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58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学生:

学生学号:

班级: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4.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5.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6.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7.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8.2005年5月27日,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0.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

2.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3.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

6.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

7.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

8.民族关系的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B.性质C.社会基础D.发展规律

9.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

10.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

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2.在1924年《三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B.生活C.语言D.E.风俗习惯

3.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对)

3.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4.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5.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五、论述题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44

 

第二次作业

一、填充题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

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6.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7.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运动的一个原则。

8.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9.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部事务)的权利。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B.民族与部落C、民族与氏族D.民族与部落联盟

3.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B.12000C.3000D1000

4.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B.31个C.36个D.4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B.18个C.19个D.20个

6.(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经济发展

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8.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1/2B.1/3C.2/3D.2/5

9.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

A.28B.35C.44D.55

10.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A.中央集权制B.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

三、多项选择题

1.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B.民族C.体质D.经济E.文化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A.《阿诗玛》B.《格萨尔》C.《江格尔》D.《玛纳斯》E.《嘎达梅林》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

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

A.和睦B.友好C.融合D.联合E.协调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

(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辨析题

1.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

(对

2.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对

3.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4.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对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部事务的权利。

(对

五、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102

 

第三次作业

一、填充题

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单项选择题

1.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久安

2.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3.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6.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支援、支援、支援广西和,支援,支援,支援和,全国支援。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的同时,、、、四省市重点支援。

这一行动叫做(D)。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

C.工程D.对口支援

7.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8.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B.科技人员C.教员D.研发人员

9.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

A.基本前提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10.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三、多项选择题

1.少数民族干部是:

ABCD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3.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A.民族教育与的联系紧密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四、辨析题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4.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对)

五、论述题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次作业

一、填充题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8.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长期性的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9.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10.所谓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

A.12B.13C.14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A.满、回B.回、壮C.满、壮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B.12C.13D.14

4.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

A.一种突变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C、民族的进化D民族的发展

5.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B.演变和发展C.变异性D.传承性和变异性

6.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7.就人为(神学)而言,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的观念或思想B.的感情或体验C.的传承和发展

D.的行为和活动E.的组织和制度

8.最早提出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

A.奴隶主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

A.自主、自立、自生B.自治、自养、自传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A.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A.独立B.平等C.尊重D.使用E.发展

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B.彝文四协C.藏文五协D.回文六协E.蒙文八协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A.民族性B.群众性C.传承性D.变异性E.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A.遗传原因B.自然原因C.经济原因D.历史文化原因E.原因

5.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主要有(BCDE)。

A.东正教B.佛教C.天主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

四、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4.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5.社会主义时期,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会很快消亡。

(错,将长期存在下去)

五、论述题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信仰自由政策?

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