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民间风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51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揭阳民间风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阳民间风俗.docx

《揭阳民间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民间风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揭阳民间风俗.docx

揭阳民间风俗

揭阳民间风俗

春  节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

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

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

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厂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

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

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

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

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月初七拜阿婆  夏历七月初七日.民间称为“七巧节”、“牛郎织女相会日”,但在惠来葵潭镇,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并相继祭拜她。

   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归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连皇帝也很器重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

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

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

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

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

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多了,不再吵闹啼哭了。

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

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忙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

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

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

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于这一天(七月初七日)举行冠笄仪式(称为“出花园”)时为止。

出了“花园”也就不用再拜阿婆。

六月二十四日奉财神潮汕地区的商家商户,不论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向有奉拜。

“财神爷”之例俗。

“财神爷”传说是范蠡。

范蠡辅越王勾践功成之后,识其只可共患难而不可同欢乐,因而弃官出走,泛舟五湖经商,自号“陶朱公”。

他的生意点到必赚,极为兴隆。

故名联有“五湖寄迹陶公业”之句,后来人们敬若财神、誊为“财神爷”。

传说奉拜“财神爷”,能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于是,这一天的商户“老板”、“头家”们,大办“三牲”礼品,虔诚跪拜,祷告许愿。

举拜时人们常常用一截大木炭来插香。

因在人们的意念中,“炭”的正音于潮语的“赚”谐音,做生意者追求赚钱。

故此,人们还把这截插香奉拜的木炭加上一条红绸,长期摆于神案上。

 拜财神爷的这一天,也是店员工友、好“肚仔”(即顾客)大饱口福的一天。

“头家”者在这一天奉拜完毕后,一定要大开筵席,宴请店员、工友、好“肚仔”及部份亲朋戚友。

传说宴席越丰盛,请的人越多,今后生意越是发展兴隆。

妈 祖 圣 诞一、妈祖的传说农历三月十三日,是妈祖圣诞,妈祖是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沿海地区共问信奉的海神。

后来,由于华侨漂洋过海,又将这种信仰习俗带到东南亚各国以至世界各地。

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古籍,现知是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其卷九“林夫人庙”条载:

“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县)境内地名海口,旧有蛛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

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王交),祈阴护,乃敢行。

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

”那么,妈祖的身世又如何呢?

元《铸鼎余闻》引《临安志》云:

“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常衣朱良,飞翻海上,土人祀之。

”妈祖的生地莆田县的县志记载:

“天后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

母王氏。

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云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

”在这些记载之中,不难看出妈祖原是一个凡人,姓林名默。

据说妈祖在生之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又性情和顺,热心助人。

同时,由于生活在海边,熟悉水性,拯救海难,有能预测天气,指导航海。

当时,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

在她逝世之后,由于民间多次传说她显圣拯救遭遇海难、海盗的商船、渔舟,故被人尊称为妈祖。

  在有关记载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叙述神话成分最浓,其卷四载:

“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

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

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

,……年及笄,誓不适人,即父母也不能强其醮。

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就诞之日焉。

”民间传说,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呆呆地坐着,她的父母以为得了病,大声叫醒了她。

林默醒过来后追悔不迭:

为什么下让我保全兄弟无恙呢?

父母不明白她说什么。

不久,兄弟有三个人经商回家,哭着说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飓风,巨浪滔天,船沉没水中。

而他们在风浪大作时见一女子牵着他们的船篷桅索而行,渡波涛如同平地。

这时,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呆的时候,原来是出元神而救兄弟。

她的长兄没有得救,是因为父母叫醒了她。

这时,父母才懊悔不已。

曾有人对福建莆田地区的妈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现摘录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动形式的异同,从而看出地区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变异。

(一)诞辰禁捕。

湄岛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数日内,不敢下海捕鱼或垂钓。

这个习俗系因妈祖诞辰、,《妈祖显圣录》载:

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

天后曰:

“此必是鬼怪为殃。

”便命操舟鼓桨驰至海的中流。

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

看见远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

后说:

“不必怕。

”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

以后凡天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

据此湄岛渔民在这几天内,不敢下海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

(二)半截红裤。

湄岛妇女,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

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穿红色衣服,故湄岛妇女视为神圣而仿效。

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

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三)船帆发髻。

湄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发型都是船帆形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约十多厘米、半弧型竖起的形似船帆的发髻。

梳法是:

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边,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

有时还在帆髻上插一根缝衣针,针上附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

(四)杯问卜。

莆田民间常用一对木制或竹制的、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向菩萨问卜。

这种杯,相传也来自妈祖,莆人传说,有一位铸鼎工人来到湄岛铸鼎,连续三次难成。

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工人以为不祥,要赶她走。

女孩说:

