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61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docx

财务知识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壹章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应用

第壹节需求、供给和局部均衡价格理论

1、简述个人需求的定义及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

个人需求——表示壹个人于某壹特定时间内,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他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个人对于商品的需求需要具备俩个条件:

第壹,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个人具有支付能力。

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自然需要而不构成需求。

2、简述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的偏好、

(2)个人的资产和收入、

(3)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

(4)和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

(5)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3、简述需求法则的含义?

答:

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均是于某特定时期内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常的需求曲线(注:

存于例外情况,如吉芬商品),不管是线性的需求曲线仍是非线性的曲线,均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这壹情况揭示了需求函数的壹个重要特征——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4、简述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有什么不同?

答:

需求量的变动——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由于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

例如,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因素均会引起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的异同(参考图1-2):

(*)

图1-2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由于是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且不改变需求函数;

(2)从需求曲线来见,需求量的变动是同壹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如从a点到b点的移动;

(3)需求的变动由于是除了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将导致整个需求函数的变动。

(4)从需求曲线来见,需求的变动则是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如从曲线D1到D2的变动。

5、简述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和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商品需求变动的影响?

答:

(1)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视商品是正常品和劣等品而定。

①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如精细食品或高中档服装),那么需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提高,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降低。

②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劣等品(如粗粮和粗布),那么需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降低,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提高。

(2)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需求的影响分商品是替代品仍是补充品而有所不同。

①替代品——指消费中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例如,苹果和梨是替代品,咖啡和茶是替代品;

如果A商品和B商品是替代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和B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增加,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减少。

②补充品——指消费中能够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例如,汽油是汽车的补充品,糖是咖啡的补充品。

如果B商品是A商品是补充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将和B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降低,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提高。

6、简述市场需求的定义及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答: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壹个表列,它表示于某壹特定市场和某壹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1)凡是影响个人需求的因素均会影响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每个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均增加了,从而市场需求量也增加了;

(2)市场需求仍受消费者人数多寡的影响。

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降低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且不是由于原有的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了,而是由于消费该商品的消费者数目增加了。

如小说、报刊、杂志等类产品的消费就存于这类情况。

7、简述市场需求法则的含义?

答:

市场需求曲线:

和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相同,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也成立。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例外情况:

需求曲线不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情况。

例如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化)。

吉芬商品是惟壹不遵从需求法则的特殊商品。

8、简述供给的定义及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答:

单个厂商的供给——是指于某壹特定时期内,单个生产者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且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影响单个厂商的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1)厂商打算出售的商品的价格,

(2)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

(3)厂商的技术情况,

(4)厂商对于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5)其他商品的价格。

9、简述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和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

答:

(壹)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

于分析局部均衡问题时,我们假设除了厂商所生产商品的价格以外,影响厂商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

则单个厂商的供给函数为:

式中,——表为厂商对于x商品的供给;

——表示x商品的价格;

供给函数可能是线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线性的。

根据供给函数能够画出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如:

图1-3单个厂商供给曲线

单个厂商供给曲线分析:

(1)不管是线性的供给函数仍是非线性的供给函数,大多数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供给量和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

(2)某些特殊的资源的供给曲线,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

①土地的供给就长期而言也是固定的,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和表示数量的横坐标是垂直的。

②于工资率提高到壹定程度以后,闲暇对于劳动供给者来说可能价值更大,继续提高工资可能不仅不会使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反而会使他减少劳动供给。

因此,于某些条件下,劳动的供给曲线不壹定向右上方倾斜。

(3)由于某些特殊资源的供给量和价格不壹定呈同方向变化,因此且不存于供给法则。

无论是供给函数,仍是供给表或是供给曲线均表明,对于壹般商品而言供给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

(二)除了商品自身的价格外,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

其他因素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和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对于厂商供给的影响是不同的。

供给量的变动——于局部均衡理论中,因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因其他因素,比如因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厂商技术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

图1-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则改变了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

(2)从供给曲线来见,供给量的变动是同壹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l-4所示,a点到b点的变动是供给量的变动;曲线S1到S2的变动是供给的变动。

10、简述市场供给曲线及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

答:

市场供给曲线:

(1)和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形状壹样,壹般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示壹般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化。

(2)某些特殊资源,比如土地、劳动等资源的供给量不壹定和价格同方向变化,因此其市场供给曲线不壹定向右上方倾斜。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

(1)凡是影响单个厂商供给的因素,均会影响市场供给。

因为,市场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

(2)生产某种商品的厂商数目的多寡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该商品的市场供给。

11、简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定义?

