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699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8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科技示范园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单位

1.1.1项目单位概况

1、项目单位名称:

湖南忠食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所有制形式:

私有

3、法人代表:

4、注册资金:

2148万元

5、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6、公司地址:

娄底市娄星区长青西街(娄星区公路局对面)

1.1.2项目单位简介:

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是一家以农业科技为主,集种、养、繁育及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及高新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民营科技企业。

现有员工3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

该公司正与上海食品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搭建技术协作框架。

该公司立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科技农业为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物科技为依托,以生产高科技农业产品为核心,以公司直营和公司+农户为经营模式,打造企业品牌、合理总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力争形成集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培养料工厂化生产和杏鲍菇深加工以及生态种植、养殖、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物科技示范园,同时打造湘中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产业链基地。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名称

年产7000吨杏鲍菇及深加工综合开发建设工程

1.2.2建设地点

涟源市茶叶示范场,暨涟源市龙建村、车田村、兴家村、兔子村区域。

1.2.3建设规模、内容和目标

1.2.3.1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50亩,计划用18个月时间完成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和食用菌培养料工厂化生产及杏鲍菇萃取深加工三条生产线的建设安装工程。

总建筑面积66700㎡。

1.2.3.2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

年产珍稀食用菌杏鲍菇7000吨。

2、建成白玉菇、蟹味菇工厂化生产线:

年产3000吨。

3、建成食用菌原料工厂化生产线七条(堆料厂):

年产堆料4万吨。

4、建设珍稀杏鲍菇深加工生产线:

年产即食杏鲍菇1000万袋(100克袋装);杏鲍菇调料500万瓶(250ml瓶装);杏鲍菇多糖500万瓶(500ml瓶装)。

1.2.3.3主要建设目标: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生物萃取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形成集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原料的规模化生产、珍稀食用菌萃取、深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生物科技示范基地,建成可循环和绿色环保的工业产业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体,从而带动周边农村共同致富,提高当地人均生活水准。

1.2.4主要建设条件

土地来源为涟源市茶叶示范场(原龙建茶场)多年废弃的茶叶梯土1000多亩,企业改制在即,国有资产处置时机成熟;水、电供应充足;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食用菌工厂化培育生产和深加工;劳动力资源条件较好;主要生产技术来源有保证;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1.2.5项目建设期

全部完成项目建设期18个月,即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

1.2.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经济指标

备注

1

总占地面积

166680

合250亩

2

总建筑面积

2.1

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工厂化生产区

33335

单层标准厂房

2.2

杏鲍菇萃取及深加工区

14000

单层标准厂房

2.3

食用菌堆料工厂化生产区

20000

单层标准厂房

2.4

辅助生产区

40000

含仓库和配套设施

2.5

办公、接待服务中心

8000

办公、接待、餐饮、休闲、娱乐等场地

3

总投资

万元

8620

2.1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7631

2.2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989

3

资金来源

万元

3.1

申请农业综合

开发扶持资金

万元

1000

3.2

银行贷款

万元

1500

3.3

企业自筹

万元

6120

4

建设期

三年

2009.1-2011.12

5

年销售收入

万元

6940

6

年净利润

万元

1456.98

7

盈亏平衡点

%

31.12

产值2159.73万

8

投资回收期

(含建设期)

9.19

含建设期三年

9

投资利润率

%

16.90

10

投资利税率

%

28.23

11

贷款偿还期

3.22

12

内部收益率

%

13.86

税后

13

财务净现值

万元

2544.98

税后

1.3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1.3.1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4、《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8]12号)

5、《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

7、《娄底市农产品深加工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8、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9、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第三版)

10、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3.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范围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建设条件、项目产品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产品方案与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及设备选型、项目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财务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评价、组织机构和劳动定员、社会效益评价等。

1.4结论与建议

1.4.1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地优势明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深加工技术成熟可靠;项目建设单位具备相应的经济、技术能力,项目投资规模适当,建设周期短,直接经济效益回报率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符合节能、环保政策导向和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科学综合评价,项目是可行的。