“走是可以的,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

”工人答应了她的要求。

女孩即用双手捧起烧红的铁砂回家,安然无恙。

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妈祖。

后来妈祖即用这对冷却的铁砂——杯,与天界通话。

后人仿效,成为民俗。

(五)悬挂菖蒲。

端午节时,莆田人必于大门上悬挂菖蒲,认为可以避邪,此民俗也与妈祖有关。

《妈祖显圣录》载:

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

吏告县官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官斋戒亲往请敬……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忏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痊。

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造门拜谢。

自此神姑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避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

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索取香袋,俗称“香火”,供子女佩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

这种香袋为布制,二寸方形,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1/3处加一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四字,袋内能藏符咒或香灰,于正面边缘边扎一扣眼,以便穿线佩挂。

(七)“九重米果”。

莆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即用米浆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

连蒸九次,即成了“九重米果”。

民间传说,蒸“九重米果”,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挂席。

莆地渔船要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

后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圣母”布制三角旗代替,这是从古代挂席演变而来的习俗。

(九)“尾晚元宵”。

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妈祖元宵节则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

为什么呢?

据说元宵时民间多扎龙灯游戏,按莆俗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

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

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

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元宵节定为本月最后一天,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租元宵节在月底习俗的由来。

(十)装点“烛山”。

莆人在妈祖无宵节那晚,不论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

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宫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个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尖,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烛火烛,点燃之后,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海上显神光。

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燃烛的位置,待烧到一二寸时,吹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完,以求一年内神护平安。

(十一)龙舟挂彩。

莆人在端午节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船比赛,即莆田龙舟必附“天上圣母”旗,船上必附妈祖像。

这是因为:

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划龙舟,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

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有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三十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三十六种。

 二、船工祭妈祖妈祖的祭祀形式从莆田流传到潮汕,发生了不少变化。

在过去,潮汕的船家每当新船下水时,总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

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逢妈祖圣诞,更要隆重祭祀。

平素最俚吝的船主,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然后盛宴招待全船员工。

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

每当船只顺利通过桥孔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

三、游妈祖每逢三月二十二日的“妈祖生”,各地的“营妈祖”活动均十分隆重(营,即游的意思)。

这一天,各乡村挑选数批青年作为抬妈祖轿的“轿夫”。

“轿夫”都是些健壮有力者,而且挑选多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或刚刚结婚的男青年。

“营妈祖”时,先到妈祖庙请了神像,安放在轿里之后,由马头锣鸣锣开道,接着是一抬大香炉,随后才是妈祖大轿,然后是诸路神仙,再后是扮成各种故事的人物和锦标、锦旗等。

沿街沿巷的群众围观如潮,家庭中主妇必设香案于路边祭拜,而且各家各户点燃长长的鞭炮以示欢迎,等妈祖銮驾经过时,祭拜者便取三根燃着的香,插在队伍前面的炉里。

围观的人,假如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轮不到抬轿的,必争挤到前边去摸一摸神像或轿顶,摸得着的话,则象征今年必生贵子。

游完妈祖后将神像送回庙时,要看哪一台轿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如意。

故此,当快接近神庙时,抬轿者总是发足狂奔。

这时老弱者就是把木展脱掉,提在手中也难以赶得上他们,故潮汕俗语云:

“掼屐缀不着走庵”(用来比喻能力差,跟不上别人)。

太阳公生日  农历三月十九日是太阳公的生日。

从潮汕人的祭祀对象来看,应该是中和广的变异。

中和节是为了祭祀勾芒神,即日神的生日。

据《唐书》所载:

中和节是在唐德宗亲自提倡下兴起的一个节日。

虽然其立节为时较晚,但实际上应该是上古的自然崇拜的演变结果,据清人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载:

“(中和节)市中货太阳糕,以祀太阳星君。

”“亦有持斋诵太阳经者”(《春明岁时琐记》)。

太阳经也称为。

《太阳星君圣经》,经文曰:

太阳明明诸光佛,四大神州镇乾坤。

太阳日出满天红,晓夜往来不住停。

行得快来催人老,行得慢来不留存。

天上无我无昼夜,地下无我少收成。

家家门前都走过,倒惹众生叫小名。

恼了门神归天去,饿死黎民苦众生。

个个神明有人敬,那个敬我太阳神。

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念佛敬香灯。

有人传我太阳经,合家老少免灾星。

无人传我太阳经,眼前就是地狱门。

佛说明明诸光佛,传与善男信女们。

每日早晨念七遍,永世不走地狱门。

临终之时生净土,九元七祖尽超升。

有福念我太阳经,世代儿孙福禄深。

现时潮汕人祭祀太阳公,已经没有这一套繁琐的礼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它地区祭太阳星君所用的祭品是太阳糕,而潮汕人所用的却是面条,究其原因,这恐怕是潮汕人将“太阳星君诞”与“龙抬头”混为一谈,因为在其他地方,二月二日是龙抬头日,这一天,人们有吃面条习惯,称为“龙须面”。

