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7160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良多趣味:

的确,实在

3、特殊用法:

奔:

奔驰的骏马。

湍:

三声:

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

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久绝(消失)。

绝巘:

极。

阻绝:

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

阙;

同“缺”,空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冷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结构。

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18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是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

春冬景色——清荣峻茂;

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

用词精当,趣;

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同时也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4、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

夏季水涨洪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之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5、从文中找出在三峡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流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势大;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落差大。

6、三峡的名胜古迹:

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

传说:

神女峰。

7、三峡四季水之景:

春冬,清荣峻茂;

夏,水流湍急;

秋,水枯谷凄。

(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考虑,想到 

寝:

睡 

但:

只是 

相与:

共同,一起 

闲人: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空明:

清澈透明。

户:

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

遂:

于是。

至:

到 

盖:

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

陶渊明,朝代:

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妻子:

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3)一字多义:

志:

处之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4)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

详尽。

悉如外人:

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

都。

并怡然自乐:

复延至其家:

邀请 

缘溪行:

沿着 

便扶向路: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详尽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

作标记 

寻病终:

不久 

未果:

没有实现 

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 

打算 

无问津者:

渡口

4、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3)无人问津;

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

"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

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已所见所闻。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

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

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六)《陋室铭》(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出名灵:

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德馨:

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提宾的标志 

调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③文中描写"

陋室"

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⑤用典故赞美"

的句子是: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⑧《陋室铭》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9、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10、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它的前一句:

君子居之。

出自《论语·

子罕》。

言外之意是: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陋室也就不陋了。

用它结尾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2、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含文体标志的题目如:

马说,五柳先生传,西游记

13、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15、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九)《送东阳马生序》(明朝: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勤且艰若此。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

没有办法。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

不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跑;

//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

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

奔向。

先达:

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

拿着经书请教。

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

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礼愈至:

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俟(sì

)其欣悦:

等待。

负箧(qiè

)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

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

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僵硬。

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浇水洗。

以衾拥覆:

用;

被子;

//蒙盖。

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

帽带。

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