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94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汉语下册考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单复数同形。

表模糊复数时,部分人名词和代词可加“们”。

(二)动词

1.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实词。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常做谓语和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心理活动和一些能愿动词可以加。

(3)多数动词后可以带“着、了、过”等表动态。

(4)有些动作行为可以重叠,表短暂、轻微。

限于课持续的动作动词。

单音节重叠式AA式.双音节重叠式ABAB式.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式AAB式

特殊动词

⑴判断动词“是”:

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表示事物的存在。

(2)能愿动词(助动词):

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的动词。

(3)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趋势和方向的动词。

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

 

1)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即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2)经常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趋向,做趋向补语。

3)用在动词前,应看作一般动词,构成连谓结构。

(三)形容词

1.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2.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常做谓语、定语、少数性质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一部分形容词可以作补语。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即不能做动语。

(3)性质形容词大部分受程度副词修饰。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不能前加副词“很”。

(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

如红彤彤。

(四)区别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⑴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⑵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作主语、宾语。

⑶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

例如“非正式的”。

注意区别词与形容词的不同:

形容词能充当定语,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而区别词则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

形容词能前加副词“不”,区别词不能前加“不”。

五、数词

(一)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

(二)数词的种类:

数词包括:

基数、序数、分数、倍数、概数

1、基数:

表示数目的多少。

2、序数:

表示事物在计算或排列时的顺序。

常用:

第、初、老、小

3、分数 

表示将一个整体切分成几份,从中取出若干份。

常用“几分之几”。

口语中还用:

成、分、股、折。

4、倍数:

表示数目的增加。

数词的语法特征;

⑴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法成分。

⑵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如:

一桌子、一脚踢开 

⑶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

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目的减少。

六、量词

(一)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

(二)量词的分类:

量词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物量词:

是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量词。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

例如:

物量词与动量词的鉴别:

(1)看数量短语同宾语在语义上是否搭配。

与宾语在语义上能够搭配的物量词,不能搭配的是动量词。

(2)用语素“有”鉴别物量词和动量词。

物量词前边可以加上表示存在的动词“有”,如“有一本书”。

动量词不具备这个特点。

(三)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一般不能单用,要用在数词和指示代词之后,组成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 

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可以统称为量词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例如:

本本、个个,次次。

物量词重叠后常做主语或定语,动量词重叠后常做状语。

七、副词 

(一)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围、时间等的词。

(二)副词的语法特征

1. 

副词在句子里只能做状语。

“很”“极”还可做补语。

2.副词不能重叠,副词也不能修饰副词。

3.少数几个副词可以单说单用。

不、当然、的确、马上、没有、也许、有点儿

4.少数副词可以起关联作用。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形容词常常作状语,因此就容易和副词相混淆。

区别的办法就是看这个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能不能再作别的成分。

只能作状语的是副词,既能作状语又能作定语的是形容词。

2.同形同音但意义完全不同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区别办法:

出现在名词前是形容词,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

区别词和副词的区别:

区别词和副词的共同点是只能够作修饰语:

区别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但有的词既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当它们修饰名词时是区别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是副词,也就是说,是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词。

八、代词

(一)代词:

代词是有指示或代替作用的词。

(二)代词的种类:

(1)按句法功能分:

代名词、代谓词、代副词。

(2)按作用分: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九)叹词:

是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的词。

(十)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

拟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

一、虚词概说: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虚词:

介、连、助、语气

1.虚词的共同特点:

(1)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只能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 

2)依附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3)不能重叠。

(一)介词:

介词是放在名词性词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方法等意义的虚词。

介词短语的功能:

经常作状语;

还能作补语;

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作定语时在介词短语后要加“的”

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2)具体的区分办法:

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是动词。

(二)连词

1、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

2、连词的语法特点:

(1)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只能在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起语法作用。

(2)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表示连接关系。

注意: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

(三)助词

(1)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的前后,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其他助词

作为结构助词:

“的”是定语的标志;

“地”是状语的标志;

“得“是补语的标志。

动态助词:

了、着、过

2、作用:

“了” 

表示完成态。

“着”表示进行态。

作为动态助词的“过”,只表示经历态。

比况助词:

似的、一样、一般

作用:

构成比况短语,对事物或性状进行描写。

其他助词:

所、被、给、连 

、们

(1)所构成“所”字短语“所”字短语 

所 

动词 

名词性短语

B.与介词“被”配合表示被动。

名词前的“被”是介词,动词前的“被”是助词。

(2)被:

“被”作助词时,只表被动。

(3)给:

作为助词的“给”,主要作用是加强句子的口语色彩。

(四)语气词

1、语气词:

语气词是放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虚词。

2、 

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句子或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

2.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第四节 

短语

1、短语:

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搭配关系组成的没有一个语调的一组词。

也叫做“词组”。

2、短语的类型:

一种是结构类,主要看他部结构类型。

一种时功能类,凭他在更大的短语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语法成分的能力。

结构类:

主谓短语 

动宾 

偏正 

中补 

联合 

连谓 

兼语 

同位 

方位 

量词 

介词 

助词 

功能类:

短语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作句法成分;

一是成句。

分名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加词性短语

第五节 

主、谓、宾、定、状、补、动、独立

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具有一个特定语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句子作为一个语法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能够单用;

(2)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语义;

(3)具有特定的语调,前后有较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表示。

一、主语和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

谓词性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

谓词性词语作主语谓语应当是形容词或非动作动词。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动词性词语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作谓语。

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名词性词语做谓语比较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名词也可以作谓语。

做谓语的名词通常是表示日期、天气、节气、节日和籍贯等的。

名词性偏正短语做谓语,整体上重在对主语加以描写, 

所以,结合得非常紧密,用简略符号标记法分析,要一条横线画到底。

施事主语:

主语是谓语所表动作的发出者。

受事主语:

主语是谓语所表动作的承受者。

当事主语(中性主语):

主语与谓语间没有发出动作和承受动作的关系。

请注意:

句中主语的意义类型与句子的宾语没有关系。

一个句子里,即使没有宾语,依然可以判断主语的意义类型。

二、动语和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兼属动词的词就能带宾语。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两种。

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边。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受事宾语:

宾语是动语所表动作的承受者。

施事宾语:

宾语是动语所表动作的发出者。

当事宾语(中性宾语):

宾语与动语间没有发出动作和承受动作的关系。

当事宾语的意义类型比较复杂,细分起来,其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宾语是动词分类的主要依据。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把动词分成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这是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的分类。

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三、定语

(一)定语的构成材料和意义类别

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描写性定语一般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限制性定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区别词充当。

限制性定语里有一种是表同一性的。

三、状语:

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

(一)状语的构成材料和意义类别

状语经常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特别时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充当;

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以做状语。

四、补语

补语是中补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附加成分。

(一)补语的类型

(1)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

(2)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

辨别方法:

看谓语中心语的词性。

结果补语:

动词<

形容词(少量动词);

程度补语:

形容词<

极、很 

量词短语等;

状态补语:

动词+得(得个)<

形容词(名词性短语)

(3)数量补语和时间、处所补语

数量补语:

动词+数量短语;

时间、处所补语:

动词+介词短语

(4)趋向补语:

动词+趋向动词

(5)可能补语:

动词+得、不得

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的肯定形式相同,有时难于区分。

(二)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1.动+补+宾 

2.动+宾+补 

3.动+补+宾+补

六、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的中心成分。

(一)定语中心语:

是与定语配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二)状语中心语

(三)补语中心语

七、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他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一)插入语

(二)称呼语(三)感叹语(四)拟声语

第六节 

单句

单句:

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一、句型:

按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

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

(一)主谓句:

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

1.动词谓语句:

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

2.形容词谓语句:

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

3.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谓语句。

4.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二)非主谓句:

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

1.动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成。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形成。

3.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一个名词或定中短语形成。

4.叹语句:

由叹词形成。

5.拟声词句:

由拟声词形成。

四、常用句型

(一)“把”字句:

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把”字句的特点:

(1)谓语动词的非光杆性。

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2)把字介引对象的有定性。

“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3)语义上的处置性。

谓语动词一般都带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二)“被”字句:

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三)连谓句:

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四)兼语句: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五) 

双宾句

双宾句:

谓语中心之后出现指人和指事物两种宾语的句子。

1.存现句:

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

存在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

2.是字句:

由动词“是”构成的表示判断或肯定的句型。

3.主谓谓语句

五、变式句和省略句

(一)倒装句:

1.主谓倒置2.定语、状语后置

(二)省略句:

1.对话省2.因上下文省

六、句子的变换:

按照一定规则,把一种句式转换为另外一种句式,叫转换。

变换的规则

1.移位:

是移动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2.添加:

是在句子中增加某些词语。

3.删除:

是删减句子中的某个或某些词语。

4.复写:

