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190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管理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药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为主”原则,主张未病先防。

对传染病的具体防疫措施有:

1.对外感瘟疫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疗效。

2.早期隔离病人。

3.对有疫病密切接触者,或病源携带者的发现、监测和管理。

4.切断传播途径。

5.做好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

6.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诸多益处,即可控制体重,又可提高抵抗力。

7.注意生活起居预防。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在晚上睡觉前注意寝室是否关了窗门,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以免受风寒。

(2)“起居有常,加强锻炼”。

作息有规律,多动、早睡。

8.调畅情志 

所谓“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伤,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正是基于这种对“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养生家相应地创立了许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

9.合理膳食 

预防这些传染病就必须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选服些具有调补气血、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药膳。

附件:

各类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预案

1.白菊花6g、生甘草3g、生山楂6g、生薏米l0g。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3—5天。

 

2.生薏米l0g、扁豆10g、党参5g。

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

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

3.金银花6g、板蓝根6g、薏苡仁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

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

特别提醒:

因个体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中药进行预防。

比如说,第一个药方是供正常体质人群参考使用,第二个药方则主要针对虚汗体质的人群,而内热体质的人群更适合选择第三个药方。

重症患儿 

中西医结合救治成功率更高 

主要表现:

高热持续不退,疹出不畅、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或抽搐,甚至昏迷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

清热凉营,平肝熄风。

方剂:

解毒熄风汤。

主要药物:

大青叶、鱼腥草各10—15g、菊花、银花、紫草、牛蒡子各8—10g、葛根12—16g、竹叶3—6g、水牛角(先煎20—30分钟)20g、赤芍6—8g、地龙6—10g、钩藤(后下)15g、僵蚕10g、甘草3g。

每日一剂,水煎分3—6次服。

注意调护 

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 

1.口咽部疱疹治疗: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用一种喷涂口腔患处,每日2次。

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西瓜霜、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日3—4次。

3.中药外洗:

九里明30g、水杨梅20g、野菊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土茯苓20 

g。

水煎适量微温泡洗,每日2—3次。

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预案

中医认为流感属“时行感冒”,一般按风寒、风热、暑湿三种情况论治。

风寒证 

主要有恶寒重、无汗、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轻按即感觉到脉跳,且有绷紧之感)等表现。

对此证可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荆防败毒散:

方药:

荆芥、防风、姜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

风热证 

主要有身热较重、稍微怕冷、出汗较少、头胀、咳痰粘黄、流黄浊涕、舌苔薄黄且边尖红、脉浮数(脉搏快,轻轻一按就可感觉到脉搏跳动)等表现。

此证应予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

连翘、银花15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6克,竹叶、荆芥、豆豉各10克。

暑湿证 

主要有发热、少汗、身体酸痛、头昏重、眼痛、口中粘腻、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脉捕快而不畅)等表现。

此证应清暑祛湿解表,常用香薷饮:

银花、连翘、扁豆各9克,香薷、厚朴各6克。

以上三证的方药均应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药店买成药)。

煎药时宜于轻煎,不可过煮。

煎好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

出汗后尤应避风保暖,以防复感。

此外,在流感易发的季节,尤其要重视预防。

可根据时令选择以下方药:

冬春风寒多发季节:

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

水煎顿服,连服3天。

夏日暑湿当令季节:

香薷、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煮汤代茶饮。

流感广泛流行时,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剂。

甲型流感中医药防治预案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

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

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

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

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

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病毒性肝炎中医药防治预案

1、急性黄疸肝炎 

(1)热重型 

(阳黄以热为主) 

主症:

巩膜及皮肤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右胁胀痛,口干而苦,喜饮,恶心,厌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秘结,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干预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通便。

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栀子10g、黄芩10g、板蓝根15g、泽泻10g、郁金10g、虎杖10g、金钱草20g 

(2)湿重型(阳黄以湿为主) 

巩膜及皮肤黄染不如热重者鲜明,精神疲乏,胸闷,恶心,厌油腻,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大便溏稀,舌苔腻或微黄或厚腻,脉濡或滑。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栀子10g、白术10g、薏苡仁20g、白蔻仁6g、厚朴10g 

(3)急黄型(热毒内陷) 

起病急骤,黄疸速度加深,巩膜及皮肤呈深黄色,口干口渴,发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小便深黄如浓茶,或鼻衄、齿衄、呕血或皮肤出现斑疹,舌苔黄燥,舌质红,脉弦数。

清热凉血,泄火解毒。

犀角散加减:

犀角5g(研末冲服)、黄连10g、栀子10g、赤芍12g、大黄10g、金银花20g、大青叶10g、茵陈30g、丹皮10g、玄参10g、金钱草30g 

神昏谵语者,加牛黄清心丸或至宝丹以化痰开窍。

(4) 

