵《词林正韵》,不更是缘木求鱼吗?

民国至今,人们为了摆脱《平水韵》等的束缚,尝试了一些不讲究声韵的自由体新诗,但由于只按节奏进行分行,却抛弃了声韵的美感,反而很少有成功之作。

有些人又据此因噎废食,又回到了诗必遵《平水韵》、词必依《词林正韵》等,以为这样就可以有声韵美了;这是一个很省事的办法,有了一个现成的框子去套,殊不知,世易时移,刻舟求剑,花了很大力气,收效甚微。

其实,只要是能称得上诗歌的作品,就必须具有声韵的律动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韵与节奏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人们总结一些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种美。

古风、乐府等诗歌作品,看似不拘平仄,但需要作者写出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感。

所以,古风等虽然人人能写,但写得好的人不多;就是因为它没有近体诗那样有固定的规则去填诗,反而不容易写出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感。

它需要作者凭借自己的语感与灵性来摸索总结出一些技巧与方法,才能使其作品展现出抑扬顿挫的美感,比如,句中连平时尽量阴平、阳平(方言及普通话中是很明显的)相间,连仄时尽量上、去、入声(古音及有些方言中入声很明显)相错;用韵尽量平仄有规律地相错,一韵到底时尽量阴平、阳平相间或者上、去、入声相错,力求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当然,这些只是作为技巧之一,可以适当使用,不可过分讲究,视为金科玉律;否则,则是削足适履,不仅有害文意的表达,也有害声韵的天真。

写新诗更需要如此,不能光讲究节奏,不注重声韵。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人们的交往几乎没有了地域的界限,虽有不同的地方口音,但普通话的推广已是既成事实。

即使政治中心再迁,普通话(以政治中心所在的方言为普通话)的改变也无必要,而且,世界性的交流也需要有统一标准的普通话。

历史选择了当今的普通话作为语音标准,就好像秦朝统一文字一样,其他的方言语系虽仍可存在下去,但已难成气候。

现在世界已经融合到如此的程度了,今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中国普通话语系的变迁应该不会太大了,至少不像秦、汉、唐、宋、元等时期变化那样大了。

所以,现代人写诗等,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都应该以普通话声韵为标准,当然,研究《平水韵》等以便更好地古为今用,那又另当别论了。

《诗经》的押韵,至少唐及其以后几乎就无人能知真相了,就是因为当时都是各地的方言押韵,况且当时还是不同的国家!

后来文字统一了,语音却未统一;造成了后代读诗困难。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都是如此。

英国莎士比亚就读不懂、也认不得其远古时代的诗歌了,因为其文字、读音均已改变。

当初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受区域限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后来国家统一了,就必须有统一的文字及语音交流。

于是,很多的方言就消失了,也有少部分流传了下来。

当今世界融合到如此的程度,与古代已经不同了。

想不随时代而变,死守古书也不行了!

 有人以为推广普通话后,我们就无法欣赏唐诗的美了!

我想说一句:

《诗经》的美,我们能欣赏得了吗?

唐代人能欣赏得了吗?

我们欣赏《诗经》,其所营造的意象美,我们是能欣赏的了的,这要感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其声韵美,我们只知道其是押韵的,但有些韵我们已经不知道怎么押的了。

唐代人也不知道《诗经》的押韵,但这并不妨碍《切韵》等的推广与流传。

同理,我们现代人欣赏唐诗,意象之美是可以欣赏的;声韵美我们知道其平仄及押韵规律,就知道其抑扬顿挫;当然,能以唐音来读更能切身体会了!

关键是以韵书及现代的方言为支柱去研究出来的唐音读起来的唐诗是否真的就是其本来的声韵美!

与普通话按其平仄及押韵规律来借音(临时借其它音来读)去读效果差不多,就好像朱熹等人将《诗经》中押韵的字按宋代的口音来进行所谓的借音是一样的。

其实,只要知道诗词的格律及押韵规则,写出诗就是了。

近年来,我看了一些韵书,学写了一些格律诗,虽然竭力遵循《平水韵》,但在押韵时总是竭力在韵书的同韵范围内遵守现代汉语的韵母表来押同韵。

比如,十三元中的“元”与“魂”、九佳中的“佳”与“淮”、六鱼中的“鱼”与“书”、五微中的“飞”与“衣”等,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不同韵母,写诗时我绝不同押,因为,同押后的诗,自己读起来很别扭。

我根据当今普通话读音的和谐程度以及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体会,将普通话依其韵母列为十九韵。

声调则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轻声归入平声。

是为序。

 

 

 

普通话声韵表

 

序号

 

韵     母

例      字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1

ɑ  iɑ  uɑ

2

o     uo

3

e     er

4

ie    üe

5

ɑi    uɑi

6

ei    uei

7

ɑo    iɑo

8

ou    iou

9

ɑn  iɑn  uɑn  üɑn

10

en    uen

11

in

12

ün

13

ɑnɡ  iɑnɡ  uɑnɡ

14

enɡ    uenɡ

15

onɡ    ionɡ

16

inɡ

17

i

18

u

19

ü

注:

1、普通话中无入声。

2、多、德读音差别明显,故将其分在不同韵。

儿、河读音韵母很谐和,并入同韵。

3、门、民以及琴、群读音差别明显,故将其分在不同韵。

4、东、灯、丁读音差别明显,故将其分在不同韵。

5、儿、齐、鱼读音差别明显,故将其分在不同韵。

6、诗、鸡读音韵母很谐和,单韵母、零韵母的差别不足以分韵,并入同韵。

7、我没有机械地按照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等生理上不同来分韵,而是根据实际读音差别程度来分,似乎少了一些科学根据。

呵呵!

 

胡立利简历

胡立利,男,汉族,1973年3月生,安徽省凤台县人,安徽农业大学本科学历。

中国诗赋学会理事,三人行书画社理事,硖石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现居住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金成花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