答:

于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中,必有买者和卖者共同接受的价格。

于这个价格下,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从而使商品的市场达到壹种平衡。

均衡价格——达到市场均衡(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称之为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由市场需求函数和市场供给函数能够求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例如,假设某种商品的

把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合且到壹幅图上,得到图1-5。

图1-5局部均衡价格的确定

图1-5中,市场供给曲线Qxs和市场需求曲线Qxd的焦点E点为均衡点。

于这壹均衡点,生产这壹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愿意提供的数量等于消费这壹商品的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愿意购买的数量。

任何脱离这壹均衡点的情况均成为失衡。

商品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

于失衡的情况下,市场上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最终会实现均衡。

(1)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提供这种商品的厂商会竞相压价出售。

这将会降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

较低的市场价格会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生产者的供给,而最终实现供求的均衡。

(2)反之,当某种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消费者会竞相以高价购买该商品。

这将会提高市场价格。

较高的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的需求而提高生产者的供给,从而于较高的均衡价格下实现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均衡。

12、对均衡点的理解?

答:

(1)均衡点的存于性(均衡点不壹定存于)。

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于第壹象限存于交点,则存于均衡点。

否则,就不存于均衡点。

(2)均衡点的惟壹性。

所谓均衡点惟壹性是指只存于惟壹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而不存于别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均衡点的稳定性(均衡点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

其含义如下:

当价格略微偏离均衡点时,如果由于市场的力量或其他经济机制的作用,使价格能自动地逼近且达到均衡点,则该均衡点是稳定的;否则,就称该点是不稳定的。

第二节弹性理论

1、件数需求弹性继续求系数的概念?

答:

需求弹性——指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做出反应的程度。

我们主要讨论需求的价格弹性,且按通常习惯称之为需求弹性。

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Ed来表示需求弹性的大小。

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其中:

ΔQ/Q表示供给量变动率;Δp/p表示价格变动率。

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其中:

需求量变动率=(当下需求量-原先需求量)/原先需求量

价格变动率=(当下价格-原先价格)/原先价格

2、如何理解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的要点?

答:

1.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2.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绝对量和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这样能够排除计量单位的影响。

3.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能够是正值,也能够是负值,这取决于有关俩个变量的变动方向。

若它们同方向变动,则Ed为正值;反之,Ed为负值。

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壹般均取其绝对值,Ed的绝对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4.同壹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系数大小且不壹定相同。

3、简述需求弹性的分类范围?

答:

壹般情况下,不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也是不同的,为了揭示某种商品及其于某壹价格的弹性高低,通常根据需求弹性系数大小进行分类:

(1)需求完全无弹性。

∣Ed∣=0,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均固定不变,如以价格为纵坐标,需求量为横坐标(以下同),需求曲线是壹条和横轴垂直的线,此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或称需求弹性为零。

(2)需求有完全弹性。

∣Ed∣=∞,表明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需求量是无限的,需求曲线为壹条和横轴平行的直线。

此时称需求有完全弹性。

(3)需求为单壹弹性。

∣Ed∣=l,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壹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相同的比率,需求曲线为壹条正双曲线,此时称需求为单壹弹性。

(4)需求富有弹性。

∣Ed∣>1,于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壹定比率,则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更大的比率,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需求富有弹性。

(5)需求缺乏弹性。

0<∣Ed∣<1,于表明需求量变动比率的绝对值小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需求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需求缺乏弹性。

4、简述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

答:

(壹)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1)壹般而言,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很多,则该商品的需求很可能是富有弹性的(∣Ed∣>1)。

因为若该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消费者就会减少(或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或减少)对该商品替代品的购买量。

因此,把壹种商品的范围限定的越窄,它的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也越大。

(2)另壹方面,如果某种商品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Ed∣=∞)。

如果开发商于某地段新开发的商品住宅,而其他多个开发商于该地段也有足够多的新开发出的类似商品住宅,则该开发商只能按既定价格卖出它所愿意出售的商品住宅,若他试图提高价格出售其商品住宅,则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开发商新开发出的完全替代品。

(二)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于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例

(1)若商品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则它们的需求弹性通常很小,因为无论这些商品是否涨价,消费者均必须购买,而且它们于家庭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因此它们价格的涨跌对每个家庭需求的影响均很小。

同时,商品为奢侈品,则通常可有可无,因此需求弹性相对较大。

(2)对于那些占家庭支出比例较大的商品,如果它们的价格上涨,则对消费者的生活影响较大,因而需求量必然减少很多,所以它们的需求弹性也较大;反之则需求弹性相对较小。

(三)商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

某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

因为用途越多的商品其价格发生变化时,会从多种途径影响到对他的需求。

(四)商品的耐用程度

商品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

因为消费者壹旦购买耐用品,即使它们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也不会于短期内重新购置。

(五)时间的长短

需求弹性是时间的函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壹般而言,时间越长,消费者和厂商越容易找到新的替代品,因而需求也越有弹性。

5、简述需求弹性和消费者支出(或销售者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

(1)若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则价格和消费者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减少;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增加。

(2)若某种商品的需求为单壹弹性(即∣Ed∣=1),即价格升(降)的百分率和需求减(增)的百分率相等,此时价格P和需求量Q的乘积为定值,因此价格变化和消费者支出无关。

(3)若某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0<∣Ed∣<1),则价格和消费者支出呈同方向变动。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增加;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减少。

6、简述供给弹性及供给供给弹性系数的定义?

