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874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Word下载.doc

放射性间质性肺炎(radiationinducedpneumonitis,rip)的机制尚没有被完全认识,目前大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两种学说:

①经典传统的组织学改变学说——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学说,②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中医理论学说。

1.1.肺泡上皮、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rip主要的靶细胞为肺泡ⅱ型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会最早发生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对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的修复,可导致不可逆肺纤维化的发生[1]。

近期的放射线肺损伤研究还认识到“远地伴随效应”的现象,即照射野内激活的巨噬细胞迁徙至放射野以外的区域放射性肺炎以及由炎症因子介导的急性自发性免疫样反应,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用acth治疗有效更支持此观点。

1.2.分子生物学机制

中医普遍认为放射性肺炎症状大致类属于中医“肺痹”范畴,放射线属“热毒”,热毒之邪,灼伤津液。

因其具有穿透性,致病与一般热毒之邪不同,不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是直接损伤肺脏血络。

其病机为肺热血淤,气阴两伤,宣肃失司[7]。

有研究认为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中药内服,可提高正常组织放射受损阈来降低肺组织受损程度[8]。

2.影响因素

rip的发生与放射野的面(体)积、照射剂量、分割次数、个人易感性、化疗药物及肺组织的功能等密切相关[9]。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照射面(体)积与剂量是产生放射性肺损伤最主要因素,认为照射剂量越大,照射野面(体)积越大,rip的发生率就越高。

2.1照射面(体)积、总剂量

相同剂量受照面(体)积愈大,损伤愈大。

研究表明,肺组织的受照容积超过10%即可产生明显的肺损伤。

赵建国等[10]通过对120例放射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

照射野≥180cm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5.3%(98/640),照射野&

lt;

180cm2时为5.7%(22/387)。

常规分割2gy/次时,肺在受照射体积为1/3、2/3、3/3时的td5分别为45gy、30gy和17.5gy。

剂量低于20gy很少发生rip,而60gy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rip出现。

随着三维(three-dimensional,3d)适形放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放射治疗的优势明显,即靶区定位更加精确;

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免受照射,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11]。

近年开展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能够使照射野的形状与病变(靶区)形状一致,因而通过适当地调整计划参数可以把正常肺组织的受照射面(体)积和剂量降到最低,以起到保护作用[12]。

对rip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的两个参数是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histograms,dvh)评估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及照射体积,其次v20即肺接受大于20gy照射的体积与总体积比,两者作为评价三维适形治疗计划、预测rip(≥2级)发生率的指标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graham等[13]的研究显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放疗时,当v20分别为<22%、22%~30%、31%~40%及>40%时,2年rip发生率分别为0、7%、13%及36%。

学者们推荐为避免发生重度放射性肺炎,v20应<25%。

claude等[14]研究分析认为全肺平均剂量(mld)、v20与放射性肺炎呈显著正相关[15]。

hernando等[16]分析了318例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结果发现mld在<10gy、10gy~20gy、20gy~30gy及>30gy时,rip发生率分别为10%、16%、27%及44%。

graham等[13]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mld在<10gy、10~20gy、21gy~30gy及>30gy时,rip(≥2级)的发生率分别为0、9%、24%及25%。

2.2分次剂量大小

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小剂量照射两者的放射生物效应显然是不同的,后者的放射耐受性明显高于前者。

如全肺单次照射,安全剂量为7gy,td5是8.2gy,td50为9.3gy,而在分割剂量为1.5gy~2.0gy的全肺照射时,其td5为26.5gy,td50为30.5gy。

蒋国梁报道[17],当照射剂量59.4gy,每次1.8gy,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7%,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为0,而当照射剂量60gy,每次2.0gy,分割剂量仅提高了0.2gy,上述损伤分别升至34%和9%,提示每次分割照射剂量越小,肺的损害越少,耐受量越高。

2.3两次照射间隔时间

两次照射间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肺的放射性损伤。

若间隔时间太短,第一次照射产生的肺组织sld修复不完善,则肺放射性损伤加重,不同的组织修复的sld速度不一样,肺的半修复时间t1/2为30分钟至数小时。

cox等观察到肺癌超分割放疗中,两次照射时间应根据t1/2尽可能延长,其正常组织sld的修复时间大于6小时。

而只要总照射剂量和分割剂量不变,总疗程延长或缩短并不影响放射性肺损伤。

2.4照射部位

肺底部放射性损伤比肺上部更常见,肺下部的平均受量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价值高于肺上部平均受量的价值[18]。

肺门、纵隔区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概率大,有报道肺门合并纵隔照射,约15%的病例出现放射性肺炎症状,这可能由于放疗使肺门、纵隔内淋巴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肺部淋巴循环障碍所致。

2.5放疗技术

平行野照射较切线野照射或成角野照射,连续放疗较分段治疗更易于产生rip。

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胸部放疗中的应用,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于金明等[19]报道使用大分割立体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结果显示大分割较常规分割放疗肺后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提示v20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著相关。

2.6其他因素

年老体迈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患者、联合化疗者增加了肺放射性损伤的危险性,已得到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robnett等[20]分析肺癌化放疗病人与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认为一般状况、性别和治疗前肺功能与严重的rip有相关性。

女性ri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认为女性肺体积相对较小,同样的照射野更容易发生rip,此机制认为是一种超敏反应。

而合并化疗的rip发生率为10%~20%[11],其主要的药物有博莱霉素、吉西他滨、紫杉醇等。

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胸水、慢性支气管炎史、心血管病史等合并症的影响次之[9]。

儿童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概率较高。

3.影像学证据

放射性肺炎放射学改变发生率15%~100%,x线片显示:

放射野相应的部位出现密度较高的模糊片状阴影,而ct发现放射后改变敏感性明显优于胸片[21],更能显示放射性肺炎阴影的内部细微结构,50%以上的胸部肿瘤病例放疗后表现有ct改变。

近来有些学者将67ga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应用于rip的早期诊断[22],研究发现,患者在胸部的放疗后,不仅在原发癌和继发癌部位会出现异常67ga摄取,且在有放射性肺损伤者的双肺出现67ga的摄取增加。

67ga肺扫描虽有希望成为预测放射性肺炎或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指标,但临床应用尚须一段时间。

4.预防与治疗

4.1.预防为主

由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疗效也不甚理想,重在预防。

主要措施是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放射剂量;

尽可能缩小照射面(体)积;

避免放、化疗同时进行;

治疗慢性疾患。

对临床无症状的轻症rip患者,可不予以特殊的处理。

目前认为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辅以吸氧、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

症状明显者需要配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激素剂量宜大,时间宜长。

应该指出的是,放射性肺炎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其病因不是细菌感染,在没有感染时抗生素仅仅是预防用药,合并感染时应依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抗生素虽可暂时缓解症状,部分抑制肺损伤的发展,但其副作用较大,易致二重感染、菌群失调、免疫抑制等,不宜作预防给药或长期使用。

近来有人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具有抑制tgf-β对ⅰ型胶原启动子促进效应的作用,该抗纤维化机制的发现以及先前已经明确的皮质类固醇的多方面抗炎作用,使得人们又致力于发展一种具有明确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且副作用较小的皮质类固醇衍生物。

为减轻症状还可用雾化吸入法,必要时应用祛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并予以吸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