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70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21《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知识

(一)注意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泠(líng)泠(líng)嘤(yīng)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纶(lún)窥(kuī)柯(kē)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三)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

【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四)、句子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忽然转到一处水势湍急比箭还快,凶猛的大浪像狂奔的马。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7.争高直指,干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8.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鸢(一样极力想)飞到高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热衷名利的)心;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10.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阅读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简单赏析以下句子的写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

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1分)。

5.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答: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6.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7.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8.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

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视觉,听觉

9.“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2分

)答:

“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笔记。

.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

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言之有理即可)

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

10.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拓展延伸

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

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3.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答:

写“山”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马说》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有名马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无马邪(通“耶”,吗)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

(三)字形字音袛(zhǐ)骈(pián)枥(lì)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

(二)句子翻译

(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二、阅读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

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

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

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

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归纳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

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起什么作用?

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

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1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五柳先生传》

一基础知识

(一)生字读音

嗜shi酒辄zhe箪dan瓢屡空黔qian俦chou觞shang汲ji

(二)词语解释

   1、造饮辄尽 造:

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

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

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地方   6、每有会意 会:

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

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6.亲旧知故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7.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8。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9.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重点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b1、a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c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

概括出来。

少言,好读书,嗜酒,脱略形迹,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2分)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A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参考答案:

赞成:

爱好读书,重在领悟文章精神实质。

不赞成:

根据文章内容精读与粗读结合。

B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2分)答案供参考:

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所采用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

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

6.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作者以颜回自况,表现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7..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分)示例: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8.a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分)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b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3分)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3分)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

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10、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2分)

人物形象:

(2分)

12.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4分)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或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1分),精神上的享受(1分),“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

13.a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3分)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

b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

c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于世俗之外)、自得其乐(率真自然)、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

(答出一方面的1分

14.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1)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等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4分)

(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15.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4分

(1)“五柳先生”饮酒

(2)“醉翁”饮酒

16.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4分)

17、《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写的自传,他“性嗜酒”,“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但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请问他内心在意的是什么?

试结合[阅读材料一][阅读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

陶渊明在意的是人民生活的安乐,社会风氯的淳相朴;在意的是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

18、[阅读材料一][阅读材料二]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找出[阅读材料二]最为生动刻画隐士形象的两句诗,并说说其动传神在哪里?

(3分)答出其一点即可得满分,表达不准确酌情扣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分)。

采菊、悠然、见;“采菊”一词既展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生活,也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

“悠然”、“见”则形象地表现出他悠闲自得的心境地。

19、请从[阅读材料三]中,找出陶渊明的诗在语言上对后世诗人、诗风影响的例子,并做简要分析。

(2分)找出相关诗句1分;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清新自然、带有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的语言特色

20.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

21.“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基本知识

(一)注意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嗜(shì)砚(yàn)怠(dài)逾(yú)叱(chì)咄(duō)俟(sì)卒(zú)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至舍(shè)媵(yìng)衾(qīn)被(pī)容臭(xiù),烨(yè)缊(yùn)

(二)文学常识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

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三)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

【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

热水。

今义:

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

第二次;两次(本文)。

今义:

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

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致】取得。

【假借】借。

假,借。

【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

【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

越过,超过。

【以是】因此。

以,因为。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冠,帽子。

【益】更加。

【道】思想、学说。

【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交往。

【趋】快走。

【从】跟从。

【执经】拿着经书。

执,拿。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德,道德。

望,声望。

隆,高。

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语言和脸色。

【侍】侍侯。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倾耳】侧着耳朵。

倾,侧斜。

【请】请教。

【或】有时。

【斥咄(duō)训斥,呵责。

【色】表情。

【恭】恭顺。

【至】周到。

【复】回复,回答。

【俟(sì)】等待。

【欣悦】高兴。

【卒】终于。

【获】收获。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箧,小箱子。

曳,拖,拉。

屣,鞋子。

【穷冬】隆冬,深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僵劲(jìng)】僵硬。

【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围裹。

【覆】盖。

【寓】寄居。

【逆旅】旅店。

逆,迎。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光彩照耀。

【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慕,羡慕。

艳,欣羡。

【奉】供养。

【不若】不如。

(四)句子的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于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8.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9.盖余之勤且艰。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

二、阅读探究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得书之难、求师之诚、求学之苦

2.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a.叩问之难。

b.旅途之难。

c.生活之苦。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分)答: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意对即可。

3.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4.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5.a从本文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各1分)

b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a.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2分)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b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d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

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