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108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docx

浙江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2课蒸汽的力量学案人民版

教学课件

第2课 “蒸汽”的力量

[学习目标]

学考内容

考试要求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b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c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2.条件

(1)资金: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

(2)劳动力: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3)技术: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市场:

圈地运动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图解识记]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素

二、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1.棉纺织业

(1)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又称“珍妮纺纱机”)。

(2)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他在英国曼彻斯特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和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确立。

2.动力方面:

1782年,瓦特发明了联动式蒸汽机(又称“万能蒸汽机”或“改良蒸汽机”)。

3.交通运输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2)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知识点拨]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工业革命创造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1)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2)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3)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

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逐渐成熟

①标志: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②史实: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拿破仑三世时期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废除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知识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是指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沦为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贸易往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图解识记]

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主题一 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内容

1.工业革命的条件

史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史料二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庭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的划线信息说明市场的扩大要求技术革新。

史料二中圈地运动前后,英国农业中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条件。

[问题思考]

(1)史料一表明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

这场运动与后来的工业革命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 

(1)表明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2)经济运动:

圈地运动。

联系: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等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内容

史料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史料解读]

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语句:

“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工厂代替了作坊”。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提示 内容:

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

史实: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答其他史实也可)

 

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大帝国。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4)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5)政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

主题二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史料 

蒸汽机车         汽船

[史料解读]

蒸汽机车和汽船的发明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何联系?

提示 事件:

工业革命。

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技术发明又为其形成提供了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将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

2.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史料 资产阶级既已榨取着世界市场,于是就使所有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它们所出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

——《共产党宣言》

[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信息“所有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这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形成。

[问题思考]

史料直接反映了什么?

本质上体现了什么?

提示 史料反映了新兴工业部门加工的原料及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本质上体现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密切了国际交流。

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它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1.(2017·4月浙江学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

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英国纺织业中技术发明的顺序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即③①②④,故选B项。

2.(2016·4月浙江学考)有学者指出:

“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

”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

答案 C

解析 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的塞维利;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英国的韦奇伍德;创制水力织布机的是卡特莱特;1771年,阿克莱特创办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故选C项。

3.(2015·10月浙江学考)下表所列数字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  )

英国棉纺织业动力织布机台数变化表(单位:

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A.改变了世界格局B.密切了国际交流

C.完成了城市化进程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所列数字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动力织布机数量的增加。

棉纺织业动力织布机数量的增加,直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D项正确。

4.“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这段论述反映(  )

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B.19世纪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等亚洲国家是被动的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了世界工业市场的一部分,故选D。

5.(2018·4月浙江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

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

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

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

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

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原因:

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2)意义:

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对点练]

考点1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

“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

”这里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

A.圈地运动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答案 D

解析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条件的保障,故选D。

2.“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主要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及扩展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及扩大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的主要动力,故A项符合题意。

3.(2018·舟山高一检测)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答案 B

解析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大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且广阔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故B正确。

4.(2018·绍兴高一期末)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反映出(  )

A.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B.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答案 B

解析 瓦特的发明来自实践经验,而非“科学理论”,故A项错误;“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就没有社会需要,那么“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故C项错误;发明蒸汽机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意义重大,故D项错误。

考点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5.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 “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选A项。

6.(2017·温州期末)1779年克隆普顿总结以往纺织工具的优缺点,改进技术,发明了新工具,取名“骡机”。

它使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解决了纱荒问题。

克隆普顿将这一新工具命名为“骡机”的主要理由应是(  )

A.克隆普顿钟爱骡子

B.这一新工具的动力是骡子

C.兼具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优点

D.该工具运作时发出的声音似骡子的叫声

答案 C

解析 骡机是克隆普顿受到骡子的启发发明的兼具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优点的纺纱机,“使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

7.(2018·杭州市学军中学)英国的“工厂”一词早先一般称为“mill”(原意为水磨坊),到18世纪80年代这种称呼逐渐消失。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圈地运动的进行B.机器的应用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D.蒸汽机车的发明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80年代随着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才导致材料中的称呼的逐渐消失,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和圈地运动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蒸汽机的应用而非笼统的机器的应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蒸汽机的改良发明而非蒸汽机车的发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2017·湖州期末)1807年9月,某工程师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成功,使轮船开始真正成为水上舞台的主角。

该工程师是(  )

A.史蒂芬孙B.富尔顿

C.阿克莱特D.惠特尼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故B项正确。

考点3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9.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

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科学发展B.棉纺技术的革新

C.城市人口增加D.城镇化加快发展

答案 B

解析 自然科学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成本降低,价格降低,故B正确;城市人口增加,需求量增大,不能说明棉纱价格降低,故C错误;城镇化加快发展也不能说明棉纱价格降低,故D错误。

10.英国棉织品在1784~1786年间仅占英国出口总额的6%,但到19世纪初就占到了42.3%。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衰落

B.纺织技术的进步

C.世界棉纺织品需求量增长

D.英国在殖民斗争中获胜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棉纺织业领域开始的,棉纺织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这一部门的迅速发展,故出现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

故应选B。

11.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受雇用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7%。

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答案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A、B、C、D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原因,但题干仅是涉及1851年到1871年英国女性受雇用的人数增加,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故选D。

12.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

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厂应运而生。

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工资也就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故应选D。

13.有人认为:

……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D.输出机器

答案 A

解析 “向下”是指挖煤,因为蒸汽机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煤的需求;“向外”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故选A项。

14.“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善事”主要指(  )

A.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

B.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

C.推动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商品

答案 B

解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扩大侵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但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知,这里的“善事”主要指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

15.(2018·临安学考评估)美国学者: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兴起。

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造成了东方的相对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故选C。

B项属于直接原因,A、D与材料信息不符。

[综合练]

16.(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在这个时期,汹涌澎湃的民族统一运动、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

这大大加速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其次,在这个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把它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均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至16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是哪里,并分析促成这一世界中心形成的条件。

答案 

(1)地区:

亚洲。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2)欧洲。

条件:

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美诸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