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885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模拟题汇编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2012•中山期末考】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解析】A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题干材料又能看出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故答案为A。

2.【2012•石景山期末考】“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2)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

【解析】B由题干材料“奉天承运”“继天立极”可以看出是“君权神授”理论,是董仲舒新儒学观点之一,故选B。

3.【2012·宁波八校联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解析】B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点,由此可判断陶行知的“知行”与王阳明有关,故选B。

4.【2012•九江一模】.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

A.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解析】B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答案选B。

5.【2012·哈尔滨期末考】5.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即使是局部病症,也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文艺作品强调“气象”、“神韵”、“格调”,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雄浑”和“自然”。

这体现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注重整体思维B.强调主观能动

C.凸显人性尊严D.追求灵动创新

【解析】A中医诊断,中国的文艺作品的风格都体现整体性,自然和谐,说明注重整体。

答案A。

6.【2012•青浦质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贾谊、汉景帝B.晁错、汉文帝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

【解析】C据材料“臣愿陛下兴太学”可判断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建议。

答案C。

7.【2012·哈尔滨期末考】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解析】C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若君主无道“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可知对君主的一定震慑,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专制。

答案C。

8.【2012•三明联考】《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B据材料可知,“己,谓身之私欲也”“礼者,天理之节文”可判断为朱熹解释的“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9.【2012•乌鲁木齐一诊】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的创作风格是

2、浪漫主义B.爱国主义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解析】A从诗体现的意境活泼,富有想象力,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答案A。

17.【2012•济宁期末考】《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解析】B从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属于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可判断所指的是道家。

答案B。

10.【2012•济宁期末考】“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D“六经责我开生面”“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可判断是王夫之。

答案D。

11.【2012•黄冈期末考】.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项和C项只是心学的观点,D项只是理学的观点。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正确选项是B。

12.【2012•枣庄期末考】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道家、儒家D.儒家、法家

【解析】D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代表学派的思想主张可知,儒家主张体现了典型的民本思想,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D。

13.【2012•枣庄期末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②傩戏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③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④三幅图片依次体现了其艺术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C③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弄混了在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应该是C。

14.【2012•蚌埠一模】孙中山答日本人:

“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解析】C民主主义关注民生,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吻合答案应该是C。

15.【2012•蚌埠一模】顾炎武决心做到:

“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D从材料“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理解分析可知顾炎武主张关注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D。

16.【2012•中山期末考】.战国时期赵国人慎到说:

“治水者茨(茨,指积土填满)防决塞,虽在夷貊(mò,古代称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相似如一。

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

”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

A.总结了战国的水利成就B.主张施行仁政,反对任人唯亲

C.揭示了民族融合的事实D.主张依时治世,反对因循守旧

【解析】D解析:

(《慎子》)在此指出,遵从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是治水的惟一法则。

时代进步了,治水方法应该相应改变,不必拘泥先圣当年合理而现在过时的治水办法。

答案D

17.【2012•日照调研】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

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解析】A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A。

18.【2012•石家庄质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

A.墨家学派B.儒家学派C.道家学派D.法家学派

【解析】C“以柔克刚”体现的是道家的辩证思想,故选C。

19.【2012•石家庄质检】苏轼对右图画作评价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由此可见该作品

A.讲究布局构图

B.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C.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印象派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解析】D主要图片中的画中有诗,表达了绘画的内涵,这是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故选D。

20.【2012•青岛期末考】6.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解析】D题干材料强调“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意即用儒家思想中的礼仪教化,用法家思想中的法制来进行矫正,儒法并用,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21.【2012•福州期末考】对图1解读正确的是

图1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解析】B从题干曲线来看,公元前中国不如西方,公元后到15世纪中国强于西方,15世纪后中国出现逆转,故B项符合图片展示。

22.【2012•太原调研】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B.腐败严重C.高效清明D.机构臃肿

【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互牵制,其实际造成的就是“一职多官”,最终造成了管理机构的臃肿,故选D。

23.【2012•吉林期末考】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

A.朱熹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解析】A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从这个角度看与斯宾诺莎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当然,两者的阶级属性有质的区别)

24.【2012•西城区期末考】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发明造纸术B.发明司南

C.发明火药D.发明活字印刷术

【解析】D发明造纸术是西汉时期的,发明司南是战国时期的,发明火药是唐代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毕昇,故选D。

25.【2012•苏北四市联考】王守仁(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4)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B王阳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可能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选B。

26.【2012•东城期末考】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

一种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一种主张是通过“发明本心”。

这两种主张昀代表人物分别是()

A.王守仁、陆九渊B.朱熹、陆九渊C.朱熹、程颢D.陆九渊、王守仁

【解析】B主张“格物致知”的是二程和朱熹,主张“发明本心”的是陆九渊,故答案选B。

27.【2012•南京一模】《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思想纯正)!