1.4.2建议

多渠道落实好项目的建设资金。

该项目的实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仅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建议项目单位加强技术合作并努力争取国家和银行的支持,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政策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这些文件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食用菌是指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外的第三类食物——菌类食物,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食用菌种植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其生产原料是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副产品是有机肥料、畜禽饲料和沼气原料,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8〕12号),提出了“优化布局、量质并举、生态高效、扩大外销”的发展策略,要求“依托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加工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强化行业管理,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督促“各级政府要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专门部署,根据全省区域布局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

”这为本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1.2产业背景

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首先引进日本瓶式栽培方式,开始尝试木腐菌金针菇的工厂化瓶式栽培;同一时期我国又从欧洲引进了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线,开始了我国草腐菌工厂化的栽培。

20世纪90年代,台湾商人开始在大陆兴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大陆部分企业也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

进入21世纪后,食用菌工厂化产业成为我国现代生物农业的新亮点,其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扩张速度超市场预期。

根据食用菌协会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产量2000年还不足700万吨,但到了2011年产量达到了2,200万吨,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73%。

随着我国食用菌生产的迅速发展,工厂化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已知的350多种食用菌中,可工厂化生产的主要有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金针菇和海鲜菇等。

2011年规模化产量的杏鲍菇、双孢菇和蟹味菇,日产量分别为525吨、184吨和78吨。

  

同时,我国食用菌生产企业数量也增长迅速。

2011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了652家,同比增长47%,而2006年企业数仅为46家。

在企业纷纷投产的基础上,大的集团化布局也在悄然兴起。

如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等七大区域着手布局,计划到2015年将实现日产食用菌产品500吨,年产18万吨的目标。

雪榕生物目前已投产143吨,到2012年底,将达到日产约280吨的规模,届时将奠定世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龙头地位。

2011年工厂化食用菌产品仍以内销为主,销售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主营出口业务的企业为8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23%。

652家工厂化企业中,拥有产品品牌的企业279家,占企业总数的43%。

尽管食用菌品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全国知名品牌很少,在全行业知名的也不多。

进行品牌推广对食用菌行业来说是个弱项,需要加大力度,需要全行业参与。

工厂化产品经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成都、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大型城市为主的集散地,沿海及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城市的销量也逐年增加。

据调查,全国工厂化产品有70%以上是企业委托代理商经销,有近30%的企业是自销,还有的采取自销和代理结合的方式。

自销企业的销售成本较大,但可摆脱代理商压价和行情不好时违约的困境。

2011年全国工厂化食用菌产品日产量达到3183.1吨,比2010年的1712.83吨增长了85%;年产量达到99.04万吨,比2010年的65万吨增长了52%。

工厂化生产总产量依然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食用菌的“机械化”、“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从一种学术的探讨,逐渐转向研发、制造和应用。

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还专节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物质生产上的战略地位。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以人工可控的环境设施和机械化作业为主要特征,将完善的设施装备同创新的作业方式,以及与变革的生产组织体制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正在这个朝阳行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本项目所采用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实行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技术,其特点为工厂化生产,实行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标准化,产品质量有机化。

工厂化生产使供应得到保障,使人们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菇类食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实行工厂化生产栽培,将改变目前季节生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食用菌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实现食用菌产业结构升级。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出路在深加工。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地区间和季节间形成的价格差异较悬殊,食用菌保鲜期短,一些主产地所产鲜菇因销路阻滞或加工、保鲜问题不能解决,给菇农造成重大损失的例子屡见不鲜。

为此,本项目在规模化生产珍稀食用菌的基础上,开展食用菌的深加工,不仅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形成食用菌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增强公司后劲,解除周边菇农的困扰,提高企业的市场竟争力。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满足珍稀食用菌市场需求的需要

本项目所产杏鲍菇属于高档珍稀食用菌,我国目前杏鲍菇生产大部分采用在自然环境下出菇,而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出菇最适宜温度为12℃-18℃,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季节性生产,南方只宜在晚秋至早春生产,生产时间短,产量低,不能解决常年供货需求,经济效益不能最大化。

项目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配料方式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使杏鲍菇生产和市场供应不再受季节限制,使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

