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997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记忆手册学生Word下载.docx

结果

通过分封,周王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受到破坏。

影响

1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权力的集中。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疑难点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同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与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差异,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家”与“国”相结合。

3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基本原则。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若干个小国形成的松散的统一。

5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位世袭制度影响整个封建社会;

宗法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图表】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背景

①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北击匈奴,统一岭南,管辖西南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②经济基础:

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体,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③理论基础:

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④实践基础: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来历

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

①皇权至上:

皇帝天下独尊,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所有大权集于一身。

②专制独断: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君主

统治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君臣关系实质是“主子”和“奴

才”关系。

③皇位世袭:

嫡长子继承皇位,不可转移。

是秦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地方设“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县制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巩固统一。

郡县制被后世所沿用。

是秦朝中央官制。

“三公”:

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

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职能部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军政大事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定程度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件的决策失误,但军政大权仍操纵在皇帝手里。

对秦朝:

1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统一: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统治广阔疆域,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技术,有利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3消极影响:

秦朝依靠专制集权,加大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朝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对后世: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得以加强和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

是指所有大权集于皇帝一身,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

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知识图表】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演变:

中央

官制

三省六部制

创立于隋,完善于唐,实行于中央。

三省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具体职能部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他们共同商议军政大事的场所为政事堂。

评价

1三省之间互为补充,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是当时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

发展

宋设置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增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

监察

制度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域;

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

中央监察地方。

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科举制”:

隋唐以后,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保证了有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地方

行政

区划

行省

确立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即行省制度。

全国分设陕西、岭北等10个行省。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除此之外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职能

①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⑤央以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并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发展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①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独揽全国军政、司法大权,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②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中朝”,削弱了丞相权力。

③唐朝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散丞相权力。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①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创立中外朝制度。

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确立和完善。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特点

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分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知识图表】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强化:

(明)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又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形成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1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为皇帝提供顾问。

2内阁官员位低权重,后来大学士不仅参与机密事务决策,还拥有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3但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因此职权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内阁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明后期宦官专权,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军机处(清)

设置

清雍正时期,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处,后由单纯处理军事扩大到其他政务。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是皇帝钦定的亲信。

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1简化了上传下达的手续,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标志,使政治决策的封闭性更加明显。

帝制结束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君主制度结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战国以后的主要政治制度。

2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

3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相权不断分散削弱最终消亡,君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

4历代不断变革中央官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等来强化专制统治,明清时期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三元里人民抗英(鸦片战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专题知识结构

【知识图表】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内容

1840

1842︶

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中国地大人多,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危机深重。

2导火线:

虎门销烟

爆发

1840年英国发动

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需同英国商定。

之后,美法等过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外国传教士传教等特权。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矛盾。

3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承担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列强提出全面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英法发动

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同时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

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94∣

1895

日本明治维新后,迫切要求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是其既定方针。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后俄国等干涉归还)、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阜;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始工厂。

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1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赔款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开赴通商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等八国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3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侵华日军的罪行

发动侵略战争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

背景:

灭亡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

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结果:

侵占东北。

②七七事变.(1937年)

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③八一三事变(1937年)

进攻上海,威胁南京,意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屠杀中国军民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

南京沦陷,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

②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生化武器,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推行奴化教育

近代列强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的必然性

经济上:

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而中国仍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上:

西方列强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民主政治模式得以确立;

而中国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对外策略上:

西方列强迫切要求对外扩张,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以廉价商品和船坚利炮打开各国市场;

而清政府仍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军事上:

西方列强拥有近代先进的军事装备,战斗力强;

而中国装备陈旧落后,军纪涣散。

因此,基本完成近代化转型的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交锋是必然的,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落后的中国必然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列强侵华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

如:

中国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

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等。

【知识图表】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5年阿古柏在新疆自立为“汗”,建立政权;

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

俄国强占伊犁。

过程

左宗棠确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消灭阿古柏主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收回伊犁。

黄海海战

1894年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北洋舰队丁汝昌、刘步蟾、“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此后清政府“避战保船”理念使黄海制海权丧失,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沦陷后,台湾军民自发组织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

义和团反帝运动

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概况

1源于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2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后,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口号为“扶清灭洋”。

3抗击八国联军:

在天津廊坊和北京东交民巷使馆、西什库教堂抗击外国侵略者。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1中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2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开始。

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团结一致,国共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

⑤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自卫宣言,准备抗战。

⑥整编军队:

八一三事变”后,西北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⑦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全民族抗战

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全面抗战前: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奋起抵抗。

②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二十九军宋哲元、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

全面抗战后:

①淞沪会战:

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八路军参加并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侵略气焰。

关内外人民抗战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活跃东北各地。

1936年中共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

1“一二九运动”(学生)

2工人罢工、商人抵制日货等

各族人民抗战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

伟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特点:

①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③抗战时间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最终以弱胜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⑤意义深远。

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49)

任务: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1946-1949年)

抗日战争(1931-1945年)

土地革命(1927-1937年)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开端:

五四运动(1919年)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知识图表】一太平天国运动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尖锐。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自然灾害严重。

洪秀全拜上帝会的组织和动员。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东征、西征,进入军事全胜时期——天京变乱,由盛转衰——颁布《资政新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施政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②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产品除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实施情况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1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

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平均分配产品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绝对平均土地的方法也不切合实际。

③落后性:

仍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不符合历史潮流。

资政新篇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

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

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实施

情况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有真正推行。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

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旧的纲常礼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也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局限性:

农民阶级作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具体表现:

①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小生产者代表,在规划未来蓝图时不能跳出绝对平均主义的框框,他们提不出先进、科学的斗争纲领。

②思想上、政治上不能跳出皇权主义的束缚,无法抵制封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定都天京后其领导人很快腐败蜕变。

③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狭窄的见识和短浅的眼光使他们无法看到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