”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B《诗经》中的诗文都是思想纯正的文章,读之会让人思想纯正,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

28.【2012•浦东新区期末考】西洋论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解析】D中国有可考文字的历史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的,史学著作也只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才可能是信史,故选D。

29.【2012•安徽名校模拟】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此前)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孔子当政后,“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孔子注意关注民生幸福B.孔子主张“诚信”经营,发展经济

C.孔子的思想由儒家变成了法家D.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解析】D当时孔子还没有觉悟到关注民生幸福、发展社会经济的层面,更没有从儒家变成法家。

这只是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反映。

材料大意是说孔子任大司寇期间主张先礼教而后刑罚,虽设有法律制度,但并未使用,社会上也没有奸民。

当时有个叫沈犹氏的羊贩,他常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得饱饱的,孔子当政后,就不敢这么做了。

分析各选项,ABC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

30.【2012•虹口区期末考】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D.“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解析】C宋代的文学特色是宋词,A是《离骚》中的语句,排除;B是唐诗中的诗句,排除;D是元曲,排除。

只有C项是宋词。

31.【2012•奉贤区期末考】“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抑儒尚法

C.抑儒抑法    D.尊儒尚法

【解析】D题干材料的含义是,仁义礼数是治国之根本,而法令行刑是治国的其次,没有仁义礼数无法立国,没有法令行刑国家也无法成立,故选D。

32.【2012•济宁质检】《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解析】B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故选B。

33.【2012•济宁质检】某班同学在鉴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它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

B.它突出地表现了北宋的社会风俗

C.它是北宋时期宫廷画的杰出代表

D.它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

【解析】C注意此题是逆向选择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应是风俗画的杰出代表,故选C。

34.【2012•哈师大附中期末考】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解析】D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权共和”,这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相符,故选D。

35.【2012•杨浦一模】6.“五代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持有这一主张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C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时代的更迭与变迁,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选C。

36.【2012•潍坊期末考】23.“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

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

”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解析】B“法”是自然规律,A、C、D三项都含有“人”的因素,与遵循自然规律不相符,皆排除。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社会发展有自然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就消失。

故选B。

37.【2012•保定调研】27.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解析】A李贽是明末“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故选A。

38.【2012•德阳一诊】7.余秋雨说:

“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在下列汉字字体中,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C图片③中的字体像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文字,但并不适用,大篆用的更加广泛。

这就是说,先秦时就有了篆字。

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39.【2012•闵行期末考】与孔子同行

某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其中主题为“与孔子同行——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下是本次学习中所整理的图表结构,请根据提示填写、完成①②③④中的具体内容。

(10分)

板块一:

遥望当初的孔子

1

想当初

孔子如丧家之犬,儒学迂阔难行

板块二:

再看历代的孔子

2

秦朝时期(秦始皇)

焚书坑儒

3

西汉时期(汉武帝)

4

明清之际(李贽)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5

维新变法(②)

孔子是变革的先师

6

民国初期(袁世凯)

尊孔复古

7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板块三:

正视当今的孔子

材料一

孔子学院标志

 

(画面是一只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图案组合,这两个图案又构成了一个变体的“汉”字)

材料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材料三

据新华社报道: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④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视“当今的孔子”?

(4分)

【解析】第①处对应的是汉武帝,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应该是儒学独尊。

第②处对应的是维新变法时期,与康有为有关。

第③处对应新文化运动,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第④处是开放式问题,要从儒学的精华方面综合回答。

【答案】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儒学独尊)②康有为③批判“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任一角度均可(或打倒孔家店)(每空2分)

④答案1:

有观点(1分)\有史实(2分)\组织合理(1分)

观点:

如何正视“当今的孔子”其实关系到如何从儒学的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问题。

史实:

可以从“儒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和谐;世界需要儒学;儒学走向世界”等方面思考;或举出儒学中与上述角度相关的具体史实;或根据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论证均可。

组织:

要有史实与观点的一致。

(共4分)

答案2:

有观点无史实,或有史实无观点

其他答案.

40.【2012•杨浦一模】儒家文明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

(12分)

(1)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中央集权。

孔子的思想为何有利于中央集权?

(4分)

(2)从汉武帝开始,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

(6分)

(3)“汉武帝与近臣对儒术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解析】第

(1)问要从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作用回答。

(2)问要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去组织答案。

第(3)问直接回答出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即可。

【答案】

(1)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分)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

(2分)

(2)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1分)政治上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倡导“君权神授”(1分)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1分)顺从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2分)从而使儒家的学说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

(1分)

(3)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2分)

41.【2012•黄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分)

【解析】第

(1)问结合孟子的“仁政”回答。

(2)问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影响回答。

第(3)问注意关键信息“爱民必先于节用”。

第(4)问提取关键“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