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230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6月考试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在非答题区位置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

A.社会安定B.精耕细作

C.重农抑商D.科技领先

2.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

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小企业

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5.1492年10月12日,他在航海日志中写进,我们收起所有的船帆,只靠一张主帆前进。

然后我们抛锚,等待天亮。

这是一个星期五,我们到达了一个海岛,在印第安人的语言里,它叫‘瓜那哈尼’。

”材料中的“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6.16-18世纪上半期的西方殖民扩张被称作“早期殖民扩张”。

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A.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B.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C.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

D.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7.“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了英国王位,……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

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维多利亚女王的自信来自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B.电气时代的到来

C.石油储备的丰富D.垄断组织的出现

8.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化学工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C.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交通领域的革新

9.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10.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乌托邦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但又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乌托邦”根源于近代社会性质

B.“黄金时期”指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转瞬即逝”

D.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

11.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及相关日记。

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B.人民公社化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C.政治宣传与实际情况相脱节

D.“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影响

12.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规定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这一规定的核心内容是()

A.扩大国家财源B.增强企业活力

C.变公有为私有D.实行市场经济

13.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

它们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得到中央认可B.分田单干、包产到组不得人心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D.改革带有艰难性还会面临风险

14.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

A.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5.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

结果,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慈禧等守旧势力的愚昧

B.新型交通工具在中国没有市场

C.新型交通工具冲击旧的等级伦理制度

D.中国人的观念落后

16.“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

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

”这段材料表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青少年唯一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17.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储蓄毁于一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C、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18.下图是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有可能是()

A.工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B.银行存款总量趋势图

C.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的趋势图

D.农业生产发展指数趋势图

19.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B.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改变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质

20.下图漫画喻指20世纪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画讽剌的是

A.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A.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22.二战后,区域性经济组织获得很大发展,有人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二: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三: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三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D.东盟

23.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

就此事件,某小组展开《美国——开历史倒车》的研究性学习,能论证该课题的最有效材料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24.下表是央视“新闻调查”有关“iPhone在华代工公司的污染问题”的专题报道

据表可知,经济全球化()

A.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加重B.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C.进一步的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提高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25.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

“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26.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未能出现“商业革命”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础④封建剥削沉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27.“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

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然而资本在西班牙、葡萄牙、中国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上述材料不包含的信息是()

A.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财富,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D.正常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8.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确立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黄遵宪有诗云: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该诗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B.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

C.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D.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3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甲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乙理论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放任政策

C.甲理论在80年代复苏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乙理论70年代后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一带一路”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古老的丝路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城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之后是民生路、离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

……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

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这一特点产生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赛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断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

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謇》等

材料二涩泽荣―早年访欧后被日本明治新政府选拔为民部省长官,1873年他辞去职务,开始建立第一个国立银行,还帮助建立了王子造纸厂、大阪纺织厂等,据统计,由他参与创立的企业总数达500多家”他主张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来创办企业,他认为,国家要达到真正的独立,既要发展本国现代产业,也要培养具有自由平等精神的新知识人才,他一方面把实业家和实业界组织起来,向政府提出政策体议;一方面注意实业教育的普及和实业道德的熏陶,晚年时他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和国际友好往来,涩泽荣一为日本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日】中井英基《张謇与涩泽荣一;日中近代企业家比较研究》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实业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时代背景。

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与涩泽荣―在创办实业过程中的共同特点。

3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

逨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

已有"地球村”的说法。

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給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识别下列图标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发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当今世界什么发展趋势?

(3)材料一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趋势,今天的中国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比西方发达,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B项正确。

社会安定、科技领先与农业生产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

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而是强调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

2.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只有官营手工业才能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营手工业不能生产武器等军用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家庭手工业也不能生产武器等军用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不存在个体小企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等,材料的核心意思,即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状况。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C项符合题意。

其余AB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4.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沿海地方土地并不适宜农耕,居民多以海为生;如果禁海的话,民众无以为生,多结队出海为盗;故选D。

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主要是说禁海政策影响民众的生计;C项材料也为体现。

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属于美洲,而哥伦布到达了美洲,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迪亚士未到达过美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达•伽马未到达过美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麦哲伦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完成环航地球,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故D项正确;AC项是工业革命后的状况;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状况。

7.A

【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英国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由于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许多“新奇产品”,所以选择A项。

8.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船的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化学工业的发展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燃机的创制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增加,这反映了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选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是指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生产格局,材料未涉及此格局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选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形成,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0.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乌托邦意为不切实际的美好状态,有短暂之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如此短暂,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打压,不可能有健康发展,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B错误,符合设问。

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了黄金时期转瞬即逝,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一战期间,列强由于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促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C

【解析】.根据“农民去炼钢”“到公社食堂吃很稀很稀的粥”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时期,“到公社食堂吃很稀很稀的粥”显然不是食堂办得好,说明政治宣传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故C正确;人民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B错误;D不符合材料信息“农民去炼钢”,排除D。

1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定价等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即在国有企业,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和题意,排除;C项明显错误,所有制性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排除;D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提出的,排除。

故选B。

13.D

【解析】据材料“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不容开历史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分田单干、包产到组是人心所向,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部分媒体反对分田单干、包产到组,说明改革带有艰难性、曲折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14.D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可以看出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后,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上海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而是强调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排除A。

材料信息强调上海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无法体现近代上海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而是强调上海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排除C。

15.C

【解析】材料中的“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说明落后的等级尊卑思想与新型交通工具的冲突,因此可以直接选择C项。

16.C

【解析】青少年“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来学习某些生活方式,这说明了电影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唯一”,故排除;

材料信息“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说明电影传递的信息不只是积极的,故B项错误;

D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7.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很多的,但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商业、工业、农业、个人家庭”多领域均遭到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所以也就体现了经济危机的“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8.C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是:

1921-1929位经济迅速发展,1929-1933年为经济大危机,1933-1945年经济恢复发展。

故可知工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A。

银行存款总量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B。

经济危机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措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故在一定程度上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系数呈下降趋势,C项正确。

农业生产发展指数在1933-1945年应为上升发展趋势,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D

【解析】“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说明,尽管出现了股票的分散化,但企业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这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属于正确说法。

20.C

【解析】从“30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图片中的人左右脚不一样,说明了苏联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造成的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答案选C。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A项“中国内战”说法不准确;其他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的叙述:

“旧时代的泥淖”主要指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不能自拔”,这也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弊端,因此本题选D选项。

2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式一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最高的是欧盟,排除A;模式二中只是进行贸易方面的合作,符合此特征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排除B;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D。

模式三强调自愿的原则,没有法律义务,符合此描述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A。

2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后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张降低关税、减少关税的保护、发展世界自由贸易,所以,和本题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是相矛盾的,所以,能论证该课题的最有效材料也就是B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