五谷神生日  五谷神生日潮汕话叫“五谷母生”——“五谷母”即五谷神(“谷”潮音读同“角”)。

潮汕俗谚说:

“十月十,新米饭,胀到目。

”潮汕晚造收成时间约在农历十月初,秋收完毕,为了报答五谷神的恩德,便在每年十月十五这天,用大米粉未儿制成扁担形状的馃品,备上三牲,挑到刚刚收割过的那块土地上,焚香点烛祭拜。

对五谷神的祭祀,源于上古秋收时节的尝新祭祖活动。

  《礼记·月令》载:

“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荆楚岁时记》亦云:

“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后来,这种习俗沿袭下来,而且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便想象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长的女神、称之为“五谷母”。

而且将五谷丰登时作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礼,答谢她的恩德。

土 地 神 生 日  六月廿六,是土地神圣诞之日,潮汕民间称“土地爷生”。

从该节日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来看,应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区的变异。

  社神即土地神,相传中的社神有两个:

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

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和对上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

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

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故“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汉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为“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

”所以各地山陵园地,均有大社坛,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社神也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琐的土地老儿。

  现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经十分简单,在田头随便插上香烛,便可祈请土地神享用。

在各家各户,都设有“地主神位。

”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勤且持之以恒。

如有乔迁,“地主神位”也是首先迁入的对象。

由此可见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送神迎新一、送 神  农历12月24日是“诸路神仙”上天过年的日子,因而在23或24日,潮汕农村各地,纷纷杀牲蒸馃,为神饯行,这就是“送神”习俗。

“送神”一俗,始于送“灶神”。

灶神是谁?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

”可见灶神是人们所熟悉的火神祝融。

为上古五祀之一。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

“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

”灶神上天的目的,是向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

”(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诺皋记上》)因此,人间百众,为了让灶神上天后为自己说好话,让天帝保佑自己发财致富、平安长寿,便于“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          由此可见,“送神”之俗源于上述之“送灶神”。

先祖们从中原把这习俗带到潮汕之后,并使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天连同其他诸路神仙一齐送上天去了。

二、筅 尘  笑尘,潮音coin2 tung5,也叫“筅炱”,是潮汕人于12月24日之后至除夕前为迎接新年而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人们用榕树枝叶、嫩竹枝叶和红花、菝草扎成长长的掸子,扫去屋角房梁上的尘网垃圾,清洗各种用具,实际上是为驱除瘟疫,干干净净迎新年而作的大扫除。

这种良好的民俗源流也很古老,《初学记》卷四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曰:

“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驱除,亦曰傩。

”傩之俗,《论语·乡党》已有记载: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汉·张衡《东京赋》亦曰:

“卒岁大傩。

”其实,还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幽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它吟咏的就是上古人民过年前整理居舍、驱除耗子的民俗活动。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火烟熏耗子,窟窿尽堵起;塞起北窗户,柴门涂上泥。

叫唤儿子和老妻,如今快过年,且来搬屋里。

”后来,代代相传,形成了过年前驱除疫气扫除瘟物的习俗。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

“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家户……以祈新岁之安。

”  在潮汕,人们在掸于上扎上嫩竹、榕树及红花、菝草的枝叶,其用意也在于驱除邪恶瘟疫。

六 月 六  据《澄每县志》载: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用粽子拜祖先,并互相赠送; 西游记》里有个离奇故事:

唐大宗因泾河龙王告了一状,被阎罗王请到阴间对质,丞相魏征致函判官崔珏,将李世民的阳寿延长二十年。

李世民答应以瓜果酬谢阎罗。

阎罗喜曰:

“我处颇有东瓜、南瓜,只少西瓜。

”太宗回阳后,出榜招人进瓜果到阴司里去。

张榜数日,有一名叫刘全的,因妻子李氏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她擅出闺门,不循妇道。

李氏便自缢而死。

刘全后悔莫及,遂舍了性命,情愿以死进瓜,顺便到阴间寻找妻子。

阎王收瓜后十分高兴,将刘全夫妻一并送回阳间。

  在潮汕,传说六月初六这一天,地府的鬼魂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回去消暑。

但小鬼懒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潮汕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

不到亲朋家串门,否则将会给亲朋带来不祥;晚上不能出门,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这一天,潮汕人还有个习俗:

如果今年恰是亲人死去的第二个年头,家属就应该在这一天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灵魂。

这称为“过桥。

”举行仪式时,必须备办西瓜、三牲等,然后用米粉蒸制七块两三寸宽、七八寸长的“桥板”和几个“桥墩”,以及一端宽一端窄的“狗舌”,将这些东西在逝者灵前搭起一座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桥——奈何桥了。

桥头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后才焚香点烛诵经。

       如果为老人准备寿衣,也要在这一天将衣物拿出来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