2.2.2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实现食用菌高产稳产的现实需要

杏鲍菇是一种肉质肥嫩、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品种,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癌、降压作用,深受市场欢迎,是食用菌种植的优选品种之一。

但食用菌培养料堆制过程复杂,技术性强,不易掌握,故生产风险大,难以实现高产稳产,制约了食用菌的推广种植。

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项目单位采用了培养料工厂化生产技术,该技术以秸杆为主要原料,经研磨、发酵、掺合等工序,实现了培养料堆制过程的全控制,所得培养料成熟度好,能够满足杏鲍菇、白玉菇、蟹味菇的高产稳产要求,且成本相对菇农自行堆制降低30%以上,使杏鲍菇种植的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提升。

2.2.3是构造合理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省食用菌发展较快,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总产值已超亿元。

按照省委要求,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效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财力增强为目标,积极调整结构,狠抓市场开拓和资源转化。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是现代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典范。

同时,还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的产业特点,是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农业转变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兴产业。

食用菌作为白色农业(微生物发酵业)与绿色农业(植物种植业)、蓝色农业(水产养殖业、动物养殖业)构成农业三大支柱产业,是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食用菌营养价值高,水份大,易腐坏变质,子实体内的酶活动又会使菇体改变颜色,降低商品价值,所以难以长期保存。

因此,本项目是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项目建设,形成食用菌原料生产、栽培、萃取及深加工转化的产业链条,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

2.2.4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中,首先要扩大优质农产品,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包括开发优质饲料,三是调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努力开发新产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向基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食用菌产业,常年提供各类档次的食用菌符合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的发展方向。

利用纤维素降解营养丰富、优质廉价的下床菇渣作饲料发展畜牧、水产业等,符合发展畜牧业、开发优质饲料的要求。

食用菌产量的提高,使加工业的低成本原料数量和品种增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转化,提高附加值。

从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的观点看,利用农作物秸杆发展食用菌生产,既可改变我市农村通过焚烧利用秸杆的原始方式,减少了大气污染,还可以获得食用菌、菌糠饲料,沼气、肥料,一举四得。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正中部,是湖南省的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2′—112°2′,北纬27°7′—28°2′,下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和市经济开发区,全市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12万人。

娄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腹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东邻湘潭、长沙、南傍衡阳,北接益阳,西南与邵阳、怀化相连直通云、贵川和重庆,洛湛铁路、沪昆铁路在北交汇,和207、320国道、上瑞高速及建设中的二广高速组成贯穿东西南北的公路交通网络,使娄底成为我国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3.1.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娄底市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日益完善。

娄底工业从小到大,由弱转强,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能源、化工、机械为骨干的工业支柱产业,涌现出了涟钢、金竹山电厂、锡矿山闪星锑业、金信化工等骨干企业。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837.86亿元,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8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66.93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9亿元,增长11.0%。

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4.7:

53.8:

31.5调整为14.7:

55.7:

29.6,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90.77亿元,增长14.9%,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46.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其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13.91亿元,增长4.2%。

粮食种植面积261.33千公顷,增长1.0%;蔬菜种植面积31.10千公顷,增长7.3%;油料种植面积32.8千公顷,增长7.8%。

全年粮食总产量157.23万吨,增长2.0%;生猪出栏496.76万头,减少3.2%;出栏牛14.51万头,减少1.8%;出栏羊25.79万头,减少2.6%。

禽蛋产量24.47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7.12万吨,增长1.1%。

全市98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3.2亿元,增长22.9%,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新增8家,庆阳牧业成功晋级为国家级龙头企业。

272家休闲农业企业共计接待游客222万人次,增长25.2%;完成营业收入5.4亿元,增长25.1%。

娄底市农业建设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下,产业化进程加快,并呈现出基地建设规模化、区域经济特色化、龙头企业集群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品销售市场化等显著特点。

3.1.3自然资源状况

3.1.3.1气候资源

娄底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

热量丰富,温度适宜,四季分明:

冬季少严寒,夏季多酷热,秋季晴朗温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涝,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年平均日照时间1538小时, 东部多于西部。

无霜期268天。

气温:

