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287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docx

日照市届高三阶段训练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2年高三阶段训练

历史2012.12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公元前376年,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大夫废晋静公,将晋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

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事件,在政治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A.社会基本统治秩序遭到破坏B.王室衰微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土地国有为土地私有所代替D.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加剧

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

3.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奠基人陈东原指出:

“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影响女性地位的关键原因是

A.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4.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5.明末徐光启仰慕西方自然科学,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出版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鉴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

这主要反映了

A.知识界出现西学东渐之风B.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中国

C.士人对科举制度提出挑战D.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前途

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7.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

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巾世纪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8.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

其中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表明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D.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9.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举起自由贸易的大旗;19世纪末,美国成为该政策最积极的倡导者。

两国倡导贸易自由化都是基于

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B.工业革命使经济实力剧增

C.资本丰义世界市场形成D.确立起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10.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和船坞。

以你的理解,这些最初的工厂大多从事

A.冶金采矿业B.纺织服装业C.农产品加工D.机械制造业

11.“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困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12.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正确的是

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13.《纽约时报》赴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判断该事件是

A.第二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

14.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

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B.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D.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15.在历史学习中,常会遇到“历史资料”与“历史观点”的区别。

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B.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C.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施“新政”

1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7.1933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1935年12月,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1936年8月中共向国民党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蒋介石庐山演讲,誓言不惜一切牺牲,抗战到底。

上述信息反应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觉醒B.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逐渐加剧D.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日益坚决

18.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在一份指示中指出:

“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

”这是基于怎样的形势作出的决策?

A.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使革命陷入低潮

C.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D.抗战胜利后国共面临爆发内战的危险

19.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

图为1962年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式弹道导弹。

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特殊的意义”是指

A.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B.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

C.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

D.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20.曾经在某一年,北京市顺义县把全县4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个大社,分别叫“红旗”“卫星”“七一”“火箭”“东风”“东方红”“先锋”和“红星”合作农场。

这表明

A.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严重

C.农业期盼迈上科技发展之路D.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体制保障是

A.市场经济制度广泛建立B.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

C.国际形势日益走向缓和D.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22.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D.共产党失去政权

23.“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

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

24.“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该条文应当出自下列哪一文件?

A.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B.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D.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5.2012年4月26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说:

“多年来,虽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中国人民始终铭记中东欧国家曾经给予的宝贵帮助和支持。

”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里的“宝贵帮助和支持”是指

A.30、40年代支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B.新中国成立初期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C.70年代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90年代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2年高三阶段训练

历史2012.1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II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26

27

28

总分

得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7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

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

无意之间,他在街上走,看到游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桔,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桔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

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银子买下。

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3分)

 

(2)上述材料出自文学作品。

你对学者利用这类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4分)

 

材料二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指出:

“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

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

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也。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

”(摘自《张季子九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1895年,张謇宣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先后创办纱厂、面粉厂、电厂,建码头,修公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3)依据材料,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

联系该思想主张的目的和实践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所代表的这一社会心潮。

(9分)

 

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而在中国帝王体制之下,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

如前135年,汉武帝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同时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1)材料表明,在私有财产观念上,古代罗马与中国有明显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差异的政治、经济根源。

(4分)

 

材料二资本是集体的产物。

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

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者。

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

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依据材料指出,《宣言》中,马、恩把无产阶级斗争矛头指向什么?

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3)材料中,《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依据16~19世纪的相关史实扼要说明。

(6分)

 

材料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4)“私有财产入宪”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试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扼要分析。

(4分)

 

28.(17分)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

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1)材料表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该地位的成因。

(6分)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贝勒大学就美国二战后对外经济战略发表演讲时说:

“我们是世界经济的巨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关系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世界正期待着、注视着我们的行动,选择将由我们作出!

(2)依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上述经济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为建立取决于“我们”的国际经济格局,美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8分)

 

材料三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

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当时中国的商品如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粮食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3)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3分)

2012年高三阶段训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2.12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2.B3.C4.C5.A6.D7.B8.D9.BlO.C11.D12.B13.D14.A15.C16.B17.A18.D19.C20.B21.A22.A23.C24.D25.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

(1)信息: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渴望通过经商致富(传统轻商观念转变);中外贸易得到发展;商人渴望通过投机实现一夜暴富。

(3分)

(2)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但是,文学作品又有一定的虚构性,用做历史研究必须慎重。

(4分)

(3)主张:

实业救国。

(1分)

评价:

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实践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精神和进步意义;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也起了抵制作用。

但是,在半殖民地的环境下,实业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8分)

27.

(1)政治:

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古罗马实行贵族共和制;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4分)

(2)矛头:

私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

(1分)

原因:

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

(2分)

(3)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这是切合实际的。

新航路开辟后,资

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另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的论断不切合实际,因为19世纪工业革命继续走向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6分)

(4)“私有财产入宪”顺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4分)

28.

(1)地位:

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是世界经济霸主;其他国家和地

区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沦为英国的经济附庸。

(3分)

(2)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国家;英国拥有广阔的殖

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英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也可给分。

)(3分)

(2)背景: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美国企图凭

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

(4分)

选择:

推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4分)

(3)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任三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