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笔记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00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闻采访笔记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笔记2.docx

《新闻采访笔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笔记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采访笔记2.docx

新闻采访笔记2

上篇新闻采访

第一章新闻采访综述

第一节采访的性质及特点

一、关于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说他是学问,是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学科,它是研究如何通过调查和访问活动采集事实进行新闻报道的学问;说它是艺术,是因为新闻是我们时代的记录,是传播信息的手段,引导舆论的工具。

新闻采访:

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

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三、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共同点:

1.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2.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务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3.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特殊性:

1.新闻性:

也称专业性,记者采访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并有其明显的公开性和普遍意义。

2.突击性:

要求快采快写,迅速传播。

3.广泛性:

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

4.灵活性:

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觉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

5.持续性:

反应准确,把握时机,讲究社会效果,注意引导舆论。

第二节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一、采访的目的

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简言之,就在于获得新闻。

二、新闻采访的任务

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一次比较完整的采访,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全面情况;2.主要事实;3.有关背景;4.典型实例和细节

三、采访的作用

1、发现和落实线索;2.获取第一手材料;3.增加感性认识;4.核对新闻事实。

第三节采访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一、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面的事实,尊重事实)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以事实为依据,围绕事实进行采访;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反应客观事务;三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按照事务的本来面目作客观公正的报道,保证新闻采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讲究唯物辩证法

1.正确地选择事实;2.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3.主义事物的相互联系。

三、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2.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3.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觉事物深刻的内蕴。

四、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2.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3.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第四节采访的原则与工作路线

一、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具体说,要坚持:

(一)实事求是,是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要注意以下几个界限:

1.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2.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3.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二)依靠领导,是新闻采访的组织原则,也是搞好新闻采访报道的重要条件。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2.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3.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三)执行政策。

一是要通过认真调查和深入观察,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二是记者自己啊哟带头执行政策。

包括执行新闻宣传政策,以及群众纪律、保密规定等。

(四)内外有别

一要看形势,识大局;二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三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二、采访工作路线

概况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一)到第一线去;

(二)重要的是“心入”: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要真心实意地同群众打成一片;3.要对客观事物做由表及里的分析。

(三)建立采访基地;

(四)持之以恒。

第二章新闻记者

第一节记者及其由来

新闻记者,统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人员等。

一、记者的业务分工

我国记者的专业技术职称:

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报道手段不同,分: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

1、专业记者:

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最大特点是“专”;

2、地方记者:

新闻单位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记者多的地方设记者站。

3、机动记者:

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辑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4、特派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5、驻外记者:

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霍秋白是我国较早的驻外记者。

6、特约记者:

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二、记者历史沿革

迄今发现最早的报纸是公元前6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直到1872年《申报》在沪创刊时,设了两个访员专职,采写本市社会新闻。

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独立的记者职业。

记者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期间有三次大飞跃:

第一次是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的飞跃,出现了一批不同于古代报业人员的报人;第二次是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的飞跃,报纸这一时期开始向企业化过渡。

第三次飞跃,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推动下,社会分工加速,出现专门的记者机构—通讯社,形成了报道信息的网络。

三、无产阶级记者的出现

马克思从1842年起为《莱茵报》撰稿,恩格斯还担任过《德意志电讯》和《知识界晨报》的通讯员,《德意志——布鲁塞尔报》驻巴黎的记者

列宁先后办过《前进报》、《火星报》、《新生活报》等,李大钊主编过《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主办《敬业》、《南开校风》、《觉悟》,霍秋白1920-1922年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访问十月革命后,采写了《俄乡纪程》、《赤都新史》等,一代报人邵飘萍,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出版工作者,范长江《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

第二节记者的职责和任务

一、记者的职责

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道,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

二、记者的任务

1、及时采写新闻:

第一,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第二,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第三、宣传典型,表彰先进;第四,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2.反映内部情况:

一是要有真确的目的;二是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三是要实事求是,如实反应情况;四是要处理好与被反映单位的关系。

3.做好群众工作:

特别要做好三个环节,第一,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第二,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第三,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第三节记者的素质和修养

一、记者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

努力做到:

1.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3.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4.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二)业务素质:

主要指掌握恶化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表现在:

社会活动能力,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

(三)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好奇心理;2.竞争意识;3.冒险精神;4.坚强的意志。

(四)身体素质

二、记者的修养

(一)知识修养:

1.政治理论知识;2.新闻学专业知识;3.社会科学基础知识;4.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

(二)作风修养:

1.求实、正派、勤奋;2.深入实际,深入群众;3.待人真诚,谦虚谨慎;4.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5.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三)职业道德修养: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道德准则有六项: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四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五是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六是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2.报道内容健康,有益于社会进步;3.讲究文德,发对以稿谋私;4.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第三章新闻的发现和选择

