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42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docx

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

专题0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之源

【考向解读】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命题热点突破一】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1)条件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文明的交流汲取。

(2)过程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3)主要内容

①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其讨论决定。

②五百人议事会:

国家常设最高行政机关。

③陪审法庭:

国家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④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4)突出特点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历史评价

①积极性

a.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b.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②局限性

a.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b.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6)实质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及对奴隶的专政。

例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的派系纷争,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此考点有四个命题角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②城邦与公民的概念;③三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④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其中通过原始资料或再现历史情景考查对雅典民主的认识是重中之重。

在复习时注意雅典民主政治认识上的六个误区:

(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

(2)从局限性上看:

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3)从实质上看:

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4)从影响上看: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5)对于“陶片放逐法”:

不宜夸大其维护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还应看到它极易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使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政治家被流放,不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6)关注两个概念的区别:

“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命题热点突破二】罗马法

罗马法

(1)演变过程

时间

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的形成

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

分裂时期——罗马法的完备

状况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2)基本内容

①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作用

①维系了罗马的统治:

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②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法治思想;法律形式和内容;法律制度。

③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答案】D

本考点有三个命题角度:

①罗马法的演变过程;②罗马法的内容及所体现的理念;③罗马法的作用。

而通过原始文献或情景再现考查对罗马法的认识是最主要的命题角度。

所以多角度认识罗马法很重要。

多视角认识罗马法的影响

(1)从线索方面:

应紧扣罗马法的发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形成系统体系),维护的阶级、阶层利益(由公民到全部自由民),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

(2)从文明的延续方面:

①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某些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都源于罗马法。

②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民法典》等,并且从中发展性地提出了“天赋人权”“权力平等”等口号。

③罗马法中关于买卖、借贷、债权、合同契约、遗产继承以及伤害赔偿等的规定,在日益重视私有财产和人权的今天,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影响密不可分,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命题热点突破三】古希腊人文精神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奴隶制工商业的发达。

(3)雅典成为古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2.希腊先哲的主要贡献

(1)智者学派:

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

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

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3.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例3、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本考点的命题角度基本上有五个:

①希腊人文精神起源的背景和影响;②智者学派的主张;③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④人文精神的内涵;⑤当时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尤其当时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更是高频命题角度。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的派系纷争,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介绍的是雅典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情况。

根据叙述,雅典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强制的行为,人民必须要去参政议政,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就说明民主参政成为雅典人民的一种义务了,因此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决策的主要途径;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知识反映有民众不去参政议政,并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民众态度;D选项说法有问题,与B项问题一致,都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来。

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

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B

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法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在内容上注重调解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罗马法的这些内容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和原则上,而不是具体规范,所以B项错误;罗马法主要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后社会的需要,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没有形成后来的民主制度,更无所谓维护一说,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与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无关,所以D项错误。

5.(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答案】D

6.(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6)罗马法(12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

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

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

【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

【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

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

【3】历史学家指出:

“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

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

“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

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

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

【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4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

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4分)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4分)

【答案】

(1)水平1:

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

[2]、[3];二手史料:

[1]、[4]

其他答案。

(2)水平1:

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

①、③;评价:

②、④

其他答案。

(3)水平1:

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

仅能从一个维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对陈述和评价的区分。

所谓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往往引自历史材料,考古事实,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蕴含其中;所谓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评价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往往具有主观意味。

材料中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态度和观点。

②、④是根据①、③做出的分析,得到的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归教材,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

可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

在这些角度分析过后,要进行筛选,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1.(2015·福建文综)托马斯·卡伦德写道:

“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

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

答案:

A

2.(2015·课标Ⅰ)上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解析:

法官审案时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而导致误判,因此,“双眼蒙布”是警示法官审案不应受表象迷惑,应洞察事实真相,故选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官审案应主要依据法律而非道德良知,排除A项;法官审案时注重证据,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时证据的一个来源,不能作为全部证据,故B项错误;法官审案应重证据,而不应盲目遵从民众意愿,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四川文综)《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解析: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反对贵族垄断法律的斗争结果就是颁布了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更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故A、B、C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公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4.(2015·重庆文综)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

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

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

D

5.(2015·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

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