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777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目录

 

第一章引言····························2

第二章地层····························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

第四章地质构造························6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

第六章结束语·························11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

该地区水系较发育,有1条干流,2条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

各支流的大体流向为由北西往南东。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金山镇地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河北村金山镇等。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

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4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呈闭合圆状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为滨——浅海沉积相,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东南部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闭合椭圆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南部、奇峰—雨峰地区、渚岭地区及五里河西南部,其次作为背斜两翼呈条带状出露于河北村及其东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约为21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雨峰—奇峰周边、渚岭周边、五里河西部、金山镇与河北村之间及河北村东部,出露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周边、奇峰—雨峰与渚岭之间、五里河及其东北、西南部以及金山镇—王家庄一带,出露面积约32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2)砂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王庄东北部、呈面状分布于金山镇西部、安村周边,出露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桑园—孤峰一带,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

2.2、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1)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三叠统(T2)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五里河南部、孤峰西部及桑园东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与上覆地层K1为角度不整合。

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为滨海或湖泊相沉积,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为角度不整合。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及其周边、渚岭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2.3、新生界

主要出露了古近系(E)地层。

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西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

花岗岩主要位于陵庄一带,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不整合或断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中三叠世以后,下白垩世之前;

斑岩以岩墙形式发育,见于雨峰、伏牛山和陵庄附近,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古近纪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热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4.2褶皱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

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约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略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形成时间晚于C3,早于河北村正断层。

f2:

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

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f3:

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

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f4:

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

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4.3断层

F1:

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

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

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F2:

奇峰—雨峰逆冲断层: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

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

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层约800km。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3~F7:

河北村正断层系: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

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

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T2,该处为构造窗;安村海拔1000米,孤峰高处为1200米都由P3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4.4、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在逆冲推覆构造中总有褶皱伴生,有时褶皱变形强烈而复杂。

二者在几何学上具有相关性,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

在许多逆冲推覆构造带中,这种关系明显地表现为褶皱的倒向与逆冲方向的一致,以及变形强度的共同衰减。

对褶皱作用与逆冲推覆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二种观点:

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或者逆冲推覆控制褶皱作用。

在形成发育上前者表现为先褶皱后逆冲,后者表现为先逆冲后褶皱。

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的基本论点是强烈的水平挤压引起岩层褶皱,在褶皱倒转翼的拐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上逆冲并推覆,形成典型的褶皱推覆体。

而逆冲推覆引起褶皱的观点强调岩席从一个低层位断坪经断坡爬升到高层位断坪时,于断坡上形成了以背斜为主的褶皱。

随着构造运移,背斜不断扩大,成平顶式或箱状构造,进而会形成侏罗山式褶皱。

因此逆冲作用早于褶皱作用。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

D3到C2阶段,该地区主要接受陆相河湖相沉积,沉积物依次为河湖相的砂岩、砾岩、页岩、泥岩、砂岩、砂砾岩、粉砂岩、页岩。

此时,该地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为陆相环境。

P1以后,该地区地壳开始下降,进行海陆交互相的灰岩与泥岩建造。

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情况一直持续到P3。

期间依次接受了海相的砂岩沉积、交互相的灰岩、页岩沉积。

P3之后,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该地区地壳很不稳定,经历了多次抬升与下降的交替。

在T1,由于地壳抬升,使该地区出露于地表,成为陆地,接受风化剥蚀。

T2,地壳下降,成为海洋环境,接受海相泥灰岩、灰岩沉积。

之后的T3,地壳再次抬升,出露于地表,从此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直到K1这种情况才改变。

在此期间,该地区受到燕山运动影响,遭受了花岗岩浆的侵入。

K1之后地壳趋于稳定,开始接受河湖相的碎屑岩建造。

直到现在该地区地壳处于长期的稳定状态。

 

第六章结束语

收获:

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领域的重大作用,并且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它让我学会了又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

这次作业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让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谨慎细心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建议:

在关键知识点的地方应该讲授的更加详细些。

鸣谢:

感谢张宏远老师这一学期的指导与教授,是我们认识了构造地质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学科,相信它不仅在学习上,更在今后工作上会给予我们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曾佐勋、樊光明.《构造地质学(第三版)》.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

2、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北京:

校内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