第一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的发现

一、新闻敏感的概念

新闻敏感:

是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

记者的敏感通常包括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2.判读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二、新闻敏感的作用

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4.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三、新闻敏感的培养

1.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2.要懂得新闻价值;3.接触实际,注重实践;4.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第二节新闻线索及其来源

一、新闻线索的作用

1.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2.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3.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2.时间短暂,稳定性低;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

1.上级渠道;2.书面渠道;3.社交渠道;4.会议渠道;5.传播渠道

第三节新闻选择和选择标准

一、关于新闻的选择:

主要有两个标准:

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是新闻政策标准。

二、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

1.新鲜性:

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时间新、内容新;2.重要性:

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3.显著性:

指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通常表现在:

一是人物、地点、实践的著名;二是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4.接近性:

指某个事实和读者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第一,地理上的接近;第二、职业上的接近;第三,年龄上的接近;第四,心理上的接近;5.趣味性:

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表现在奇异现象和人情味。

(二)新闻政策标准

1.政治标准;2.新闻宣传思想:

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三、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一)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

(二)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三)要看是否合乎自身的编辑方针。

第四章采访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采访准备的必要性

一、采访要有准备

新闻采访的难度表现在:

第一,记者要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

第二,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项人际交往关系;

第三,采访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二、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第二,做好准备,尽可能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第三,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第四,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第五,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节采访的平时准备

一、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二、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重点:

一是各行各业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二是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三是实际工作中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四是各条展现涌现出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三、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第一,读书看报,广采博取;第二,结合工作,重点公关;第三,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四、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一)积累资料的内容:

第一,思想积累;第二情况积累;第三,信息源积累;第四,业务资料的积累;第五,知识性资料

(二)积累资料的方法:

1.建立采访档案;2.勤写记者日记;3.笔记积累;4.剪报积累;5.自做报刊索引;6.卡片积累;7.音像资料积累;8.其他

(三)积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不懈;二要经常整理;三要准确全面。

第三节采访的临时准备

临时准备:

指采访任务确定以后,围绕具体采访任务展开的采访前准备工作。

包括:

思想准备、资料准备、物质准备等。

一、明确报道思想

(一)报道思想的内涵:

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作用在于为新闻采访指明方向。

(二)报道思想的由来

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二、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一)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1.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2.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3.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4.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二)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一,熟悉基本情况是尽快接近采访对象的重要途径;第二,熟悉基本情况是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

三、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途径主要有:

第一,图书馆是新闻背景材料的重要来源;第二,充分利用资料库;第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报表、剪报等;第四,向报道对象索要有关资料

四、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五、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

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一)拟定采访计划的要求:

第一,明确采写的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规定总的采访要去和各单项采访的要求;第二,确定采访重点对象、一般对象以及应该涉及的领域、部门和现场;第三,设计采访的方式是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还是现场观察;第四,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二)提问的准备

(三)开列调查纲目

(四)尊重事实,及时调整

第五章采访方式方法(上)

第一节访问形式和类型

一、访问及其形式

访问:

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情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形式:

1.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

2.集体访问:

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

(1)座谈会:

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2)记者招待会:

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有个人出面举行。

二、访问活动的类型

大致分五类:

1.因事件访问:

这是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

一要行动迅速;二要随机应变;三要忙而不乱。

2.因人物访问:

是对新闻人士、重要人物的访问,访问的重点在人。

五忌:

仓促上阵、急于求成、过热过冷、冒失追问、贪多求全。

3.因经验访问:

出于介绍经验而进行的访问。

4.因问题访问:

是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5.因争论访问:

是针对某一争论有的放矢的访问。

第二节访问的学问

一、访问的心理过程

四个阶段:

1.接近阶段;2.融洽阶段;3.沟通阶段(实质性阶段);4.激发阶段

二、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一)问法要多样:

1.开放式提问:

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适合于访问的开头。

2.闭合式提问:

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3.诱导式提问:

在于启发对方,把记者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

4.激发式提问:

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设问、反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迂回式提问:

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取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二)抓住疑问点:

采访提问的原则,一是要使你的访问意图和要求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对你了解并适应采访谈话;二是根据采访任务来决定提问的指向与程序。

(三)尽量具体些

(四)提倡讨论式

第三节访问活动要领

一、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第一类,身份不同;二态度不同;三是性格不同;四是动机不同。

二、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访问的重点,一是新闻事实的重要部分;二是采访目标的具体化。

新闻事实的重要部分,包括;1.新闻六要素;2.新闻的宣传价值所在;3.有特点的事实。

三、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四、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五;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第四节关于访问记录

一、记录和记录形式

传统的访问记录形式主要是笔录——笔写记录:

其一,当场笔录:

就是记者在访问时,当场记录谈话的内容,可以详细记录也可以简略记录。

其二,过后笔录,即在记者离开访问对象后,补记、追记谈话的内容

二、记录的一般要求:

