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870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docx

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

高中作文指导之第一节 自然篇

金牌教练精讲

文题展示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

师法自然。

大自然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

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

面对自然,我们要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去亲近它,学习它。

请以“师法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师法自然”,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向自然学习的历史呢?

三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说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向自然学习从来就是人类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肃问题。

然而,到了现代,人类与自然却越加隔膜了,人们疏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间构筑自己越发虚幻怪异的幻梦。

加之科技的进步,尝到甜头的人类失去了对天地自然的那份朦胧时代里的天然敬畏,嘲笑、轻视自然进而妄自尊大,以为天地间唯人类是第一。

然而,面对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人类终于收敛了对自然轻浮、贪婪的面孔,并由自发向自觉地认识到,自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浅薄,浅薄的倒是人类自己。

于是,在当下,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重新来认识自然,学习自然,不光是一篇作文的小问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问题。

高考命题的专家们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热点。

那么人到底应该向自然学习什么?

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首先,是自然对个人的智慧的启迪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比如,迎客松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间展示出的生命价值,小虫子经过艰难的蜕变终于化蛹成蝶的生命精彩,都给我们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以深深的启迪。

其次,是自然对人类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的巨大推动力。

比如,一个苹果的落地使牛顿开创了物理界的新纪元;小鸟的流线造型,使人类几经磨难终于通过飞机的模拟创造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最后,也是更高的一种智慧,是自然教会了人类如何把握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如何与万物和谐相处。

如犀牛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它与犀牛是友非敌,相互依存,相互帮助。

自然界的食物链不容破坏,人也只能是其中一环而不能独立超越,否则一毁俱毁,人类也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向自然学习,必然涉及到态度问题。

首先,应是尊重自然。

人类在远古时代,由于能力有限,常常是屈从于自然,从一种近于绝望的屈从中生发出人类最早的崇拜,所以那时的先民只有崇拜自然而不会真正地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建立在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和对自然的规律不存偏私的、理性的认识基础之上。

其次,应是亲近自然。

人类也曾和自然相处无间,天当被,地当床。

但那是被动的接受。

而当人类稍有能力时,他们便将自然——他们的“衣食父母”弃置一旁,躲入亲自营造的钢筋水泥的梦幻中不能自拔。

然而,正像一棵植物必须在土地里扎下根才能健康生长一样,人如果离开自然,必定是要付出可怕的代价的。

倘若这种对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

最后,还要敬畏自然。

学习自然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而不要过于相信人类自己的技术和信息,倘若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浑浑噩噩,那便是最大的蒙昧和无知。

人类的聪明在于对自然,对人类以外的生命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为自己开辟了一个与自然既有联系又能使自己惬意的世界。

在文体的选择上,本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通过对历史、现实的梳理,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一个具体的自然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向自然学习的主旨;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议论的角度,上文中已经提到了。

当然这只是从整体来说,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关注重点,加以分析。

审题误区

本题话题明确,不易走题,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确实和自然接触极少,所以容易泛泛而谈,所谈内容不过是一些常识,而少有动心动人之处。

其次,不能突出“师法”,而只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就会使重点旁落。

文题展示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翻开语文课本,走进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发现古人的世界无不放射着“自然”的光芒。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诗词却遭遇到了现代尴尬:

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啊!

明明那“现场”早已荡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发”和“陶醉”一番。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

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

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这则材料的核心就是现代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

材料中的文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

一是古典诗词中的自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时代,人们所处的自然存在着天壤之别。

清醒着的人类猛然发现,古诗中的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

当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沉浸在古人为我们营造的优美意境中时,一种荒唐、悲怆的情感油然而生。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破坏。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

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两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

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而现今人类在高速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却在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

根据材料中引用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

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正在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其原因与国人的环保生态意识差,有关方面对生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施行不力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人类要做的就是不要破坏自然,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这个话题可以从大处着笔,从“人与自然”这个话题人手,它包含着人对自身与自然现象的关系的思考、对自身“反自然”行为的质疑以及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探索等方面的内容。

写此类话题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善待自然。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表达“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写这类文章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读者看清“非理性开发”的危害和实质。

2.调动联想、想象,描写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以艺术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构筑美丽的画面,将自己对话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艺术的画面之中。

也可以小中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的许多方面;小到某一方面,甚至一草一木。

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

写议论文,可以从宏观上去阐述,也可以就某一件事展开论述。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条理清楚,说理充分。

可以分析破坏自然、爱护自然的原因,也可分析危害或好处,但必须结合实际,联系现状。

写记叙文,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一个饭盒、一棵小树、一块绿地、一方天空、一只小鸟,都可入题,或伤害破坏或爱护保护,小中见大,从行动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也可以想象作文,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来展示内心,解读人类,呼唤人类。

写散文,“形”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神”聚就可。

审题误区

“环保”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可以写人们在开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可以写人们对自然的关心爱护,还可以议论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写这个话题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太空泛,欠具体。

所以切入点一定要小,要做到以点带面,升华主题。

文题展示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体,人类热爱自然、生存于自然之中,但同时,又不断地从自然中攫取生存所需的一切。

“人定胜天”曾被当作一种人生信条,征服自然展示了人类的力量,一度成了人类最爱说的话。

何谓“征服”?

