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29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docx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全球海陆分布情况。

答: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表,即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有5.1*108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面积1.49*108亿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

因此,海陆面积之比大约是7:

3。

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分为大陆和岛屿。

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2)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km2)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大洲大洋的分布: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大洲大洋的界线: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

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

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它包括洋、海和海峡。

(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大陆和洋底的主要特征。

答: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3、洋脊贯通四大洋

3、地表形态的演化及机制。

答:

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板块的划分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覆在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

2)板块运动

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

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

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简单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早期所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

②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

③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④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

⑤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

4、全球气候的分布。

答: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

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

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

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2)热带海洋性气候;3)热带干湿季气候;4)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5)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茂密的热带雨林

热带海洋性气候

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

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

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

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

温带季风气候

中纬亚欧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大陆西岸

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草原、沙漠

2.陆地亚热带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3)亚热带夏干气候;(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温带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热带湿润气候

中低纬大陆东部

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

亚热带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低纬亚洲东部

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夏干气候

中低纬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低纬大陆内部

冬温夏热,降水少

草原、沙漠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

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气温极低。

主要气候类型: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寒带、高山气候类型

分布

特征

植被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

亚寒带针叶林

极地长寒气候

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降水稀少

苔藓、地衣

极地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

终年严寒

冰雪覆盖

(四)高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

以“温”定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温带

寒带

指标

最冷月>15ºC

最冷月0ºC-15º

最冷月<0ºC

最热月0º-15º

最热月<10ºC

以“水”定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温带海洋

热带草原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

地中海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

亚寒带针叶林

5、世界气候带分布规律。

答: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

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2)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

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即所谓最大降水带,过此带后降水反倒减少。

6、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方涛动现象。

答: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

所谓厄尔尼诺(ElNino),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

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

拉尼娜现象(LaNina),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

(二)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

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震荡,即所谓的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

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

人们把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

第二章

1、什么叫自然带/自然地带?

答: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2、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答:

热带雨林带:

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特征:

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

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

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

特征:

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

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

3)热带荒漠带分布:

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

特征:

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

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为热带荒漠草原带过渡带。

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生态脆弱带。

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

特征:

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

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5)亚热带森林带

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因素表现得最为强烈,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

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6)温带荒漠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特征:

植被是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

7)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

特征: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

8)温带阔叶林带:

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分布:

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西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特征:

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

9)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特征:

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10)苔原带分布:

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特征:

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

土壤属于冰沼土。

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

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

11)冰原带分布:

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特征:

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

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

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

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

3、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答:

(一)整体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2)空间组合性;3)动态演变性。

(二)差异性

所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或区域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也称非地带性差异)。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纬向地带性差异在地形比较平坦和南北方向有较大幅员的条件下表现的最为明显。

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在各大洲或各大洋范围内:

一方面,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就是该大洲或大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洲内各自然地理大区又均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体现了该大洲的差异性。

第三章

1、海洋的分类?

答:

(一)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

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

海的形态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

边缘海:

一边以大陆为界,一边以岛屿、半岛为界与大洋分开。

内陆海:

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

陆间海:

界于大陆之间,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连。

2、全球大洋的分布?

答:

(一)四大海洋系统

1)太平洋: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

太平洋水平轮廓近似圆形,中心约在莱恩群岛附近。

主要边缘海、岛屿:

海湾、边缘海:

东部较大的有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南部主要有罗斯海;西北部主要为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珊瑚海、塔斯曼海等。

岛屿、群岛:

西岸弧形列岛众多,如日本列岛、马来群岛、太平洋三大群岛等等。

2)大西洋:

位于欧、非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平均深度为3627米。

最深处达9212米在波多黎各岛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沟中。

主要边缘海、岛屿:

较大的内海、边缘海和海湾有:

黑海、地中海、比斯开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几内亚湾。

主要的岛屿和群岛有:

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福克兰群岛、南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南乔治亚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布维岛以及地中海中一些岛屿。

3)印度洋:

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为7491.7万平方千米。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为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为3897米,最大深度为爪哇海沟,达7450米。

边缘海、岛屿:

在东、西、南三面比较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

北部从西往东有红海和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澳大利亚湾。

马达加斯加岛、科摩罗群岛、塞舌尔群岛、马斯克林群岛、查戈斯群岛、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和科科斯群岛等等。

4)北冰洋:

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二)海洋的分布特征

Ø海洋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水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800;海洋平均深度是地球半径的1/1600;

Ø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占80.9%;

Ø北半球45-70°N之间,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南半球只有80°S以南为大陆,其余绝大部分为海洋;

Ø北半球以北冰洋位为中心,大陆环形展布,南半球以南极洲为中心,海洋环形展布。

3、各种洋流的成因?

答:

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

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

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

梯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

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

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

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也称漂流或吹流。

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

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

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第五章

1、主要种族

答:

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黄种人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

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迁移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

白种人分布最广泛,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

白种人的迁移是“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2、主要宗教

答:

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

1)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

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

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个新教的流派。

2)伊斯兰教:

分布广泛,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3)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

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

大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

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

小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

3、单一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

答:

单一民族的国家:

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2)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

4、中纬度地带工业分布格局。

答:

(一)陆地中纬度地带范围:

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

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

人地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

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主要铁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国。

世界的主要铜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智利、美国和中国。

世界的主要铝矿集中分布在该地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南非等。

世界的主要铅锌矿也聚集在该地带的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

此外,这里农业发达,不仅四大文明古国诞生在这里的亚热带(中国黄河流域为暖温带,但当时的气温要高于现在2~3℃)。

而且这里的温带农业也相当发达,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

全球煤炭地质储量目前已知约为148110×108t,北半球拥有煤炭总地质储量的92%以上,其中30°~70°N的中纬度地区是主要含煤带,占有世界70%以上的煤炭地质储量。

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南非、乌克兰、波兰和印度等均分布在这一地带。

从石油资源来看,24°~42°N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5%,中东一些国家更成为世界石油生产中心。

另外,由于这一地带的陆地为大西洋、太平洋所分割,加之长期的地壳运动,使该地带的陆地隆起和海平面之间形成巨大的高度差,因此不仅使得水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

所以,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第三,从消费地来看,世界人口的大多数集中在占地球面积不到1/3的陆地上,其中亚洲大部、欧洲大部和非洲南部就占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