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756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警部队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3.2数据录入15

3.3.3统计学方法15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结果16

4.1简单数据分析16

4.1.1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统计16

4.1.2研究组与对照组心理损伤因子的统计和t检验16

4.2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17

4.3广交会安保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17

4.4广交会安保武警战士心理健康测试结果18

第五章干预措施和跟踪分析18

5.1干预措施18

5.1.1战士心理损伤后自我调节18

5.1.2专业人士干预19

5.1.3干预时要注意的问题20

5.2疗效评估20

5.3实施干预的效果20

第六章讨论及建议21

参考文献22

摘要

目的:

近年来非传统威胁的出现(主要是恐怖事件)给我们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武警战士作为安保工作的重要一分子,其身心健康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

针对参加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安全保卫工作的武警某部战士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武警战士应激心理损伤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等,筛查心理因子指数偏高的重点人员,并综合分析总体情况,对有心理损伤的战士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疗干预,探索影响和制约安保官兵心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

在实践运用中探索构建应对安保官兵心理问题的有效机制,并通过数据检验机制的效果。

方法:

具体的调查方法上,随机选取参加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俗称广交会)春季展会安全保卫工作的武警某部官兵1012名,以30-50人为一组依据统一指导填写《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对心理损伤者进行干预措施,并根据数据测定干预治疗的效果。

结果:

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因子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组在抑郁倾向、躁狂倾向、神经症、人格偏移、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在心理损伤总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成长经历、遗传和既往病史、个人性格、社会支持、应激源、心理防御不良与心理损伤成显著的正相关,即这些因子分数的增长会加大战士心理损伤的发生。

而针对应对因子,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应对与心理损伤因子成一定的负相关,即战士要有积极的应对,就可降低心理损伤发生的概率。

反之,消极的应对,则会加大心理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婚姻状况、家庭遗传和既往病史、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成长经历、个人性格、应激源、心理防御不良8个因子影响程度依次显著,即这8项为影响承担广交会安全保卫工作的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经过干预治疗后,心理损伤的情况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广交会安保工作对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而其心理素质和应对方式与心理损伤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所调查的因子中婚姻状况、家庭遗传和既往病史、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成长经历、个人性格、应激源、心理防御不良对心理损伤的影响显著;

对心理损伤战士采取积极的调节措施、干预措施和药物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武警战士,广交会,安全保卫,军事应激,心理损伤,有效干预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革,大规模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传统的安全威胁已转为非传统的安全威胁。

随着恐怖主义在全球愈加猖狂,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且花样繁多,这就给而我们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是在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武警部队作为我国维持社会稳定、处理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1广州亚运会的胜利召开,都离不开武警战士的安全保卫工作。

随着近年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生,就更增加了安全保卫工作的风险和难度。

而参加这类任务对武警官兵来说不仅需要过硬的军事素养,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反过来,这类任务也会给执行任务的官兵带来一定的心理损伤。

所以我们在加强战士政治思想教育、训练军事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武警战士的心理健,教育,对有心理损伤的战士更应该加强心理干预,保证战士身心健康,挺高应急心理素质。

而历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成功举办也离不开武警战士的辛勤工作。

面对高强度、高应激性、高危险性的工作环境,参加广交会安全保卫工作的武警战士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如果有影响的话,那些因素又是影响较为严重的?

在战士受到心理损伤

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和外界干预?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针对参加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安全保卫工作的武警某部战士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武警战士应激心理损伤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等,筛查心理因子指数偏高的重点人员,并综合分析总体情况,对有心理损伤的战士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疗干预,探索影响和制约安保官兵心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

在实践运用中探索构建应对安保官兵心理问题的有效机制。

并通过数据检验机制的效果。

旨在为构建我军重特大应激性事件对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为部队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对维护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我国武警战士的心理素质的现状来看,因军事应激引起的心理损伤发生率不断提高,有数据表明,目前,约有4.12%的战士存在心理损伤,而有近23.7%的战士长期存在失眠、焦虑、暴躁等负性情绪。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军事应激心理损伤的研究、武警战士的心理问题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制定一定的预防办法,可以摸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武警战士心理健康的机制。