年平均气温16.9℃,年极端高温39.6℃,年极端低温-9.5℃。

风速、风向:

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速度1.5-2.0m/秒,多年最大风速为16.2m/秒。

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间最大降水量147.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

雪:

雪压为0.35KN/m2,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15cm。

水文:

建设所在地平面标高在72米以上(黄海高程),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为60.8米,无洪水隐患。

建设区地下水位较低、水质良好。

3.1.3.2地形地质

根据建设地点地形地质资料,建设地点地质分布具有规律性,多为坡积残积物风化形成的红褐色、棕褐色粘土,无石灰岩及溶洞等不良地质现象,土层呈硬塑、可塑状,密度大,厚度10-30cm,上部土层允许承载力为200-250kPa,是良好的地基承载力层;自然地形基本平坦,局部地势有小幅起伏,坡度在5度左右,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适宜于工程建设。

3.1.3.3水资源

涟源境内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

全市主要河流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境内全长85.85公里,沿途纳孙水、湄水、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3906平方公里。

区内各河流水质较好,PH值在正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中等矿化度,适合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用。

全市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总量113.95亿立方米,且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资源38.87亿立方米。

外来水资源丰富,共有133.42亿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东部入境水虽不多,但利用较好。

地下水年平均为21.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平均达21.35亿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东、南部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3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14.26万千瓦。

3.1.3.4矿产资源

娄底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8种,且储量大,品位高。

其中锑矿储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储量居湖南全省第一,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在湖南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其中煤炭资源达探明储量11亿吨,有无烟煤、烟煤、焦炭等,品质好,发热量一般在4000—5000大卡。

3.1.3.5生物资源

市内有植物资源150科、871种,其中乔木63科、243种,灌木46科、202种,草本41科、426种,常绿树种23科、79种,落叶树45科、138种。

主要乡土用材林187种,引进用材林43种,经济林28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引进树种有水杉,二级保护乡土树种有银杏、篦子三尖杉、金钱松。

药用植物332种,庭院树和花卉128种。

3.1.4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项目选址涟源市茶叶示范场(原涟源市龙建茶场)部分茶场,原涟源市龙建茶场成立于1958年,占地1695亩,其中茶树地1350亩,荒山300亩,茶叶加工厂房及职工宿舍45亩,现该场总人口1015人,职工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或自谋生计,70-80年代主要以出口红碎茶为主,曾是省级重点农业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产业老化,科研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产量低、人工投资大,无法创造经济效益,使茶场逐渐荒废至今。

但其肥沃的土地、基本平整的场地为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2项目建设条件

3.2.1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1区域优势

项目所在地属涟源市桥头河镇龙建村、车田村、兔子村、兴家村等区域内,在建的二广高速桥头河连接线、娄底至湄江风景区县级公路均在场地旁边经过,现有的华雷县级公路穿场而过。

桥头河镇作为涟源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已建成较发达的村级交通网络。

同时,作为湘江重要支流--涟水河蜿蜒经过项目地,最近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

3.2.1.2基础条件优势

(1)劳动力资源条件较好

桥头河现有农业人口11万多余人,富余劳动力较多,原涟源茶场员工有1000多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赋闲在家,为本项目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大量劳动力资源。

(2)土壤条件

娄底市国土总面积1217.7万亩,其中山地601.66万亩,丘陵225.31万亩,岗地218.3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丘岗山区,丘岗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8%,土壤大部分是四纪红壤、石灰岩、砂岩发育而成的成土母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食用菌原料——秸杆作物的种植。

(3)水电及通讯条件

水电供应:

项目地距涟水河直线距离不到500米,水源充足,还可以自打深井建造水塔来保障水源供应。

110KV的君子塘变电所距项目地不到200米,只需装设变压器即可满足生产设备装机容量要求。

燃料条件:

涟源市本来就有百里煤海之称,桥头河区域内更是煤炭资源丰富,有无烟煤、烟煤、焦炭等,品质好,发热量一般在4000—5000大卡,燃料供应充足;

通讯条件:

通讯、程控、电话通讯遍及全市各县市、乡村和农户,移动通讯也形成网络,已建立了高速的网络通讯技术体系,为农业生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