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717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docx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教案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追寻守恒量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领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的转化和守恒的事实;

(2)理解能量这个物理量及动能、势能的物理意义;

(3)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4)除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以外,能列举出其它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实例;

(5)能够列举岀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守恒;

(6)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规律,激发学生产生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他能分析岀事物本质的方法;

(2)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科学概念的概括性,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和

对科学知识的崇尚精神。

(2)体会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简洁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马上意识到这里面存在的巨大的使用前景(就象商人看到了商机)。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对理想斜面实验的初步分析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2、给出动能与势能的概念,体会动能与势能转化并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重点列举两个:

(1)视频:

游乐场中的海盗船和秋千。

双线摆演示(老师给岀双线摆这个名字);并演示证明左右最高点一样高,若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何用这些器材证明左右一样高(提醒证明方法不唯一)。

最后采用底部放置直尺,左右摆开的最大距离相等)

(2)视频:

滚摆。

悠悠球演示

提问5:

课本开头给岀了费恩曼的一段话,(老师阅读),费恩曼是何许人,也

同学们课下自己去了解,他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受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支配,回忆初中所学知识,除了动能和势能外,还学过哪些能量列举岀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且总能量可能守恒的实例如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体会追寻能量转化与守恒思想的意义。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或说你意

识到什么

提醒:

(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很快有人发明了电报)气象预报说:

“近年夏天会

持续高温,而且干旱……”国美的老板听了会想到什么:

空调会热销,发财的机会来了。

使用价值:

如果我掌握了守恒的规律,就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看到了新技术,就要琢磨怎样应用它,就是创新。

如果你对它无动于衷,就总是落后于人家。

4、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与反思:

第1节追寻守恒量

(1)伽利略对理想斜面实验的分析:

高度与速度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与高度

有关的量和与速度有关的量之和守恒。

厶匕曰势能:

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2)能量一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在理想斜面实验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总能量守恒

(4)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5)追寻“守恒量”的意义:

开辟一种新的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6)能量的概念是人类在寻找“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

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COSa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2)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3)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二节功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

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

①作用

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

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推导功的表达式

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a,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

F沿两个方向分解:

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

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so而

如图所示:

F1Fcos

F2Fsin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

分力

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

F2所做的功等于零。

所以,力F所做的功W=W+W2=W=FiS=Fscosa

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

三者的乘积。

即:

W=Fscosa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

a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

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

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

(1)当区=n/2时,cosa=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2)当aVn/2时,cosa>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3)当兀/2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总结: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

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

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3、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4、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功

1、推导功的表达式

W=FSCOSa

功的单位是焦耳(J)

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

(1)当区=n/2时,COSa=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2)当aVn/2时,COSa>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3)当兀/2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注意:

(1)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2)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3、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6)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几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功率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三维教学目标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t0为瞬时功率;

(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

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

时功率。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

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三节功率

(一)新课导入

在学习了功之后,我们来回忆一下这样的问题: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求解

公式是什么

功的定义式是:

W=F•L•cosa。

一台起重机在1min内把1t重的货物匀速提到预定的高度;另一台起重

机在30s内把1t货物匀速提到相同的高度。

这两台起重机做的功是不是一样呢

两台起重机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相同,那么这两台起重机做功有没有区别呢

区别是什么(区别就在于他们做功的快慢不一样)为了进一步研究力对物体做

功的快慢,我们进入这一节课的主题:

功率

(二)进行新课

1、功率:

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一段,提岀问题,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是怎样理解的通过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岀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

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岀的功率。

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实际

功率如果大于额定功率容易将机器损坏机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3、功率与速度

分析:

公式的意义。

(1)P=Fv,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

当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则用它们在一条直线上的分量相乘。

(2)公式P=Fv中若v表示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P表示力F在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

(3)如果时间t取得足够小,公式P=Fv中的v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时,P

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根据公式P=Fv:

