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044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保护内容为:

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

保护古城风貌;

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保护范围:

一城、二线、三片。

 一城:

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

 二线:

山塘线:

包括山塘河、山塘街两侧地区,从阊门至虎丘西山庙桥,长约3.5公里。

山塘街北侧约100米,山塘河南侧约50米;

 上塘线:

包括上塘河、上塘街、枫桥路两侧地区从阊门至京杭大运河,长约3.3公里,路河两侧各约50米。

三片:

虎丘片:

东至十字洋河,南至沪宁铁路,西、北至以虎丘塔为中心半径1公里范围;

留园片:

包括留园、西园。

东至开关厂西围墙,南至上塘河,北至仁安场、西园路,西至一药厂西小河。

寒山寺片:

包括寒山寺、枫桥古镇。

东至西环路,南至金门路,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上塘河。

8.风景旅游和城市绿化:

充分利用苏州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建设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古城区绿地布局秉承“假山假水城中园”的传统体系,其余地区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条件,建设“真山真水园中城”的创新体系,形成“城中园,园中城”的绿化格局。

五片三环二带加城市四角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五片:

指五个规划分区的公园、古典园林和绿化系统。

 三环:

指古城墙环城绿带及主要由城市环路组成的绿带。

  二带:

指沪宁交通带和京杭大运河。

  楔形绿地:

指古城外四角以山、湖为主体的大型绿地。

苏州园林——白马涧生态园

作者:

 来源:

 时间:

2007-03-04 点击:

1320 进入论坛讨论

-

  白马涧生态园位于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西部,是苏州西部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7平方公里,是整个高新区的一块原生态“绿肺”。

离市中心16公里,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由国内著名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起点、和谐统一,内分六个功能区(四个自然风景区和两个大众休闲区)。

规划定位为苏州城区内的自然生态型休闲度假区,突出生态园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点。

  白马涧生态园于2003年7月筹建,上级领导高瞻远瞩,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绿色生态城市确立了方向。

2003年11月23日,苏州白马涧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讨论会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第二会议室举行,新区管委会、规划局、国土局、经发局有关领导参加了评审会。

会议中基本通过了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概念规划方案。

规划定位:

把白马涧生态园建设成为一个苏州城区内的自然生态型休闲度假区,突出场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形成“东有金鸡湖(城市型休闲度假--水城),中有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观光--古典园林),西有白马涧生态园(乡村型休闲度假、山水、村落)”的城市休闲格局。

  公司在2003年11月正式成立,由枫桥街道投资发展总公司及生态园附近9个村出资。

生态园总体目标:

加快景区建设,加快基础建设,营造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园建设成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度假三产服务业繁荣的城中生态园区。

首期开发龙池风景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总体规划及"

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

的建设方针,充分利用原果林场自然生态及挖掘白马涧文化,抢抓机遇,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全面结束。

今年7月18日,由苏州高新区主办了龙池风景区开园仪式,目前已对外开放。

  公司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古树名木进行严格保护,对部分必须迁移的苗木进行移栽,同时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

水面2万平方米,开发景点二十多个。

  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乃吴王的养马之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如今尚有饮马池、谢越岭等遗址。

龙池风景区内人文景观众多,通往龙池的小道为古御道,道两侧有清乾隆当年的行宫遗址、明朝文学家赵?

光题刻的千尺雪、寿星石,明末清初大书画家徐枋的涧上草堂及洗心泉,还有云谷飞瀑、乾隆御碑、寻马亭、水滨步道、天工石韵、十里木栈、游泳池等,做到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2002年,生物学家在龙池里发现了有5.5亿年历史的活化石--桃花水母,龙池的自然价值不言而喻。

秀水:

山水汇龙池,池为涧之源头。

荡漾池畔,移步换景,或莺啼柳绿,或溪水潺潺。

水是龙池风景区的精华所在。

  上游为龙池,又名胜天水库,重建于1952年,为原苏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建库最早的水库。

湖面面积20000平方米,容积水量约80000立方米。

属天然雨水和山泉,水质清澈,无污染,是历年来游泳的最佳场所。

三山相拥,乾隆御碑题曰"

