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646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D)

A.温带,35°

N~45°

N

B.热带,5°

N~15°

C.寒带,35°

N~55°

D.亚热带,25°

N~35°

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D)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材料可以知道,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纬

度位置在25°

N~35°

N之间。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使得塔

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

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

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

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

—25°

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

—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

—40°

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

—50°

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

—60°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

—70°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江苏通州调研)下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T1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C)

A.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异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

B.①和④自然带类型相同是因为气候类型相同

C.⑥自然带的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暖流经过有关

D.②③④的自然带形成主要与水分条件有关,与温度条件无关

解析我国自然带的分布既有南北方向的更替,也有东西方向的更替;

⑤⑥自然带在西

侧分布纬度较高,主要是受暖流的影响;

自然带①属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属温带季风气

候;

自然带的形成与水热条件都有关系。

4.在T2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是(双选)(BC)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

B.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干旱

C.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D.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

解析T2时期反映了气候变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5.(2009·

辽宁鞍山)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阿尔泰山(山脉),B是阴山(山脉),C是太行山(山脉),D是秦岭(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B山脉;

②可能属

D山脉;

③可能属A山脉;

④可能属C山脉。

(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C)

A.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南坡降水丰富,②~④中森林

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③④。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

件不同)。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

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

(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

(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判

断所属山脉。

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

为针阔叶混交林带。

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主要都与降水因素有关。

(5)题,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

第(6)(7)题,

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章重难点

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

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

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低纬和北半球的高纬地区

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从滨海向内陆方向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中纬度地区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海拔较高的山地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课后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09·

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解析 第1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

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

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

越浅,直到消亡。

第2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1.D 2.A

盐城二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

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C.开放性D.同一性

解析 第3题,漫画反映的主题是植被破坏导致区域内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气候变干,

土地沙化更加严重。

第4题,图中反映了植被破坏会引起降水减少、土地沙化、环境恶

化等问题,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3.C 4.A

苏北四市二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双选)(  )

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D.地形的变化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双选)(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大气环流(常年盛行风向)、海陆位置都没有

发生变化,排除AB选项;

而地势却在逐渐升高,说明地壳在运动,故正确选项为CD。

第6题,从演变过程看,该区域的地形发生了变化,其他要素也跟着出现相应的变化,

如植被(森林减少,草地、荒漠出现)、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形成雨影区)等,说明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充分说明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故正确选项为BC。

答案 5.CD 6.BC

绍兴期末)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域分异规律B.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8.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解析 第7题,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

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第8题,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

太平洋西岸。

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答案 7.A 8.B

江苏地理)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

据此回答9~10题。

9.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

10.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滴水叶尖”一个考生陌生的植物学名词出现在地理高考卷中,属于新情境,但

只要掌握了基本地理知识和能力,此题不属于难题。

第9题,题干描述中“常年”给了

考生适当的提醒。

各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常年”多雨的特征,由此可以排除A、

B、C选项。

第10题,热带雨林“在我国较普遍出现”的地区只能是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答案 9.D 10.B

下图分别是“东欧和北亚的植被与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及“东欧和北亚地区简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①图中植被和农业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12.①图中植被和农业带的分布与②图中甲、乙、丙、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3.①图中草原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解析 第11题,①图中植被和农业带的分布是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结果,体现

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12题,丁表示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甲、

乙、丙表示的都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但能体现①图中沙漠、草原带的只有乙。

第13题,①图中草原带位于里海沿岸,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

答案 11.A 12.B 13.B

福建质检)新疆西北部山地地势较低,有几个缺口。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搜集到的东西走向的天山某山峰(部分)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图作为探究学习天山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及其原因的材料。

据此及所学的知识回答14~15题。

14.以下选项可以作为判断天山北坡证据的有(  )

①山地荒漠带的分布面积更小 ②山地荒漠草原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③山地草原带分布

面积更大 ④森林带分布面积更大 ⑤高山草甸带分布的上限更高 ⑥雪线更高

A.①②③B.③⑤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15.推测出影响该山峰南北坡垂直带谱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C.光照D.放牧

解析 第14题,新疆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大西洋水汽能够深入,天山北坡降水条件明显

好于南坡,故北坡雪线较低,草场面积、森林面积都较大。

第15题,降水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与分布状态。

答案 14.C 15.B

16.(2009·

广州调研)下图中,a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现状图”,b图是“该地区未来

可能出现的自然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双选)(  )

A.该局部地区可能在亚欧大陆

B.该局部地区可能在南美大陆

C.与a图到b图的变化相吻合的是海平面上升

D.与a图到b图的变化相吻合的是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

解析 对照两图可发现该地未来自然带向北变迁,推测其原因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到那时阿尔卑斯山的雪线会因温度升高、冰雪消融而上升。

答案 AC

二、综合题(共36分)

17.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

程与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最新进展。

读青藏高原隆起前

后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风带情况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气环流和高原季风剖面示意图

(1)分析图甲,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风带的位置的不同之处是 ,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乙,A、B之间的风带名称是     。

(3)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题目材料和下面的关联示

意图,从备选项目中找出对应图中①②③④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

(4)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阐释事物的能力。

(1)题,由材料一可知,青藏高原

隆起前夏季风位置偏北,这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有关。

(2)题,结合图乙知,A、

B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为低纬信风带。

第(3)题,解答本题

关键是把握各地理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其他地理

要素随之也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答案 

(1)夏季时西风带的位置偏北 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向北移动

(2)东北信风带

(3)C D A B

(4)整体

18.(2009·

上海地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

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

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

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

带是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丁四地,遭遇不同

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

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

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

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甲地位于30°

S~40°

S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

(2)题,乙地为安第斯山脉,丙地位于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3)题,自然带的名称和

地域分异要结合位置、分布、变化趋势解答。

第(4)题,四地纬度相当排除纬度这一因素。

答案 

(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丙

(3)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到内陆

(4)地形 海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