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401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docx

课题中期报告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

《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

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

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一]、课题概述:

我们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组下的子课题的研究,是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化德育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而提出来的。

本课题分三阶段进行,自2011.6开始,2014.12结束。

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它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下提出来的,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通过此课题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理论,可以将我们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的感性认识迅速转化为理性认识,将我们德育教育实践经验快捷地提升到理论高度,建构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学生品德发展实际确需要的德育教育基本途径与方法体系。

一是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德育具有发展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学校班级管理的一切工作、学生的一切活动从德育层面进行有机切入,形成整体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体系,促进学校德育水平与效益的提升。

二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成长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通过课题研究,在一系列的德育途径与方法操作、德育活动的体验中,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规范,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生命的美丽和价值的提升。

三是具有时代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班主任的工作,十七大报告里面提出了一个总要求,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也是沟通家长、社区和学校的桥梁。

学校德育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是是学校德育工作第一人。

班主任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沟通最便利、影响最深刻,必须通过班主任努力,把德育工作、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只有将班主任工作作为贯穿德育的主线,才会真正发挥德育的最大功效。

四是体现德育理论的创新。

“德育不仅是规范性的德育,而且更是发展性、创新型的德育。

”德育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德育实践的创新。

通过课题研究和德育实践,建构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可以将学校确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体系提升到理论层次,构建出比较系统、科学的德育理论,用德育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本课题的研究可为广大农村小学进一步探索班主任德育途径和提高德育功效的规律积累一定的资料。

2、实践价值

实践意义方面,本课题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五育并举,德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例证,更好开展新时期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工作,从多渠道提高德育的功效性,摸索出提高德育功效性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提高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增强了道德规范的责任感,营造一个适合时代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是探索性价值。

本课题研究,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德育论、德性论等有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而这种实践探索必须用现代教育理论的积极的思维,通过有效的操作,构建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是针对性价值。

针对性是实施德育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我们农村小学实际,重点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工作实际而开展的创新性活动,以培养现代的人,提升德育工作的育人水平。

三是实践性价值。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

”本课题研究具有实践性价值,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合小学德育实际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可以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实到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有力地指导班主任德育实践,实现学校“五育并举,德为先”的目的。

四是实效性价值。

探索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其终极要求是达到培养现代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目的,也就是德育的功效性。

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按照这样的要求,认真研究、扎实运作,整体构建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指导德育工作实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求得课题研究和育人的“双重”实效。

课题所达目标:

目标一: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能力,成就有品位有特色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目标二: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班主任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班级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

通过课题研究,准确提炼和寻找到班级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标四:

班主任及时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实现德育功效之目的。

目标五:

班主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之目的。

目标六: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目标七:

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要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定义研究,功效,英文可译为efficacy,指一个行动所获得的预期结果或者成效。

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立足于本班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长期的良好品德,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何让学生长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研究的重点。

2、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现状及原因的研究,明确现状,寻找原因。

3、使广大班主任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班主任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出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班级德育的方法及途径,并形成理论。

 

4、探讨优化班级管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班主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之目的。

5、探讨班主任的隐性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个性特征起着非预期的、隐蔽的、不规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

主要侧重研究班主任的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

6、探索班级德育教育的最佳模式。

让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友谊感、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从而达到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形成最佳的德育教育模式。

7、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出发,引导学生团结友善、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校长、政教副校长,班主任,其中不少成员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组负责人梁俊涛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课题管理经验,所从事的省市级的科研课题已经成功结题,并在课题评审中受到好评。

参与人员都是我校德育工作一线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者,绝大多数都具有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基本理论,参与热情高,学校领导重视,在人员上能予以保证。

2、时间保障:

学校大力支持开展本项研究,在时间上能予以保证。

3、技术保障:

学校除购买各种书籍、光碟外,还须邀请专家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我校具有较高档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建成了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加入了城域网,实现了“班班通”,有图书3万余册,开辟了德育实践基地,完善了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配有数字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彩电、录像机、摄像机、数码相机、DVD、VCD、刻录机等,还购买了成套的德育教学软件,课题研究教师都配有计算机。

4、经费保障:

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保证购买书籍、光碟等资料的各种费用,保证成员进修、专家指导、会议研讨等各项费用,保证论文结集、论著出版的各项费用。

[二]、本阶段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内容之一:

班主任德育功效的发挥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是学校教育中德育特殊地位的体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班主任,既是“学师”,又是“人师”,双重身份对于学生德育功能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班主任如何发挥他的德育功能呢?

