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83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册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讲:

必修一重点知识:

一、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1、命题范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单独命题或综合命题。

2、知识点:

 

中国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分类

政治制度演变

分类

 

 

 

政治制度

政体

性质(实质)

政治制度

政体

性质(实质)

古代中国

秦朝到

清朝

秦:

三公九卿制

唐:

三省六部制

明:

废丞相、

设内阁

清:

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政体

封建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古希

腊(雅典)

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

奴隶制

民主政治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奴隶主贵族专政)

近代中国

中华民国

1912年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

级民主

罗马法律体系叫罗马法;罗马法起源于习惯法,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标志:

6世纪《民法大全》。

分类:

①形式上:

习惯法→成文法(标志: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②适用范围上:

公民法→万民法

(区别:

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共和国时期),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现代中国

中国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

社会主

义民主

西

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

1689年《权利法案》

德: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民主

美:

1787年《1787年宪法》

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归纳〗:

演变趋势是①由专制走向民主,即政治民主化趋势;②由人治走向法治。

二、国共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

㈠、命题范围:

第四单元的第14~17课和第六单元的第22课内容。

㈡、知识点:

1、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历史时期

国共两党关系

历程特点

1924~1927

大革命时期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

合作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

围剿红军;共:

武装反抗国民党。

对抗

1937~1946

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再合作

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

国:

发动内战,共: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再对抗

 

 

〖归纳〗:

演变的特点:

1924~1949年,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认识:

①“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害)”;

②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③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建国后海峡两岸关系(台海关系)(1949~至今):

⑴中共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

①统一方针:

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②统一方式:

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放台湾”。

⑵海峡两岸关系演变:

(2008.12.15两岸最终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即实现了“大三通”)

①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海峡两岸处于长期隔绝、对峙状态;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最早提出,武力统一→和平统一)。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⑤1992年,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即“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⑥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⑶认识:

①两岸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②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了直接“三通”,但军事对峙依然存在;

③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是:

台湾地区的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三、社会主义运动史:

1、命题范围: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新中国成立

和1954年宪法”及必修Ⅱ的第四单元第11课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内容;

2、知识点:

 

时间

历史事件

影响

历程特点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

发表《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

1871.3.28

巴黎公社成立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1917.1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①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1949.10.1

新中国成立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

由一国变为多国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底

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91年

苏联解体

苏联斯大林模式失败

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归纳〗:

①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②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挫折(不能说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四、新中国外交与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㈠、命题范围: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独命题或综合命题。

㈡、知识点:

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

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为了应对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①资本主义国家、②社会主义国家、③邻近周边国家分别实行什么外交方针?

答:

外交政策: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分)

(①“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一边倒”、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⑵中国外交在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

成果:

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

(3分)

影响:

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分)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给改革开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分)

答:

目标:

①反对霸权主义,②维护世界和平。

(2分)

⑷新时期,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中心是什么?

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采取的外交举措是什么?

中国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01年,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试举一例说明。

答:

中心:

联合国。

举措:

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作用:

主导作用。

(2分)

举例:

①中国成功举办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成果:

形成了“上海共识”。

③影响:

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分)

⑸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

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

(5分)

答:

活动:

①积极参加和推动联合国的重大活动,如维和、裁军等;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发展;③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评论:

①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②“中国威胁论或者出于担心中国强大的心态,曲解了中国和平发展目的;或者出于遏制中国的用心,片面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③“中国威胁论”是一种错误的言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分)

2、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期

世界政治格局

特点

表现

影响

二战后

(1947~

1991年)

(美苏)两极格局

“冷战”

美国:

①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②经济上:

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提出、③军事上:

1949年北约的成立。

①两国分裂:

1948年朝鲜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②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苏联:

①经济上: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军事上:

1955年建立华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出现多极化趋势

①1967年欧共体形成和发展,

②日本崛起,③中国振兴,

④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①冲击了两极格局,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

向多极化发展。

20C.90S.