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

难道这就是人类所谓的“征服”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

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说: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也不是在挑战自然,我只是做到了千方百计地顺应它,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征服”,也有人主张“顺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

请以“征服与顺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综观材料,不难总结出,文章所要阐明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材料中的观点可分两种:

一种是征服,一种是顺应。

这是面临问题时的两难选择。

征服,固然代表了一种精神;顺应,也不仅仅是一种策略。

如果脱离材料看“征服”与“顺应”,二者都是一种美,但材料中的观点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赞同“顺应”,否定“征服”。

所以,在作文中,我们也要把态度倾向于“顺应”方面。

再者,话题“征服与顺应”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征服与顺应,不能离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征服与顺应。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征服还是顺应,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构思文章。

有见闻可以以记叙文的形式形象地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思考可以以议论文的形式论证二者的辩证关系,当然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现。

写这篇文章要先明确人类与自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然后再构思成文。

针对以上审题分析,文章的主题应该这样定位:

人类要不断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变自然,发展自然,从而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一切都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适应。

改变自然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地顺应自然。

唯有顺应,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供参考的素材:

1.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有大批生物因不顺应环境而绝迹,有的则顽强地活到了今天。

可以写一则童话故事,写某一种动物(如长寿者乌龟)是怎样为顺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

2.人类对待自然界也有个征服与顺应的问题。

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移山便是一种挑战,而搬家则是一种顺应。

挑战固然精神可嘉,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环保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选择顺应。

3.冬天来临,人们就要穿棉衣,来顺应寒冷的气候。

人类选择春天播种,是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顺应。

夏天,万物生长蓬蓬勃勃;冬天,万物敛形遁迹,这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人类对自然的顺应,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被动地顺应,而人类靠智慧,借外力积极地顺应。

有些动物可以以丰满自己的毛发的方式顺应寒冷,有些则以藏入地下冬眠的方式顺应寒冷;而人类靠增加棉衣,靠空调,靠暖气顺应寒冷。

从根本上说,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对自然都是以顺应为主,只是顺应的方式不同而已。

4.人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

当沙漠蔓延,侵蚀人类赖以生存的领地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法和沙漠作斗争,最终可以做到把沙漠变成绿洲;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筑堤修坝等方法驾驭洪水,使之服务于人类。

总而言之,人类应积极地顺应自然,在顺应的基础上尝试加以改变,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秀美。

审题误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态度问题,所以话题“征服与顺应”应该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征服与顺应,而不能离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征服与顺应。

比如说有些同学单纯地从话题人手,而忽略了材料,写面对生活工作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该顺应这一切还是征服这一切。

生活如此无奈,如何抉择。

如此构思就有失偏颇。

再者,话题“征服”与“顺应”二者虽然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态度,但同学们在作文时切忌单从一个角度人手,只论述“征服”或只论述“顺应”,而应全面地分析,两个角度都要涉及到。

文题展示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颗敏感的心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

看黄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

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李白在与敬亭山的对视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导引

准确审题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要想立意不出现偏差,必须牢牢把握所给的材料及话题,明确写作重心。

第一步,从所给的话题“自然与心灵”来看,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

从所给的话题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被限定在“自然”中,是人的心灵在“黄昏”“细语”“秋菊”“流水”“浮云”“星空”等自然事物中的感悟。

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人的感悟”之间的关系,只写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步,要注意材料中的限定性因素,同时还要从所给材料中找出可以为我所用的提示性和非限定性因素。

材料中的“黄昏”“细语”“秋菊”“星空”提示我们,可以选择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与事物,而“闲适淡远”“心灵慰藉”“精神归宿”“精神家园”“精神依托”等词语又提示我们,所选的自然景物不能是随意的,对所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感官方面,它必须是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示的,是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依托的。

第三步,本着“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原则,在确定最终立意之前,我们还应注意,文章不能涉及太多方面的自然景物;泛泛而谈就会缺乏深意。

我们应力求将话题集中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将话题写深刻,写透彻。

这个话题,比较适合写成叙事散文,可选取历代文人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事例构思行文,如可以借王维、陶渊明等人的事例进行故事新编,或借自己与古人如谢灵运、李白等对话的方式写作。

文章还可以写成带有议论性质的抒情散文,借对一种自然事物的描述,阐发一个或多个哲理;或者借对几种自然事物的描述,阐发一个或多个哲理。

而材料中的“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则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角度的提示,即不同人的眼中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悟是不同的,同样的自然景物会折射出不同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从这一角度出发,如能运用逆向思维的写作方式,写“心灵”反过来影响“自然”,那就是较高层次的一种创新了。

审题误区

此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如果缺乏认识穿透力,就不会看透这个“关系”的重点应是阐述“自然”与“人的感悟”之间的关系,从而泛泛而谈大自然景物而不谈人心灵的感悟,导致偏离话题的重心。

不能全面把握材料,只抓住细枝末节、只言片语,就会导致偏离题意。

如只抓住“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一句人手写成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就会偏离话题。

选取自然景物过多,谈不出深刻性与哲理性,文章立意层次就难免低浅。

文题展示五

题目:

与_______对话

要求:

从“蓝天、大地、高山、大海、草原、沙漠、黄河、长江”中任意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组成一个完成的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对“与______对话”这个题目的内涵有准确的把握。

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对话”的理解。

所谓“对话”,必然是双方的一种相互交流,单向的倾诉,显然不是“对话”的范畴。

既然是“对话”就得有比较集中的话题(对话的主题),漫无目的的交流,也算不得“对话”。

那么,以什么为话题呢?