(一)突出德育的特殊地位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种和心理素质,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讲卫生,讲文明礼貌,这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基本因素,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准,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更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树立集体和个体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行动纲领,决定着各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法的选择运用,在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班级的德育目标,在摸清班级学生的思想情况下,通过实施班级德育,明确班集体所要达到的质量和规格,目的指在以现有基础为起点,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学生个体的德育目标,在实施班级德育以及个人努力在个人行为和人格逐步形成中,集体度与目标处于主导地位。

积极宣传集体德育目标,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个体德育目标紧紧围绕集体德育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个人努力的方向,个体德育目标和集体德育目标互为目的和条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强化群体观念,实施集体教育

良好的班集体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的智慧和才能,只要在集体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和体现。

在实施班级德育工作中必须注意把学生置于集体的共同进步之中,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群体意识”,形成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教育集体。

中学生具有好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集体教育。

培养素质较高的班主任,做到分层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教育方式广泛且实用,教育效果良好。

把班级正式群体凝聚起来发挥管理、教育功能,优化“非正式群体”(因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的小群体),因势利导,积极促使他们和班集体的行动统一在一起,那么就把同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汇集起来,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最大可能的团结、奋进。

(四)掌握好德育的基本功,创造性的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教育工作的成败,取决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素质,掌握好德育基本功,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首先教师言行必须文明。

文明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感到被信任和尊重,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教师的文明举止使学生最直观、最现实的行为“模特”,严于律己,重范于人,无形之中让学生受感染自觉要求自己,切忌脏话、粗话、体罚学生,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很难办了。

其次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琴棋书画能歌能舞,业余爱好广泛,创造宣传阵地,优化育人环境,都需要自己亲手布置,组织各种文艺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德育目标的实现。

并且班主任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得心应手地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提高。

还有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班会、团会、学习会、演讲比赛等,充分挖掘活动内容的德育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状态,只有在不断地改进中才能提高德育水平。

不断研究学生中新情况,注意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变换地点和形式,更换内容,或活动之间互相“嫁接”,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发挥,还要取决班主任对自身工作的极大热情,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班主任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内容之二: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以及对策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

1、教育方法陈旧。

普通的德育教育限于每周的品生、品社课、晨间活动、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例如:

参观、访问等,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更是少而又少。

另外,德育需要时间。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追求分数和工作繁忙是阻碍德育进行的重要原因。

例如主题班会的准备,从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到编选、排练,准备的过程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其中需要学校、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其难度是可想而知。

2、德育评价制度陈旧。

目前,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再公正班主任多少也带有一点主观,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能算是十分准确了。

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

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老师,为的就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3、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

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黄赌毒泛滥,学生把一些不良品质当成是“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教育的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效应。

社会上过多得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也对学校德育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学生在提到“最崇拜的人”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是“自己”;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8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不良行为。

这不能不算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

5+2=0不能算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特别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2、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和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3、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仅增长见识,而且得到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只有开展好这些活动,才能避免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

4、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为避免5+2=0的现象出现,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

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

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

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的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5、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要让学生知道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

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

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内容之三:

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要把一个刚编凑起来的班级群体建设成一个积极地朝气蓬勃的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他必须把全班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全班学生的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然而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由家、校、社会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是老师自身的德育问题。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从。

如果老师自身的修行出了问题,对学生的德育将是无力的。

其次,老师要用好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在讲课过程中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第三,用好班会课,确立好主题,善于引导。

第四,利用好心理咨询室,为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德育教育应从平时做起,从小事抓起,防患于未然。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

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

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

“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

”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

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

所以我们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使人人都有机会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

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

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

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

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背名家格言,讲爱国主义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

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

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

“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

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

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

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

“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

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

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

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

学生在活动中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