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9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介绍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

在全国许多城市也会在这一天拉响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铭记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吗?

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难以释怀,痛心疾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一)九一八事变

1.图片展示:

《九一八国耻纪念碑》。

提出要求:

简要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早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后占领沈阳。

2.教师提问:

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师生总结: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使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

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提出问题:

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

执政者是谁?

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

时间、地点:

1932年,长春。

执政者: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

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教师过渡: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开始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历史。

这也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提出问题: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杨靖宇等人组织的东北组织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等。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讲解:

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下半年,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为此,他们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教师过渡:

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文字。

提出要求:

分组讨论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

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

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

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2.教师讲解: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见下图)。

日本侵略者:

希望中国继续打内战。

英、美两国:

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

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

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

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3.教师过渡: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懈努力的结果。

4.教师提问:

回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学生回答: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面对九一八事变,我们要做的是铭记于心,勿忘国耻!

要“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康安!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逝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

在奋进中崛起!

◇板书设计◇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简述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围绕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

古时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赞其良辰美景,遂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发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卢沟桥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

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那么,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呢?

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又是怎样走上共同抗日道路的?

南京大屠杀又是怎么发生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七七事变

1.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

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

战争一触即发。

2.图片展示:

《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

提出问题:

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文字,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

时间:

1937年7月7日。

经过:

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日军借此炮轰我军驻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它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教师讲解:

七七事变后,紧接着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教师讲解: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

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

2.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文字。

提出问题:

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生回答:

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教师讲解: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教师强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

1.教师讲解:

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

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92—93页文字。

提出问题:

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学生回答: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3.教师提问:

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

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结果: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教师讲解:

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2.图片展示:

出示教材第94页图片和下面的图片,控诉日军的暴行。

3.教师强调:

日军进攻南京城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三、课堂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

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板书设计◇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地图、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

保卫大武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台儿庄战役

1.图片展示:

《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提出要求:

观察图片,思考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

学生回答:

日军企图把从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教师提问:

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

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共歼敌1万余人。

3.教师引导: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总结:

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②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教师总结: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

1.教师讲解: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在空军、海军的协助下猛烈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开始了著名的武汉会战。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学生回答:

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2.教师提问:

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

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

结果:

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

影响: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教师讲解:

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文字,说一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时间

1941年12月

经过

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中国军队打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进攻长沙外围的日军。

后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人心,坚定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教师引导: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

学生总结:

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

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教师讲解: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4年,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此次溃败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溃败最多的一次战役。

4.教师提问:

谈一谈你对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

师生归纳:

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⑤抗战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图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识读地图提取信息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探究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解: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开进,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文字。

提出要求:

找出平型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及影响。

学生回答:

时间:

1937年9月。

领导人: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

结果:

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部歼灭。

影响:

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

③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3.教师过渡:

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图片展示: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第101页文字,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

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2.教师讲解: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提出问题:

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

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学生回答:

特点: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游击战争。

战法:

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3.教师提问:

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影响?

措施

政治: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教师过渡: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5.教师强调: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

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02页文字,归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地点

华北地区

领导

以彭德怀为指挥的八路军总部

目的

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规模

100多个团,2000千米的战线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3.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栏目,说明百团大战的意义。

师生归纳: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

②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倾向以沉重打击。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板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至此,经过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那么,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04页文字。

提出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措施:

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影响:

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解:

面对日军和国民政府制造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强调: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提出要求:

归纳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学生

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众多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和

港澳同胞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界

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二)中共七大

1.教师引导:

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05—106页文字。

提出要求:

归纳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

主要

内容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补充:

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

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