1.3论文结构

军事心理应激的基础理论

根据理论对数据进行统计

对比相关统计分析

直线相关分析

简单数据统计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

进行干预并分析结果

讨论并分析

第二章基本理论和方法

2.1军事心理的基本概念

2.1.1军事心理学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心理是客观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意思是说如果离开客观现实,仅有健全的大脑也不会产生正常的心理。

我们应该知道,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人的大脑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只有人脑而不接触社会,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按其活动主体来说是主观的,但其来源和内容是客观的。

人的心理对客观现象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主观的、能动的。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是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一个人在过去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会在反映客观世界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表现出来;

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人的反映也会有差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军人的心理特征是在军事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军事活动决定了军人心理的本质。

离开了军事活动,就没有军人的个性,人也就不成其为军人。

军事活动的复杂性、艰苦性、危险性和高强度、高负荷的特点,锻造了军人的机智与灵敏、勤俭与质朴、勇敢与无畏、粗犷与豪爽、吃苦耐劳与勇于献身的心理品质。

军事活动具有社会、政治的性质,在不同性质的军事活动中形成的军人心理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

军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探求军人个体和群体在各种实践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描述心理事实,军人心理学的研究有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加以描述,如青年战士有哪些心理特点,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独生子女兵的个性有哪些表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军人有哪些心理影响,高技术战争对军人心理构成哪些冲击等。

其次,揭示心理规律,军人心理学还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测量和分析,揭示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需要研究军人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间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方面研究军人心理现象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最后,指导实践应用,军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军人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心理。

这也是军人心理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

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心理现象,研究心理测验量表和常模,藉以了解军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可以根据军人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互联系,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还可以根据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实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2.1.2军事应激

1936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ansSelye首次提出了应激(stress)这一概念,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

此后,又有心理学家认为应激是整体反应,不仅是生理反应,还应包括心理反应。

因此,将应激具体的分为应激源(Stressor)和应激(Stress)。

其中,应激源是指能足以引起机体内稳态(homeostasis)变化较强烈的刺激物,而应激则指一种特殊的紧张反应(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的基础因为研究的难度大、方法不定,所以暂无定论。

这主要是因为应激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不同的军事应激阶段及不同地区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皆存在差异,刺激和反应达不到一一对应,这给标准的制定和数据统计带来困难;

另外应激实验环境设置很难达到实验目的,得不到真实的反应数据。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各国专家的研究报告中看出,损伤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

例如,2004年,有日本专家对25名恐怖时间的受害人进行了观察,其中可以看到有些患者的脑部皮质层有明显的萎缩症状。

同时我们也知道在受到刺激以后,患者体内排出的激素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小丘脑、垂体,引起集体的其他反应。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是指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研究显示,如果将情绪反应、心身症状等心身健康的变异情况作为应激作用的结果或应激反应来看待,那么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均应是应激过程的有关因素。

心理应激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例如可出现情绪爆发、表情呆滞、认知偏差、思维迟缓和行为刻板等。

军事应激(MilitaryStress)理论作为军事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应激。

军事应激是军人通过对军事活动环境和军事活动形式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通俗来讲,军事应激就是在特殊军事活动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反应。

这里特殊的军事活动就是军事应激源,分为战争应激源和非战争应激源。

例如参与战争、军事演习、军事训练(主要指特殊条件训练)、维和任务、应急突发任务(处理特殊的暴力事件、治安问题)、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与家人的分离等都是军事应激源。

军事应激是影响战争胜负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抗形式转向多样化,现在的对抗形式主要是信息战和心理站。

而这两种形式对战士心理的恶性影响比其他形式的对抗形式都要高,这也就会加大军事应激损伤发生的概率。

军事应激产生的生理损伤除表现普通的心理应激反应,因为其场合和环境的特殊性,往往表现出其的独特性。

例如,参加维和、反恐训练战士血清T3、T4的分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就T3分泌来说,飞行侦察人员、反人质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反化学武器人员的T3分泌依次升高。

而对于T4来说,后勤保障人员、反化学武器人员、飞行侦察人员、反人质人员分泌依次升高。

还有,参加军事演习对战士的免疫系统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血清L2降低,IL6、IL8、TNF升高,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均升高。

而对于影响军事应激生理损伤的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神经系统,通过一些资料表示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记录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斗应激导致创伤后应激性障碍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应激损伤家庭成员中有很高的精神性病发病率,例如抑郁、神经症、癫痫症等。