1.记要点;2.记易忘点;3记疑点;4.记有关原话;5.记典型情景

三、记录必须核实无误(这是材料加工中最优先、最重要的一环)1.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2.溯本求源,寻求物证;3.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4.技术检验。

第六章采访方式方法(下)

第一节采访中的观察

一、关于观察的概念

观察:

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现场观察:

事前观察,对某一事物变动前所作的观察;

同步观察,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继续观察

事后观察,指事件发生以后的观察。

大多是事后观察

二、新闻观察的特点

1.观察的直接性;2.观察的综合性;3.观察的客观性;4.观察的经常性;5.观察的敏感性

第二节现场观察的作用

一、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成为记者收集新闻素材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一是对象不善于表达,谈不出系统的全面的情况;二是采访对象不愿报道自己的事迹,拒绝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情况;三是采访对象为了文过饰非,害怕暴露本人或本单位的问题,而拒绝回答记者的提问。

二、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现场贯彻能够使记者把获得的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形象化。

三、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四、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五、见多识广,有利知识

第三节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一、观察的位置和时机

观察的位置:

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观察的时机:

指记者在什么时间里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观察。

(一)观察位置的选择:

1.要考虑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该看的能够看得到,看得清;2.要考虑报道思想的具体要求,使观察的内容紧紧为报道思想服务;3.要考虑报道形式的不同,观察位置的确定也应有所不同。

(二)观察时机的选择:

1.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时机;2.观察时机的选择,要考虑到事物在变动中最能反映出事物特征的关键时刻;3.观察时机的选择,记者还要考虑到观察对象所能提供的观察机会,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二、概览与细查相结合

(一)概览:

在采访中是为了解全面、把握全局服务的。

(二)细察:

是报道中重点描写的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报道需要抓重点;2.要给细察部分以足够的观察时间;3.观察的距离要近;4.具备必要的光源;5.力求明察秋毫

三、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

(一)观察中的纵横比较

(二)观察中比较应注意的问题:

1.多跑多看,是观察比较的重要前提;2.条件相仿是观察比较的基础;3.观察比较要有适当的角度;4.观察比较要准确:

一要态度认真;二要克服困难;三要勤记,记准。

四、边看边想边感受:

一般应当注意的是:

1.不要停留在表明现象上;2.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3.重要的问题在与对事实的理解。

第四节特殊方式的采访

一、巡回采访:

也叫游动采访、旅行采访,其特点是流动性大;要注意的问题:

1.行前应做充分的准备;2.主动搞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3.保持一股子锐气。

二、易地采访:

指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优点:

易于产生新鲜感并触发新闻敏感,便于集中力量和相互交流。

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一个周密的采访计划;2.协调好关系;3.总结好易地采访的经验。

三、交叉采访:

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期间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注意的问题:

1.提高采访效率;2.量力而行;3.学会弹钢琴。

四、蹲点采访

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出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蹲点采访的重要性;2.既当工作人员,又当记者;3.改总结式为过程式报道。

五、隐性采访:

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

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隐性采访呢?

1.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了解情况的辅助手段;2.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3.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隐性采访。

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隐性采访只能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使用;其二,隐性采访不可涉足国家机密和公民隐私;其三,隐性采访采取的是“单枪匹马”的战术,因此,要注意把事情核对清楚,避免出现事实差错;其四,为了消除隐性采访只是记者个人活动不利因素,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把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第七章采访的艺术与深化

采访的艺术:

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第一节结合艺术的运用

一、上下结合:

即是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想结合。

分:

(一)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

自上而下——指采访步骤上,先上级后下级,先领导后群众(多数用这个);自下而上——先与群众接触,了解“下情”,然后找领导,了解“上情”。

(二)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就是新闻界经常讲的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吃透“上头”要求记者:

1.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2.经常阅读与研究重要报刊;3.多向领导请教;4.用政策观点衡量客观事物。

吃透“下头”,1.应围绕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大量地、详细地、全面地占有分工范围内的各种情况和具体材料;2.记者不仅应当了解中心工作的进展情况,更应该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以及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3.记者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多想,经常地整理材料、研究情况;4.记者了解情况要及时,动作要快。

二、点面结合:

(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有点到面、“解剖麻雀”/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

三、纵横结合:

是一中立体交叉式的情况综合,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四、正反结合:

正面的点与反面的点之间的结合,是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多方面的开掘

一、找特点:

找事物的个性,不找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等,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

怎样找特点:

1.认清形势找特点;2.通过比较找特点;3.具体分析找特点。

二、抓问题:

指导性强的新闻,都有一定思想深度,都应

下篇新闻写作综述

第一节新闻写作特殊规律

一、什么是新闻写作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各类文体写作的普遍规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

二、对新闻写作规律的认识依据

1.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2.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