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51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docx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

篇一:

高中生物实验整理山东高考生物实验整理实验一: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了解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熟练掌握)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非还原糖。

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

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

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

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2+双缩脲试剂中的Cu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需要稀释)。

4、淀粉的鉴定:

马铃薯匀浆。

五、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3.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

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六、方法步骤:

23七、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

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

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

混合的目的?

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

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并不是选择性染色),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二、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四、方法步骤:

1、取材2、水解3、冲洗涂片4、染色5、观察五、考点提示:

1、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4、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5、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实验四: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掌握)一、实验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半透性二、实验材料: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任何细胞器)。

四、方法步骤:

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4五、考点提示:

1、选择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

无任何细胞器。

3、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离心分离得到细胞膜。

4、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

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原生质体;再将原生质体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5、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

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

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细胞破裂。

实验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熟练掌握)二、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三、实验材料:

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五、方法步骤:

2、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

注意重复3-4次。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6、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六、实验结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细胞壁又复原。

实验七: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掌握)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5篇二: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高三生物自助第1页(共4页)高三生物自助第2页((转载于:

www.XltkWJ.Com小龙文档网:

氢氧化钠高中生物实验用途)共4页)高三生物自助第3页(共4页)高三生物自助第4页(共4页)篇三:

高中生物实验高中生物实验教参word版【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教学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

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

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

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

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

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

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

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

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h。

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

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

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溶于50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

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

(一)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教学建议: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片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

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晰,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实验材料的首选对象。

实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察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

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做实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作者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

移动装片,将观察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察的物像。

3.观察程序的指导。

观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最后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

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养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6.增加演示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

实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10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

让学生轮流观察,看清楚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位置的改变。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用强光照射叶的装片,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灯泡距装片应大于20cm),否则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二)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教学建议:

1.继续强化高倍镜的操作训练。

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是进行全面地训练和操作,而在本实验中应重点加强高倍显微镜的操作训练。

2.观察程序的指导。

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向学生讲清首先要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学生观察时眼睛应注视叶绿体,进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最后,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3.指导学生寻找最佳观察部位。

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叶肉细胞进行观察,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可参见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教科书中实验二的插图。

4.可以增加演示实验。

建议增加“不同外界条件下细胞质的流动情况”的演示实验。

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分别是缺水(萎蔫)、光照(强光照射过)、化学刺激(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刺激过)三种不同条件下黑藻叶的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

要使学生了解,细胞质的流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流动速度不完全一样。

5.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理想的实验材料是黑藻。

实验前,教师必须检查供实验用的黑藻叶片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

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

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三、参考资料观察叶绿体实验的原理简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

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

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

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

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

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⑦小麦的根毛。

图2-6黑藻1.植物体2.叶(放大)3.雄花4.雌花5.种子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

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

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其他实验材料的观察方法1.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①剪下一段0.5~1cm的带有根毛的小麦根,纵剖为二。

将剖面向下,放在载玻片上。

②加1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轻压盖玻片。

③在低倍镜下找到成熟区,选取1个根毛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①根毛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于观察它的流动,因此需要采用缩小光圈或采用较弱光线进行观察。

②细胞质内有许多小颗粒随着细胞质流动,只要以细胞的其他相对静止结构作为参照物,就能辨认出细胞质的流动。

其流动途径是从根毛尖端转向基部,然后回转,不断循环(图2-7)。

图2-7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示意图③剪下的小麦根应立即滴上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以便维持其生活力。

或者预先在载玻片上滴1~2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然后再放置实验材料。

④放上盖玻片以后,可以用凡士林涂在盖玻片的四周,以免水分蒸发导致蔗糖浓度提高,影响实验效果。

2.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①实验课的前3周,把南瓜种子种在盛有土壤的花盆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土壤湿润。

②待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用镊子撕下茎和叶上的表皮。

③把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里,盖上盖玻片。

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表皮毛细胞。

④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方向(见图2-8)。

图2-8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的流动篇四:

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作用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作用徐以润(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500)1.碘液配制:

取2g碘化钾,溶解在5ml蒸馏水中,再加1g碘,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300ml。

溶液在光亮处容易变成紫色,必须保存在暗色玻璃瓶里。

作用:

用来测定淀粉,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色的复合物。

2.斐林试剂配制:

斐林试剂(Fehling's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斐林(HermannvonFehling,1812年--1885年)在1849年发明的。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A和斐林试剂B配制而成的。

斐林试剂A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溶液,斐林试剂B是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5g/mL的溶液。

临用时斐林试剂A与斐林试剂B等量混合。

作用:

鉴定还原性糖:

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是否有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

3.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

173克柠檬酸钠和100克无水碳酸钠溶解于800毫升水中。

再取17.3克结晶硫酸铜溶解在100毫升水中,慢慢将此溶液加入上述溶液中,最后用水稀释到1升,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作用:

鉴定还原性糖,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使用原理同斐林试剂,都是二价铜离子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4.双缩脲试剂配制:

双缩脲试剂(biuretreagent)是由双缩脲试剂A(NaOH)和双缩脲试剂B(CuSO4)两种试剂组成。

双缩脲试剂A的成分是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水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成分是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1g/mL的水溶液。

作用:

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

也可用于鉴定多肽。

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向2mL蛋白质溶液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具体方法是先将双缩脲试剂A加入组织样液,振荡均匀(必须营造碱性环境),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摇荡均匀。

如果组织里含有蛋白质,那么会看到溶液变成紫色。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皆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络合成紫红色的络合物。

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5.苏丹Ⅲ染液配制:

苏丹Ⅲ或苏丹Ⅳ干粉0.1g;95%酒精10ml;过滤后再加入10ml甘油。

或者取0.1克苏丹Ⅲ,溶于20毫升95%酒精中,即成0.5%苏丹Ⅲ染液。

作用:

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6.健那绿染色剂配制:

配制质量分数为1%健那绿染液:

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摄氏度,使其充分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