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145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版数学第十册总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l2是3和4的( 

)。

(3)、a、b、c都是自然数(b≠0),a÷

b=c,则c是a的 

( 

),a是b和c的( 

(4)、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5)、15的( 

)倍是45,135是15的( 

)倍。

(6)、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最小倍数的和是42,这个数是( 

二、 

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都能被2整除。

① 

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② 

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③ 

(0也是偶数)。

(2)、个位上是0和5的数是5的倍数,都能被5整除。

(3)、一个数,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也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

(二)、练习:

1、填空:

(1)、是2的整数倍的整数是( 

)数,不是2的整数倍的整数是( 

)数。

(2)、给47□的个位数填人( 

)、( 

),它就能被3整除,在89□的个位填人( 

)能同时被2、5整除。

在3□ 

4□的前一个方框里填入( 

),后一个方框里填入( 

),这个数就能同时被2、3、5整除。

三个连续奇数之和是153,这三个连续奇数是( 

三个连续偶数的平均数是28,这三个连续偶数是( 

(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5)、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同时能被3和5整除的最大三位数是( 

三、 

合数、质数 

(一).概念:

非0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多少分可分为:

质数、合数和1。

质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做质数。

(最小的质数是2)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合数:

除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叫做合数。

(最小的合数是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 

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5)、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二)、易混淆的概念:

(1)、因数与质因数:

因数不一定是质数,质因数一定是质数。

(2)、奇数与质数偶数和合数 

除1以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但奇数不一定是质数,如9、15。

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三)、练习 

(1)、1~20中的质数有( 

),合数有( 

其中(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2)、在13、l4、51、53、72、83这些数中,质数有( 

(3)、最小的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最的合数是( 

),最小的质数是( 

(4)、25有因数( 

)( 

),因此它是( 

(5)、非零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可分为( 

)和( 

(6)、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为( 

)和( 

(7)、63分解质因数是( 

(8)、用3、4、5、6组成三位数。

组成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最大三位数是( 

),组成能同时被2、3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9)、12的因数有( 

),12的质因数有(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1)、质数一定是奇数。

(2)、非零自然数最少都有两个因数。

(3)、所有10的倍数都能被2、5整除。

(4)、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5)、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6)、两个不同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 

(7)、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偶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偶数。

(8)、27有4个因数。

3、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05 

128 

144 

48 

96 

四、公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4)、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小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用短除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7)、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大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8)、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乘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二、分数

(1)、将一个物体或者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4)、最大的分数单位是二分之一,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5)、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商相当于分数值。

被除数÷

除数=

=分数值(商)

(6)、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b=

(b≠0)

(7)、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8)、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9)、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10)、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比原来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12)、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3)、把几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的过程叫做通分。

(14)、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数进行约分和通分。

(15)、分数化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小数化分数:

把小数点去掉作分子,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添几个0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需要熟记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0.5

=0.25

=0.75

=0.2

=0.4

=0.6

=0.8

=0.125

=0.375

=0.625

=0.875

(16)、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再有别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还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长方体、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都是正方

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都相等。

(3)长方体12条棱中,相对的4条棱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按长度可以分成3组,即:

(4条长,4条宽,4条高)。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5)长方体的棱长和=长×

4+宽×

4+高×

4=(长+宽+高)×

4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

12

(6)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7)长方体的表面积=(长×

宽+长×

高+宽×

高)×

2即S=(ab+ah+bh)×

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

棱长×

6即S=a×

6=6a2

(8)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m3dm3cm31m3=1000dm31dm3=1000cm3

(9)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计量容积常用(体积)单位。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L)和毫升(mL)、1L=1000mL1dm3=1L1cm3=1mL

(10)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即: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

棱长即:

V=a×

a=a3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V=Sh

长方体的高=体积÷

底面积

四、分数的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3、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大于1.(带分数>

1)

4、假分数化带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5、带分数化假分数:

用整数部分乘分母所得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6、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五、方程

一、表示两个a相乘,即a×

a=a2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两个a相加。

表示

三个a相乘,即a×

a=a3,读作a的三次方或者a的立方。

二、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v=s÷

tt=s÷

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b=a÷

cc=a÷

b

(2)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减法的性质:

a-(b+c)=a-b-c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a+b)×

2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s=a2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

2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2(ab+ah+bh)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6a2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三、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

四、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

1.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

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2.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五、等式

等式: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得到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不能作除数),得到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

六、简易方程

(一)方程和方程的解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

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解方程

1、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解方程的根据

(1)、等式的性质。

(2)、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

除数除数=被除数÷

(3)、常见的数量关系

1)速度×

时间=路程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速度

2)单价×

数量=总价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单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平均数×

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

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