阴黄型 

黄疸晦暗不泽,如烟熏样,脘腹胀闷,食欲减退,大便稀,小便不利,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厚腻,脉沉细弱 

健脾利湿,疏肝利胆 

方法:

茵陈胃苓汤加减:

茵陈30g、苍术10g、厚朴10g 

、 

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6g、生姜3g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脘腹胀满,胸闷,口干口苦,厌油腻,食欲不振,头昏目眩,舌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疏肝理气,佐以健脾

一贯煎加减:

沙参12g、生地10g、板蓝根12g、栀子6g、丹参15g、白芍12g 

4、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黄疸型) 

①茵陈30g 

板蓝根15g 

山栀10g煎水代茶 

②大青叶30g 

山栀l0g 

黄芩10g煎水代茶 

(2)食疗:

①玉米须30g 

菌陈30g 

车前草30g 

白糖适量煎浓汁去渣饮 

②菌陈30g 

大枣30g 

水煎取汁饮用 

水痘中医药防治预案

中医认为本病为外感时行邪毒,多出口鼻而入,蕴郁肺脾。

肺合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降失常,早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

若肠胃伏有湿热,或病毒深入时,则可出现气分症状。

脾主肌肉,邪毒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故有水痘布露。

本病多属于风热轻症,时行邪毒清透即解。

因本病邪热一般只伤及卫、气分,窜入营血的甚少,故病情较天花、麻疹为轻,预后良好,变症险症也少。

少数患儿也有毒热炽盛,内犯气营,甚或营血受累,重的可伴有高热、烦躁、面赤、痘点稠密、色赤、紫暗等重症。

1、风热型:

症状:

无发热或发热较轻,1-2日内出疹,先于躯干、头面部见红色小丘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泡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等。

脉浮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以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或佐以利湿。

方药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牛蒡子12g,薄荷10g,桔梗10g,荆芥6g,竹叶6g,鲜茅根20g,紫花地丁15g,板蓝根15g,甘草6g。

水煎服,1日1剂。

若湿邪较重,可加滑石、木通等利水渗湿之品;

疹密有红晕者,加丹皮、赤芍等;

皮肤搔痒甚,加蝉衣、僵蚕等。

2、毒热型:

发热较高,或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过密,疹色紫暗,疱浆晦浊;

或伴有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脉洪数或沉实,舌质红或降,舌苔黄燥而少津。

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滋阴。

方药用清营汤合清胃散加减:

水牛角10g,生地15g,丹参10g,玄参10g,麦冬12g,黄连6g,银花15g,连翘12g,当归、丹皮15g。

疹色深红者可加紫花地丁、紫草、山栀清热凉营;

阴津耗伤甚,口干咽干加花粉、麦冬、芦根等养阴生津;

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者,加服芒硝粉或大黄、枳实等泻火通便。

单方验方:

1、银花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天。

2、芦根60g,野菊花10g,水煎连服2-3天。

3、黄芩5g,木通2.5g,共为细末,或水煎,分3-4次 

口服。

若服散剂,其量减半。

本方有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水痘湿热较盛者。

4、三豆汤:

黑豆、绿豆、赤小豆各60g(生用),甘草90g。

将豆淘净,同甘草用雪水或长流水煮至豆熟为度,去甘草将豆晒干,又入汁再浸,再晒干。

逐日取豆任意食用。

适用于痘疹将发之际,服之令多者少、少者可无或有终生不出者。

5、水痘方:

柴胡3g,茯苓6g,桔梗3g,生甘草1.5g,黄芩1.5g,竹叶10片,灯草1团,水煎服。

适用于水痘轻症。

6、紫草0.3g,陈皮0.15g,为粗末,新汲水煎服。

适用于小儿痘疮紫暗,发出不畅。

外治法:

1、苦参30g,浮萍15g,芒硝30g,水煎外洗,1日2次。

2、止痒药方:

地肤子30g,僵蚕15g,白鲜皮15g,芥 

穗15g,茵陈15g,败酱草15g,白矾9g,白芷9g,共为细末,擦于患处,每日2-3次。

3、青黛散:

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各等份,研为细末,撒布患处,或用麻油调敷,1日1-2次。

适用于痘疹破溃,继感邪秽时。

针灸疗法:

1、体针:

治以清热疏风利湿 

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 

若痘疹紫暗,加血海以除血分湿热;

若邪陷营血,高热神昏,加刺水沟、十宣放血,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2、耳针:

肺、脾、下屏穴、下脚端、神门、脑,每次选2-3 

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入,每日1次。

也可用耳穴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

推拿疗法:

手法:

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清脾经、开天门、堆坎宫。

加减:

毒热重证,加清胃经、清肺经以清肺胃实热,高热神昏,加掐人中、指老龙、拿肩进以清热开窍。

预防:

隔离患儿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尽量避免易感儿接触水痘,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后3日内接种仍然有效。

新场镇双福堰社区卫生站

2018年1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