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982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文档格式.docx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  

曰:

“犬马最难。

”  “孰最易者?

”  曰:

“鬼魅最易。

”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ì

ng,显现,出现)于前,不可类(似,像)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孰:

2、旦暮:

3、故:

2、试试翻译:

不可类之:

3、你觉得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湛渊静语(节选)

客有曰:

"

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

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

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狎者(爱开玩笑的人)曰:

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

1、说说下列文言词的用法和意义

1.损:

2.之(第一个):

3.而:

4.之(第二个):

2、这则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

,它的意思是指,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掩耳盗钟《吕氏春秋·

自知》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于齐国),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锤毁之,钟况然(况huà

ng然:

形容钟的声音)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害怕)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bè

i:

荒谬)矣!

1、猜测一下下列文言词义

1.亡:

2.欲:

3.负:

4.遽:

5.则:

6.走:

2、试试你的文言功力,翻译一下: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掩耳盗铃,意思是:

 

朝三暮四《庄子·

齐物论》

宋有狙公(狙jū公:

养猕猴的人)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口粮),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你们)芧(xù

橡树的果实),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1、解释

2.充:

3.俄而:

4.匮:

5.诳:

6.驯:

2、这个成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

愚人食盐《百喻经》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口味败坏),反为其患。

1、猜测词义:

1.益:

2.缘:

3.尔:

4.已:

2、这个人愚在何处?

引婴投江《吕氏春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1、试试能力,全文翻译;

2、你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

齐人偷金《吕氏春秋》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通“披”)衣冠,往鬻(yù

卖)金者之所,见人操(拿着)金,攫(jué

抢夺)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

“殊(完全)不见人,徒见金耳。

1、翻译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2、这个人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齐宣王射箭《尹文子》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通“弯”)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

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1、文中有一个出现了三次的通假字,请找出来并解释:

()

2、这篇文言文难度较高,你能理解吗?

说说齐宣王为什么会“说其名而丧其实”。

古琴价高《郁离子千里马篇》

工之乔得良桐焉。

斫(zhuó

砍)而为琴,弦而鼓(弹)之,金声而玉应(声音美妙得象金玉的声音一样)。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

“弗古。

”还之。

工之乔以归,谋诸(“之于”的合音)漆工,作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

匣而埋诸土。

期年(过了一年),出之,抱以适市(到市场)。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

“希世之珍也!

这个故事你读懂了吗?

说说你的理解。

金钩桂饵《阙子》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镶嵌)以银碧(青白色的玉石),垂翡翠之纶(钓鱼用的丝线)。

其持竿处位则是(正确),然其得鱼不几矣。

1、翻译:

然其得鱼不几矣:

2、为什么这个家伙钓不到鱼?

我们又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什么教训?

庄周贷粟《庄子·

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道路中间)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

‘鲋(fù

)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波臣:

水中的小百姓。

此为鲋鱼自称)也。

君岂(岂:

是否)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诺。

我且南游(游:

拜访)吴越之王,激(激:

阻止水流。

此处为‘阻断水流引向·

·

地方’的意思)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鲍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常与:

常相与,常在一起的,这里指水),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然:

乃,就)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这是一则著名的故事,后来产生了一个成语涸辙之鲋,意思是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等待救援的人。

阅读这则故事,试想:

1、监河侯明明答应借钱给庄周,何以庄周还“忿然作色”?

他是真心借钱给庄周吗?

从哪里能看出来?

2、庄周讲这个“涸辙之鲋”的故事给监河侯听,是何用意?

枭将东徙《说苑·

谈丛》

枭(xiāo)逢鸠(jiū)。

鸠曰:

“子将安之?

(您打算到哪里去?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

“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wù

)我鸣。

以故东徙。

“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试着猜猜它们的意思;

1.恶:

2.以:

3.故:

4更:

5.犹:

2、从枭与鸠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杯弓蛇影《晋书·

乐广传》

乐广尝有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久阔(阔别,离别)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受,承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既饮而疾。

”于时(在那个时候)河南(晋朝郡名)听事(厅堂)壁上有角(角:

犀牛角做的弓),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沉疴ché

nkē: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愈。

1、试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1.尝:

2.乃:

3.方:

4.顿:

5.其:

2、本文中有一个我们以前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学过的通假字是,通.