这就需要“细化”,就需要作者有思维视野的宽度。

通过交谈互相了解,倾诉对对方的热爱和崇敬,或者表明自己的不满和斥责,自然是可以的,但终究是比较一般的写法。

要是话题新鲜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必须跳出这个一般的角度。

谈人生,谈世界,谈现在,谈未来,谈宇宙,应该化虚为实,定于一。

当然,所谈的内容,必须和“对话”的对象有必然联系。

再深一层想,“对话”就只是双方的谈话吗?

能不能超越语言的“对话”这个层面呢?

当然可以。

思想的共鸣,共同相处之中互相了解,甚至一方对另一方的挑战、征服,何尝不也是“对话”的特殊方式呢?

沿着这个思路考虑,就会发现可供写作的领域十分广阔。

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选择最能表现个性的内容。

这个话题有较宽阔的写作空间。

话题本身不带有命意上的倾向性,便于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话题中横线上的内容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能否保证选材富有个性,能否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选择一个恰当的对话对象最为关键。

“蓝天、大地、高山、大海、草原、沙漠、黄河、长江”等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自然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半命题作文就成了以“与自然对话”为话题的作文了。

如选择与大海对话。

可以写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境界。

如选择“与高山对话”可以写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等。

这种话题,没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和主题的指向性,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或无从下笔,或立意浅薄。

但对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而言,写作中会如鱼得水(其实,什么样的命题对他们都无大碍)。

所以,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文体的角度看,哪种文体最好写,这完全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写比较典型的议论文,难度比较大,因为对方的“语言”和反应很难表现。

相对来讲,写“托物言志”的散文是最佳的选择,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选材自由,表现方法多样,能比较容易地写出对方的反应,以形成互相的交流;但写散文必须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点,必须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否则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

当然写记叙文也是可以选择的,写记叙文要有一个适宜的事件,这个事件必须能作为“对话”的一种形象的演绎,必须完整、集中而又能紧扣“对话”的双方展开。

当然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也不是不可以。

无论用什么样的文体,无论是什么样的写法,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显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切忌空洞的叙述,更不可中途随便地转换对象。

审题误区

与自然对话,不能单为对话而对话,如果缺少“对话”的话题,或者“对话”的内容不够集中,只是漫无边际,浮光掠影,文章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主旨;选择的对话对象的自然属性,要能够照应一种社会属性,即所托之物的“形”,一定要与所言之志的“神”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所选择的自然之物的“神”一定要有新意,不能一味重复他人用得“俗滥”的内容;选定“对话”对象,不能中途变化,转变了对象,就严重背离了作文的要求。

金牌教练集训

真题体验

文题一(2007年福建卷)

题目:

季节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一年四季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我们会发现季节里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2.大自然有季节,人生也有季节,可以以自然的季节喻人生季节,谈人生的感悟。

3.写两个不同的季节的碰撞,比如写中学生和家长的代沟与交流的问题。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2005年辽宁卷)

题目:

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以花喻人,写个人现在和过去相比取得的进步、成绩。

2.以花喻国,写我们国家现在和过去相比取得的成就。

3.以花喻理,写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进步的规律。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5年浙江卷)

唐诗曰:

“一叶落知天下秋。

”宋诗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自然的一切语言中包含了无限向往,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然界的启示,超越有限的生命个体,追寻无限的生命价值。

2.从一粒沙里看世界,从一片云想见天空,人生也是这样,从小见大,你会受益匪浅。

3.“一粒沙”“一片云”是大干世界的缩影,学而习小,成则大功。

大成功孕于小积累,重视“一枝一叶”,成就你的“大世界”。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4年江苏卷)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以“山”的沉稳和“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喻父亲,表达父爱的无言伟大。

2.山和水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以此喻人,谈中学生“张扬个性,释放魅力”的主题。

3.由山水谈其中蕴涵的道理:

事物具有多面性,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我们应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能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立意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

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暴雨倾盆,江河泛滥,也会带来灾难。

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汇成洪流,更可穿峡破谷,一往无前。

水,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悲欢。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水的灵动、智慧。

灵动表现在有些人坚守气节而避开繁杂;智慧表现在包容大度,百折不弯而并非懦弱,这是人走向成功的另一途径。

2.水的多变。

能化云成雨的是水,这正是人适应环境,完善自我的智慧和境界。

3.水是柔弱的,但却能流过峡谷,一往无前。

人是有缺点的,但是,如果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你的柔弱也会使你无坚不摧。

立意训练

1.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