更有研究白表明,家族史上有发病率的战士更容易受到应激损伤。

军事应激产生的心理损伤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针对于军事应激产生的心理损伤的行为表现、心理症状和精神表现主要表现在:

行为表现:

逃避与回避、冲动与攻击、无助与自怜、退化与依赖、物质滥用等。

国外研究表明,CSR所致的战斗减员可高达战争中总减员人数的30%以上,而经正确处理后90%以上的人员可迅速恢复战斗力并及时归队。

NrwdAE等研究发现艰苦的环境(如热带、北极气候)可在战斗心理应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心理应激源,结果导致战斗应激的发生率升高;

增加吸烟、过量饮酒、贪食和高危险性行为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可直接影响官兵的心理健康,促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

心理症状:

军人在战争、生活事件、军事训练、执行特殊军事任务以及应对突发性事件(包括地震救援、抗洪救灾、空难救助、恐怖事件、传染病流行等)中,常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性补补封口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状况下降,从而诱发心理或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人际敏感、强迫、偏执、失眠等。

精神反应:

经受过战争的军人,在他们退伍后的和平生活中,在比较年轻和健康情况良好时,和正常人一样往往无异常表现。

但是若出现生活负性事件的影响和干扰诱发后,会出现战斗精神创伤时那种精神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持续回避等临床症状。

这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1.3应对理论

应对(Coping)是个体在应激条件下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调适措施。

据现在的研究来说,应对与个人性格、认知系统、社会支持以及应激源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影响心理损伤的因子。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一般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固定的,被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遗传及既往病史、个人性格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

而应对方式具体的来说,可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大类,这主要从一个人的情感、情绪、人际关系和行为表现来区分。

而对于完整的应对理论机制的定义和描述,大家都是各执一词。

“应对是一种反映了人对环境的有意识、目的、灵活的调整行为”。

“在对应激的适应过程中,与这一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就是应对策略”。

“如果某种心理活动是一种适应过程,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是应对行为”。

这些不同的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应对理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对于心理健康有着莫大的关系。

2.1.3应对与心理健康

军事应激导致官兵心理、生理和病理性损伤己成为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保障军事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军人的应对方式的多种因素,以及在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均进行了研究。

影响军人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军龄、性别、生活事件、文化程度和职务等此外,还有军事任务和军旅生活。

当面临较大压力时,女军人更多寻求社会支持,或吃东西作为应对策略,而男军人饮酒或吸烟行为增多。

男性和女性应对方式不同也被海湾战争中健康服务一般来说,应对(Coping)是个体应付应激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即个体在应激条件下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调适措施。

应对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均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自我需求的控制模对士兵完成上级领导赋予的任务有着明显的关联。

另一项研究显示,较多的情绪关注应对,较少问题关注应对是产生抑郁症状的易感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基本观点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军事应激损伤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个体心理健康;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缺乏和不良的社会关系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石满等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86名军校医科类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军校研究生的抑郁因子与解决问题、求助应对因子显著负相关;

而与自责、幻想与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

高抑郁组被试和低抑郁组被试在应对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逐步回归显示,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明显。

李莉等对某部军人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提示青年军人正趋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期,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军龄、文化程度、户口来源和级别这四个因素也与青年军人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综上可以看出,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卫生水平对军事准备的重要性,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

人员的研究所支持,并且认为即使使用同一种应对行为其发生效果的机制也可能不同。

2.2军事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2.1军事心理的观察与调查

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言语谈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的心理待征。

军人当然并不例外,所以要想了解战士的心理状态,首要的方法就是观察,可以通过情绪波动、工作态度、饮食、通信通话、人际交际等方面着手,观察战士的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素养不同,在观察战士时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个人要全面、详细的观察。

同时,由于每个人学习适应过程的长短不同,所以要采取长期跟踪观察的方法,可以建立心理档案,这样不仅是观察更系统,也为后期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对战士进行调查,经常使用的方式有谈话法和问卷法。

谈话法是以口头交谈形式搜集资料的调查,又可细分为严格按预定计划进行的谈话、允许具有灵活性的谈话和非正式谈话等几种。

教员和学对军人的心理测量,可以采用简便的问卷方法,问卷法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军人对自己的认识、欲望、意见、情绪、态度、行为等作出回答。