是重复句中的某个词或某些词。

5.替换:

是用某个词代替句中的一个词。

七句类:

述句、疑问、其实、感叹

第八节 

复句

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 

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复句里各个单句形式叫做分句。

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

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有关联词语来表达,叫关联法;

有时不用或不能有关联词语表示,叫意合法。

二、复句的类型

从复句间的语义关系上,可分为

(一)联合复句:

1.并列关系2.顺承关系3.解说关系4.选择关系5.递进关系

1.并列关系:

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并列关系的复句里,分句间的关系或者是平列的,或者是对举的,顺序一般可以调换。

2.顺承关系:

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顺承关系又叫做承接关系、连贯关系。

顺承关系的复句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

3.解说关系:

分句间有解释或说明、总分的关系。

解说关系一般不用关联词语,也有少数在后一分句单用“即、就是说”等关联词语。

后面分句解释前面分句。

先分述,后总说。

4.选择关系:

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

部又分数者选一(又称任选)和二者选一(又称限选)两类;

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又称决选。

5.递进关系: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

部可区分为一般递进关系和衬托递进关系两类。

(二)偏正复句:

1.转折关系 

2.条件关系 

3.假设关系 

4.因果关系 

5.目的关系

1.转折关系: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

2.条件关系: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从条件和结果间的关系,可以将之分为两种情况:

有条件:

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

无条件

3.假设关系: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具体又分两种情况,相应的关联词语也不完全相同:

4.因果关系:

偏句说出原因或理由,正句表示结果。

根据述说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因果关系的复句分为两类:

一.先因后果, 

二.先果后因。

根据因果间的关系,可分为:

一.说明因果, 

二.推论因果。

5.目的关系:

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

关联词语都单用。

三、多重复句

1.重复句:

多重复句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

四、紧缩复句

紧缩复句由复句紧缩而成。

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紧缩复句的特点:

(1)有的紧缩句只使用单个关联词语。

(2)紧缩句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全出现,也可以全不出现,还可以部分出现。

第九节 

句 

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句群的类型:

(一)并列句群

(二)顺承句群(三)解说句群(四)递进句群(五)选择句群(六)转折句群(七)因果句群(八)目的句群(九)假设句群(十)条件句群

多重句群: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句群叫多重句群

修辞概说

修辞: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

“修辞”术语的三个含义:

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

词语的锤炼

意义的锤炼

(一)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力求准确、妥(三)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四)力求色彩鲜明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

声音的锤炼:

㈠注意音节整齐匀称㈡注意声调平仄相间㈢力求韵脚和谐㈣讲求叠音自然㈤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一、长句和短句的选择

长句化短的办法:

(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2)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二、整句和散句

整句形式整齐,语气贯通,声音和谐,意义分明。

散句在形式上与整句相对,它形式多变,表达灵活,散而不乱,力避单调呆板,富于参差美。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如果以施事作为述对象,宜用主动句。

如果以受事作为述对象,宜用被动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两种句式的区别:

(1)口语句式要求简炼,关联词语用得少或不用;

书面语句式因为要求严密的逻辑性,关联词语用得较多。

(2)书面语比较讲究语言规,注意句子的加工,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

(3)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松散,多用短句;

书面语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严谨,较多使用长句。

1.辞格

(一)辞格及其特征

辞格:

是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

辞格的特征:

1.从形式上看,辞格是语言运用的形式,它具有某种模式性。

2.从使用上看,辞格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大,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没有辞格。

单独一个“梦”不能成为辞格,但以“绿色”为语境,组成“绿色的梦”就成为移就辞格。

3.从效果上看,辞格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优化性,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之在准确顺畅的基础上生动感人。

4.从畴上看,辞格是使用语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修辞现象,而不是其他现象。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第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构成比喻。

第二,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比喻的作用:

(1)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2)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3)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印象。

比喻的基本类型:

1.明喻

本体+喻词(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好比、宛如 

等。

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喻体

2.暗喻(隐喻)

本体+喻词(是、变成、成为、等于、成了、变为、当作)+喻体

3.借喻: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倒喻:

本体和喻体倒过来的比喻

博喻:

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博喻可以用来强调特征,增强气势。

互喻:

先用喻体比喻本体,再用本体比喻喻体,这样前后两个比喻形式叫做互喻。

曲喻:

由喻体的某一方面,转移,联想到另一方面去,通过这种转移、联想使喻体和本体产生比喻关系。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