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697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

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判断句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被动句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省略句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

(2)承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

(3)自述省。

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

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

“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鸿门宴》: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

“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鸿门宴》: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

“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

--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

--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

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

(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