答:

供给弹性——指影响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化后,供给量做出反应的程度。

壹般考察的是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的比值,以ES表示。

其中:

ΔQ/Q表示供给量变动率;Δp/p表示价格变动率。

7、如何理解供给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

答:

(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

(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供给量变动绝对量和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壹般均为正值,反映了供给量和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供给规律,E的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注意:

需求弹性系数的数值能够是正值,也能够是负值)

(4)壹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且不壹定相同。

8、简述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答:

壹般情况下,不同的商品其供给价格弹性也是不同的,为了揭示某种商品及其于某壹价格的弹性高低,通常根据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进行分类:

(1)供给完全无弹性

Es=0,这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均固定变动,如以价格为纵坐标,供给量为横坐标(以下同),则供给曲线是壹条和横轴垂直的线。

此时称供给完全无弹性,或称供给价格弹性为零。

(2)供给有完全弹性

Es=∞表明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供给量是无限的,供给曲线为壹条和横轴平行的直线。

此时称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或称供给有完全弹性。

(3)供给为单壹弹性

Es=1,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壹定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同比率,此时称供给为单壹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Es>l,这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壹定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更大的比率,供给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0

9、简述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表当下俩个方面:

壹是,从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方面考虑,时期长短是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1)于很短的时间内,厂商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量,仅限于已生产的产品存量,供给量无法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因此供给价格弹性为零。

(2)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即使价格上涨,

①于极短时期内也无法形成现实供给,因而影响供给价格弹性。

②于短期内,厂商可通过利用现有固定资产而增加可变生产要素来扩大产量。

③于长期,各厂商则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来扩大生规模。

二是,从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方面考虑,由于厂商供给壹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售价取决于产品的成本,所以产品的成本情况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

第三节生产理论

1、简述生产、生产要素及生产函数的定义?

答:

生产——指厂商把各种生产要素作为投入品进行组合且转化成产品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壹般将生产中各种资源投入概括为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等,统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指于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壹定数量的组合和产品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简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定义?

答:

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可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能够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3、简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定义?

答:

假定生产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除壹种为可变要素外,其他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这种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产量和可变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于上述假定条件下:

总产量(TP)——指壹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MP)——指可变生产要素每增加壹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4、简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答: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于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此时边际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壹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此时边际产量递减);超过了壹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此时边际产量<0)。

即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化能够分为:

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减少三个阶段。

因此,生产要素存于合理投入的界限。

当劳动投入增加到时使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此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将绝对减少。

根据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依边际产量(MP)的取值范围划为三个阶段。

作为理性的厂商,其决策选择既不会考虑第Ⅰ阶段(MP>AP),也不会考虑第Ⅲ阶段(MP<0),而会于第Ⅱ阶段(MP≤AP至MP≥0之间)进行选择。

5、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

图1-6等产量曲线

答: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于等产量曲线上俩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

它表示增加壹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如L)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壹种生产要素(如K)的数量,称为要素L替代要素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产量曲线上各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经济学中通常将等产量曲线斜率的负数值定义为壹种要素替带另壹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6、简述生产规模和规模报酬的定义?

答:

生产规模——指壹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

当只有壹种生产要素为可变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为固定投入要素时,生产规模由固定投入要素的规模所决定。

而当所有生产要素均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则发生扩大或缩小的相应变化。

规模报酬——指于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变化的情况。

规模报酬存于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即

(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2)当规模扩大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3)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且超过壹定限度后,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

当生产要素价格固定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分别对应于平均成本递减、不变和递增。

7、简述内于经济和内于不经济的定义?

答:

内于经济——指厂商于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决定内于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厂商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配备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实行企业内部合理的资源调配,组织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消耗等。

内于不经济——指厂商于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决定内于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从而刺激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增加销售费用等。

8、简述外于经济和外于不经济的定义?

答:

外于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引起外于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能够从中获得诸多便利,如获得低价优质的原料、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设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等,从而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

外于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和成本增加。

引起外于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厂商往往要于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争夺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

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交通紧张,因此个别厂商为此也需承担更高代价。

9、简述适度规模的定义?

答:

厂商的适度规模——指正好使收益(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它和行业和厂商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市场条件密切关联。

第四节成本理论

1、简述会计成本、经济成本和隐含成本的定义?

答:

会计成本——厂商于生产运营过程中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会计账目上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

包括

经济成本——指厂商生产运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

经济成本除了会计成本,仍包括未计入会计成本中的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

这种报酬通常以企业“正常利润”的形式出现,主要补偿企业自有资本投入应获的利息以及企业劳务应得的薪金等。

于经济分析中,正常利润又被称为“隐含成本”。

和此相应,会计成本也被称作“显见成本”。

之上各种涵义的成本和利润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见成本)+隐含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销售收入-经济成本

当商品的销售收入正好能补偿经济成本时,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

若销售收入超过经济成本,则厂商可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

2、简述总成本、平均成本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