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64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

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

(1)C

(2)D

(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

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

故选C。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

故选D。

(3)用词方面:

“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侧面描写:

“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手法方面:

“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D;

⑶“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常识的赏析能力,注意平时多了解诗歌常识内容和特点。

读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的常识内容及特点,然后阅读诗歌来分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从作者、注释来理解诗歌。

读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读注释,疏通诗歌的内容,然后通过正确的翻译来判断选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

翻译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文句总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和手法,要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

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

“明月如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

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

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而解脱。

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

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⑴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 

军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

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⑴B;

⑵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

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

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

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

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

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

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

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

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

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

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

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

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

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

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⑴D;

⑵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此类题解答,第一步:

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

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

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

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

“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

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

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

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

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

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

⑵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

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

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

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

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

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

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

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

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①用典和对比;

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

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

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

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⑵①用典和对比;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