(1991年)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原因(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表现: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形成

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②多极化趋势加强

(进一步发展)。

 

〖认识〗:

⑴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形成了三大阵营:

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③两大阵营之外的:

不结盟运动(它是一个国际组织,主要有:

南斯拉夫、印度、埃及等亚非拉发展中

国家,目前有118个成员国)。

⑵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是:

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⑶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国际力量的消长(或:

国际力量发展不平衡。

第二讲:

必修二重点知识: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

㈠、命题范围: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第四单元第11课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综合命题。

㈡、知识点:

 

阶 段

时 间

原 因

认识

产   生

19C.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

①列强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①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有了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以后)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目的:

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出现

短暂春天

1912~1919年

(民国初期、

辛亥革命后

到“一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得到

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①全国的基本统一(政治前提)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遭受空前

残酷打击

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①沦陷区:

来不及内迁的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

②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榨

陷入绝境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①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②美国商品的排挤,

③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挤压,④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消亡

1953~1956年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苏俄<联>、美国):

㈠、命题范围: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第八单元的“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单独命题或综合命题。

㈡、知识点:

1、中国:

70年代末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①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②实行改革开放。

⑵经济制度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⑶①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中共十五大(1997):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苏俄<联>:

⑴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②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⑵斯大林: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1925~1953年)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③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⑶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年):

①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局部调整);

②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根本原因)

⑷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1985~1991年):

①突破了“斯大林模式”;②但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③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④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3、美国:

⑴胡佛总统:

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29~1933年)

⑵罗斯福总统:

实行“罗斯福新政”(1933~1945年)

特点:

①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②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③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作用: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但未能完全消除),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②使美国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最大作用)④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最深远的影响)

4、认识: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㈠、命题范围: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单元两次工业革命和必修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等

㈡、知识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表现

近代服饰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装等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③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社会风俗变迁)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③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④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代表性报刊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②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

③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民报》等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青年杂志》《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迁:

⑴原因:

①外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内因:

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民主思潮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推动。

⑵特点:

①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②多样化,

③中西结合,④传统和现代并存。

⑶趋势:

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

服饰开始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社会风俗变迁:

⑴原因:

①外因:

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

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民主思潮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推动。

⑵特点:

①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③民国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社会功能:

①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最基本功能);②休闲娱乐功能;③舆论监督功能;

④社会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通达民情,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知识等)。

〖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原因):

1、外因:

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西方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④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文化的影响。

2、内因:

①近代中国政治运动民主思潮的影响;②近代中国政府的推动;

③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工商业)的发展;⑤近代中国人们思想观念解放。

【近代中国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思潮、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潮、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等。

第三讲:

必修三重点知识:

一、对待“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不同态度:

㈠、命题范围: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㈡、知识点:

1、儒家思想的演变:

(战国至明朝中期的态度:

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家思想不断继承和发展。

演变

朝代

代表人物

内容或概况

形成

创立

春秋

孔子

①核心思想:

仁、礼,②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③教育:

“有教无类”

发展成为

蔚然大宗

战国

孟子

①核心思想:

仁政,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③人性论:

性善论

荀子

①核心思想:

仁义,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③人性论:

性恶论

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西汉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是排斥、贬低,而不是废除)

形成新儒学

两宋

明朝

程朱

程朱理学:

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明清)

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陆王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源

2、对待“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不同态度比较:

时期

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影响/作用

明清之际

(17世纪)

早期

启蒙思想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儒家思想)共同点:

①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不能说反对儒学),②反封建君主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①封建社会日益衰落;②资本主义萌芽

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19世纪末

维新思潮

康有为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①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②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

新文化

运 动

陈独秀等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

①“尊孔复古”逆流;②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4~17世纪

文艺复兴

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

达·芬奇

莎士比亚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

宣传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

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②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

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时期)

使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16

世纪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披着宗教的外衣(借助宗教形式),

开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归纳〗:

⑴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或:

批判继承。

⑵建设新文化的正确方法:

①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②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③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2分)

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㈠、命题范围: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第六单元的第16课“三民主义”,单独命题或综合命题。

㈡、知识点:

政治(阶级)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历程特点

地主阶级

抵抗派(19C中期)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造器物

(器物层面)

资产阶级

维新派(19C末)

康有为

梁启超、严复

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

仿行制度

(制度层面)

革命派(20C初)

孙中山

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

激进派20C初

陈独秀

李大钊等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提倡思想解放

(思想层面)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者

(20C初)

李大钊

陈独秀等

宣传马克思主义

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

 

三、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

【2010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1925年3月12日逝世)】

㈠、命题范围:

第六单元“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必修Ⅰ第四单元的第13课“辛亥革命”。

㈡、知识点:

1、孙中山思想的两次伟大转变:

⑴第一次伟大转变:

放弃改良道路而走向革命道路(1894年);

⑵第二次伟大转变:

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1924年)。

(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和为中国革命所做的卓越贡献。

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及其民主实践和历史功绩:

⑴第一次伟大转变时期:

①1894年建立兴中会,②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③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④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大变化。

⑵第二次伟大转变时期:

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③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④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用一句话概括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4、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或:

两次伟大转变说明):

孙中山先生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