3、如果你读懂了这个故事,请你告诉我,从这个故事你能看出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现在应该是来形容那些的人,顺便请写出一两个意思相反的成语:

千金买马首《战国策·

燕策一》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涓juān人:

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言于君曰:

“请(请:

请允许我。

客气用语)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通:

“返”)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安事:

怎么能够)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对:

下级对上级的回答)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能市马:

能够真心买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期jī年:

满一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请翻译:

1.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注意“三”字的意思)

2.这个故事中的千里马,象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才,那么,《千金买马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人偷渡《吕氏春秋》

荆(楚国的别名)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标志。

这里作动词用,立标志)澭(yōng〕水。

澭水暴(突然)益(同“溢”,涨水),荆人弗知,循表(沿着标志)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恐如同城市里房屋崩坍的样子。

而,这里作“如”讲)。

向(从前,往昔)其先表之时,可导(渡水)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二、翻译: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客套误事《应谐录》

于啴(chǎn)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

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曳yì

拖)于火,甚炽。

于啴子从容起向友前,作礼而致词曰:

“适(适:

刚才)有一事欲以奉告,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

欲不以告,则与人非忠。

敢请,惟君宽大,能忘其怒,而后敢言。

”友人曰:

“君有何陈?

当谨奉教。

”于啴子复谦让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逡巡qūnxú

n:

行动犹疑迟缓的样子)言曰:

“时火燃君裳也。

”友起视之,则毁甚矣。

友作色曰:

“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

”于啴子曰:

“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

1、推测下列文言词义:

1.炽:

2.从容:

3.陈:

4.乃:

5.作色:

2、明明于啴子是好意提醒,为何那个朋友反而冲他作色?

从这能看出于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翻译:

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

四、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什么道理?

黔驴技穷《三戒·

黔之驴》。

黔(qiá

n,今四川和贵州一带)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蔽(蔽:

躲藏)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慭慭yì

nyì

n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莫相知:

不知道是什么)。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且:

将要)噬(shì

)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荡:

碰撞。

倚:

靠近。

冲:

冲击。

冒:

冒犯)。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跳踉:

跳跃)大(㘎hǎn:

吼叫),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这篇文言文的难度比我们前面做过的要高一些。

你有没有被难住呢?

能看懂这些文言词的意思吗?

1.稍;

2.遁:

3.噬:

4.往来:

5.益:

6.习:

7.搏:

8.计;

9.乃:

10.去:

2、现在黔驴技穷这个成语一般用来比喻人,也讽刺那些像黔之驴一样虚有其表的人。

3、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的感受和启示:

屠龙之技《庄子·

列御寇》

朱泙漫(泙:

pǐng)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单,同“殚”,用完,花光)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巧:

这里代指巧妙的本领)。

1、请翻译这篇短得不能再短的短文:

二、这个叫朱泙漫的人很悲剧,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学会了杀龙的“绝技”,但这个世界上却没有龙,所以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

所以成语“屠龙之技”是比喻的本领。

叶公好龙汉朝刘向《新序·

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写:

画)龙,凿(凿:

通"

爵"

,古代饮酒的器具)以写龙,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

纹"

)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牖yǒu:

窗户),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还xuá

n走:

转身就跑。

还,通“旋”)失其魂魄,五色(五色:

指脸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知道“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喻指

2.叶公平时非常喜爱龙,但见了真龙后却被吓得掉头逃跑,可见他并非真正喜爱龙,只是名义上喜欢罢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

的人。

三人成虎《韩非子·

内储说上》

庞恭与太子质(质:

作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  王曰:

“寡人疑之矣。

”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寡人信之矣。

”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察:

观察,仔细察看)之。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仔细阅读故事。

思考;

1.魏王明明知道人来人往的市集中是不可能出现老虎的,但连续三个人都说有老虎时,魏王就相信了,这固然是因为魏王是一个的人,但同时也说明某些时候,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

2.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