(1)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

当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岀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岀的功率越大。

4、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率

1、功率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w/t,叫

做功率。

用p表示

P=w/t

功率的单位(J/s)或瓦特,符号是W1kW=1000W,另外还有一个应该淘汰的常用单位:

马力,1马力=735Wo

(1)p=w/t指平均功率。

(2)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瞬时功率,当△tt0。

时,即表示瞬时功率。

(3)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学习

(1)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岀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2)实际功率:

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岀的功率。

3、功率与速度

根据公式P=Fv

(1)当功率P一定时,F与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

当交

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

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

用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当速度v一定时,P与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

车从平路到上坡时,若要保持速率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

到较大的牵引力。

(3)当力F一定时,功率P与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

吊起同一物体时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输岀的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

输岀的功率越大。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重力势能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设计思路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

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

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

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

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

析,便于得岀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

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

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4、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5、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6、教学内容:

第四节重力势能

(一)引入新课

问题1:

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

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问题2:

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演示:

粉笔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粉笔上升和下降过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

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二)进行新课

本节课就从重力做功的研究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到B过程

中重力所做的功。

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1)定义:

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

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

1J=1kg•m/s2•m=1N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1)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1)参考平面上,E=0;

(2)参考平面的选取一般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

(3)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

上方:

h>0,日>0;

下方:

hv0,Bv0,表示物体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

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5、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我们一直在讲某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是准确呢由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

关系、重力的产生看,如果没有地球,就谈不上重力势能,因此,严格说,

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这一系统所共有的,不是物体单独所有的,通常说某物

体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6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与反思:

板书设计:

第四节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

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1)定义:

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定义式:

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

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

1J=1kg•m/s2•m=1N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Ep

(1)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

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

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无关。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5、重力势能的系统性: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三维教学目标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2)知道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方法,了解计算变力做功的思想与方法;

(3)进一步了解功和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逻辑推理和类比的方法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2)通过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在物理

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发扬与

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3)体味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意义,提高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合理的推理与类比;结合图像体会微分和积分思想,研究拉力

做功。

教学过程:

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1)猜想弹簧的弹性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类比:

研究重力势能是从分析

重力做功入手的。

1、探究1(定性)

弹簧的弹性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弹簧的形变量、弹簧的劲度系数。

2、探究2(定量)

利用微元法,把变力做功问题转化为恒力做功问题。

(通过v—t

图像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利用F--t图像下的面积代表功)拉力(或压力)做功W=kl2/2,弹簧弹力做功的表达式W=-kl2/2。

3、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与反思: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本课剖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体会功对物体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非常重要。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一一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一一图像法。

思路方法

(1)在实验探究活动前,通过提岀问题的方式,研究探索的思路,提岀研究的方法;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围绕分析论证实验预案、确定完善课本方案并在实验操作中改进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岀结论这条主线进行;

(3)在实验探究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理岀方法;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必将对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学仪器、器材准备:

第六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阅读教材,提岀方法

(1)实验装置:

见右图。

配套器材:

课本方案装置

授课备注(教学班级的授课具体时间、教

师自由调整内容、课堂教学记录等。

 

(2)实验思想方法:

倍增法。

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

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

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

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

(3)数据处理方法:

图像法。

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

岀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学生思考,提岀预案

师生研讨,初定方案

1、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

2、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

(首先完成实验操作方案的前四步)

2、教师适时提岀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

3、小结

(1)本实验用倍增思想设计,探究变力做功与速度的相关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探究过程采用的物理方法-倍增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实验是非常精妙的。

(2)但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纸带的分析、速度的测量、力的平衡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实验探究能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并通过亲身实践,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4)本课的主线,是分析论证实验预案、确定完善课本方案并在实验操作中改进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岀结论。

4、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与反思:

授课班级:

计划课时: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课堂教学设计:

(1)在上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物体

的动能的表达式;

(2)进一步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有什么关系,既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5)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