明镜漾云根"

临水的有水滨步道、天工石韵、十里木栈,其中水滨步道是龙池风景区乘凉、观景的中心位置,面朝龙池,放眼望去,山水尽入眼帘。

近百棵高8米的古香樟树下,是原生态绿色大茶吧,可容纳500人同时纳凉,提供茶水、风味小吃,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实为消暑纳凉休闲场所。

  中游凤潭水面面积11200平方米,可乘竹筏休闲。

中游溢水形成云谷飞瀑,瀑布面宽40米,自然溢水加人工循环,瀑布场面宏伟壮观,是令人最赏心悦目的地方。

下临游泳池,该游泳池免费供游客游泳,并配备专业救生员,卫生条件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颁发卫生许可证,池内可容纳游泳人数为800人左右。

  龙池风景区下游为白马涧溪涧,水面面积10000平方米,水深50厘米以下,曲曲折折,一步一景,可供游人戏水、观光。

灵山:

三山相拥白马涧,天地灵气聚龙池。

山不算高,却为空灵宁静之境。

登高远眺,更有诸多历代文人墨客观峰留墨迹,移步赞佳境。

是春秋吴王养马之处,清朝乾隆六次下江南行宫所在,现代旅游休闲胜地。

幽林:

青山绿水孕翠林,都市"

绿肺"

洗心尘。

园内有梅林、松树林、柏树林、李树林、银杏林、桂花林、竹林、香樟林、杨梅林、石榴林、植物迷宫、原生态林,树种繁多,是学校学生、游客熟悉自然植物的大学校。

  龙池风景区的秀水、灵山、幽林犹如天堂仙境,被人们俗称为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是学生、市民、白领及各界人士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是企业团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最佳选择。

反规划

百科名片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

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目录

原理简介

1.目的不同

2.次序不同

3.功能不同

4.形式不同

5.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

展开

编辑本段原理简介

目的不同

  “反规划”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是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城市扩展的“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之前确定,或优先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

绿地系统和绿化隔离带的规划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和要求进行的,是滞后的;

是一项专项规划。

功能不同

  “反规划”是综合的,包括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游憩、视觉体验)。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如沿高速公路布置的绿化隔离带,缺乏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游憩等功能的考虑。

形式不同

  “反规划”是系统的,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

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碎的,往往是迫于应付城市扩张的需要,并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来规划和设计,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尤其缺乏与大地肌体的本质联系。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

  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

这些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

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

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

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

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编辑本段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

  自然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最根本的依赖,和谐社会及和谐的城市结构和功能关系,最终来源于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包括让土地告诉我们适宜的功能布局、适宜的居住地、绿色的而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及连续而系统的游憩网络,甚至城市的空间形态。

  “反规划”就是要从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入手,来建立健康和谐的城市社会和城市形态。

国内外生态规划的思想、绿地优先的思想、景观规划的传统都可以作为对“反规划”概念的一种理解,但“反规划”是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是一种基于前人丰富成果的整合,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下规划方法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应对疾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不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

任何离开当下中国的背景来讨论“反规划”用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都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规划师的城市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城市决策者的理解和认同的话,那么,经过与上百个城市决策者的交流,作者还是婉拒了多位尊敬的学者的劝告,而愿背千夫指责坚持使用“反规划”概念,因为它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就可以把一个规划师对土地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让百忙之中的市长们迅速理解并牢记,并能很快付诸有益的行动,仅此而已。

如果因此能唤起同行的忧患和创新意识,则更有抛砖引玉之感。

(俞孔坚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博士;

李迪华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5.1反思传统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

  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

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

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

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

比如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

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

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

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

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

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

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

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

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

古代中国“风水”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

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

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

自然植被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

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

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

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

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

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

这显然是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

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

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

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

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

“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

“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

5.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

  第一大战略: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

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

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

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

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

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

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

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

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

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

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

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

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

这些“错药”包括:

  

  1)大错之一:

高堤防洪:

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

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

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

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

水泥护堤衬底。

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

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

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3)错之三:

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

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

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

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

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

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

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括:

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

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

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