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效果,问卷设计要从军人的心理特点出发,符合部队的实际;

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问题不宜过多,一次集中某一种类型的问题;

问卷的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的方式应简单明了,便于统计处理,问卷应有几个同一性质的问题,看测验对象能否做出相同的回答,以测验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问卷设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有很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宜自行编制问卷,如有需要,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2.2.2军人心理的分析与推断

军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对工作、学习的态度方面表现出认真负责、踏实勤奋的军人,往往表现出有较好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方面表现出谦逊品质的军人,很少见到他们遇事暴躁易怒。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就可以根据军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推测其他的某些心理特征。

心理分析,首先要注重军人的个性差异分析。

如果留心观察的话,就不难发现,有的人性急如火,有的人沉着冷静;

有的人直率外露,有的人深藏莫测;

有的人热情奔效,有的人深沉淡漠,有的人动作敏捷,有的人行为迟缓,等等。

军人的个性表现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

对军人的个性差异,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可根据他们对工作、学习的表现来推测,也可以根据他们的表情、语言、特征来判断,还可以运用适当的心理测验方法进行鉴别。

个性分析要与有效的教育相结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军人,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军人的心理分析,还要注重把握一些隐蔽性和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采用访谈和观察方法研究军人心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完全真实,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动机掩饰起来,作出合乎领导意图的回答。

人的心理活动本来就不具有形体的特点,既可通过回答式的反应表露于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神经过程藏于体内。

例如微笑,我们只能看出某人在笑,可是为什么发笑,是欢喜还是有意做作,不考虑当时的情景和一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很难判断准确。

因此,要培养心理分析的能力,善于通过各种例会、学习讨论,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评论、一些不经意的言语甚至牢骚话等各种活动形式,有效地透视、诊断军人的内心世界,把军人的心理脉搏号准。

分析与推断法是指根据心理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种心理特征分析推测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一种方法。

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如,在对工作、学习的态度方面表现出认真负责、踏实勤奋的学员,往往表现出较好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对人态度方面表现出谦逊的学员,很少见到他们遇事暴躁易怒。

心理分析,首先要注重学员的个性差异分析。

这些差异,就是一个人的气质或者通常所说的脾气的差异。

人的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多血质。

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动感情,喜怒形于色,心里想什么,脸上马上就可以看出来;

情绪不够稳定,来得快消失得也快;

兴趣广泛,精力充沛,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但注意力容易转移,难于忍受单调的生活与枯燥的工作,办事易“虎头蛇尾”。

二是粘液质。

这种类型的人脾气温和,情绪不易激动,处事比较冷静,容易养成遵守生活秩序和组织纪律的品格,善于完成那些单调、刻板、本身并无多大乐趣的任务。

但反应比较迟缓,办事不够灵活,对环境的适应慢一些,独立性弱一些。

三是胆汁质。

这种类型的人热情开朗,诚恳直率,处事比较果断,不“拖泥带水”。

但脾气暴躁,容易冲动,自制能力较差。

四是抑郁质。

这种类型心理特点,其主要方法仍是观察。

作为教员和学员队干部应多与学员沟通,做到处处留心,事事注意,从学员的情绪好坏、学习劲头、来往信件、交往频度乃至睡眠状态、饭量增减等行为表现,观察学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找出他们心理活动的前因后果和内在联系。

观察学员的心理活动要尽可能采用间接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员的心理活动自然流露,从中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2.2.3军事心理的测量

心理属于精神现象,本身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人的个性心理差异能不能测量,又如何测量呢?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存在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的可知性。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不像水的温度等物理现象那样,能够直接测量出来,但却可以通过观察、测量人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和行为表现间接地加以推测。

心理测量就是在严格控制的情景下,通过测量人的某一方面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和个性特征,进而对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作出推断的一种量化分析手段。

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心理测量,能较为客观地鉴别军人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意志品质、能力结构、心理健康状况,对发挥官兵的心理潜能,开发与利用部队的人力资源,培养官兵的心理素质,矫正不良心理结构,提高管理教育的效能,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心理测量法是指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对被试者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人心不同,如其面焉”。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不像水的温度等物理现象那样,能够直接测量出来,但却可以通过测量人对一些问题的反应和行为表现间接地加以推测。

心理测量就是在严格控制的情景下,通过被测量者的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和个性特征,进而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