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931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docx

太原五中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

太原五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

高考题型

01-160651

太原五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

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被一些人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否定,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也主要是从词的内容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都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

“《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

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谧曰:

“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

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

事务繁杂。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

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

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

潜心玩味

D.自表求帝借书               表:

表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何尔鲁钝之甚也        甚矣,汝之不惠

B.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

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

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4分)

(2)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是非吾心所安也。

(4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孤 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

(1)崔涂(854-?

),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僖宗光启四年进士。

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

(2)矰缴:

zēngzhuó,古代射鸟用的一种栓着丝绳的箭。

8.本诗题为“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

请结合诗歌分析“孤雁”这一形象以及借此所表达的情感。

9.本诗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全联是通过什么手法来突出“孤雁”这一形象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每小题1分)

10.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

(《阿房宫赋》)

   

(2)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

(《菩萨蛮》)

  (3)心非木石岂无感,          !

(《拟行路难》)

  (4)映阶碧草自春色,          。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5)且放白鹿青崖间,           。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4分)

                       春 雨

霏霏春雨像是从几十年前飘来的。

   刘老头瘸着腿,跟着送葬的队伍走出村庄时产生了这种玄妙的感觉。

在他走过的几十个春天里,灰蒙蒙的细雨将村庄笼罩,看不清远处,看不清走过和没有走过的道路。

他怀疑自己是不是仍然走在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而眼下唢呐忧戚的鸣奏将他的怀疑撕得粉碎。

   那一年天色迷蒙,春雨斜织的时候,他看见大脚花跟着刘柱走进了村庄。

那时,刘柱脸上洋溢的喜气让他羡慕不已。

可他是专给死人撒钱烧纸的,爹死之前就将他带上了送葬这条道。

这种喜事他不能近前,只能远远地望着。

   大脚花鲜红的盖头和婀娜的身段让他看到了混沌烟雨中闪亮的色彩。

喜洋洋的唢呐声为那个春天谱写了欢快的曲调,一扫春雨时节的单调与阴沉。

他记忆犹新。

听人说,她叫花。

在缠脚的年代,她的脚并不那么小巧。

   此刻这条被他们走过无数遍的土路上,行走着从几十年前走来的人们。

当年吹唢呐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步履蹒跚,底气不足。

唢呐凄哀的悲调像雨丝一样飘摇不定,甚至有些断断续续。

刘老头走上前去,拍拍吹大唢呐的老头,说:

“老哥,对不住了。

   老头咽了一口唾沫,说:

“哪儿的话?

大脚花是我们接来的,我们得好好把她送走。

我也老了,嘴不挡风,吹不好了,对不住她啊!

”哀婉的曲调又在雨雾中旋绕起来。

   刘老头从竹筐里拿出一叠纸洒到空中,自言自语道:

“花,委屈你了,收住吧!

等好天我再给你烧。

”几十年来,刘老头第一次在雨天送葬。

精心剪裁的烧纸被雨水打湿,飘落在潮湿的土地上。

   大脚花走进村庄的那天夜里,刘柱就被穿军装的人开着卡车拉走了。

她连他的样子也没有看到。

然而,她在刘柱家留下了,没有回到山岗那边自己的村子。

她坐在山岗上,远远地看一眼自己的家院,又回头看着自己将生活一辈子的村庄。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里,该去往哪里。

   那时,刘老头将羊群赶到山岗上,微笑着,抽着烟,心满意足地远望着那个俊俏的女人。

  “歇会吧!

”刘老头对抬棺的汉子们说。

   唢呐声戛然而止。

人们坐在一起,并不在意这细密的雨丝。

  “花,一会儿就到了,大家得歇会儿。

”刘老头把手按在棺板上。

   “大脚花来的那年,我吹唢呐一个顶仨。

现在不行了,连个长点的调子都吹不出来了。

  “她这辈子够苦的,嫁给了刘柱,连面也没见着。

   刘老头闷声不语。

   大脚花在山岗上守望了十多年后,在山半腰立了一座坟。

她走到刘老头面前,说请他为刘柱送葬。

坟头堆起的时候,刘老头将烧纸撒遍了山岗。

那天,刘老头发现,自己一直远望的女人已不像刚进村子时那般俊美,他感到自己被莫名的痛苦浸透了。

   刘老头听着人们说话,向不远处的山岗望去一眼。

隐约可见那座刘柱的坟头。

从走进村庄就少言寡语的大脚花曾经多少次在坟头一坐就是一天,不知道她在守候什么,遥望什么,等待什么。

刘老头赶着羊群,远远看着她,愣神片刻,突然给自己一巴掌,骂道:

“你他娘的是个瘸子,除了放羊、给死人烧纸还会啥!

你不配!

   后来刘老头走到大脚花身边的时候,她的脸上已经被岁月刻画了太多的沧桑。

几十年,她简单的生活只靠做绣花鞋维持着,那是令村里其他女人赞叹不已的巧工。

与大脚花对视的一刹那,刘老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看了她几十年。

多少年就在他眼皮子底下溜走了。

   他感到不知所措,嘴唇像被捏住了似的说不出话。

他们就那样对视着,野风奔走。

  “刘柱到底回来没有?

  “那里不是刘柱的坟吗?

大脚花活着的时候成天守在那儿。

   后来,刘老头鼓起勇气对大脚花说:

“老嫂子,你就坐在这个土岗上过了一辈子。

你也看见我了吧,我放羊的时候成天看着你,看了几十年。

   大脚花盯着他凝视了片刻,说:

“我知道。

我也看了几十年,却啥也没看见。

我娘说,生我的时候天下着清明雨,一连几天。

我跟着他来的时候,还是雨天。

人家说我这辈子就没有根,我临老连个送我的人都没有。

  “一眨眼几十年没有了,我也一个人活了一辈子。

你守着这个土堆图个啥?

”刘老头狠狠地干咽了一口。

  “守着它我心里踏实点。

   两声叹息,一阵无语。

  “走吧。

”抬棺的人喊。

   刘老头站起身,说:

“走吧,还得把坟刨开呢。

”他答应过大脚花,要把她葬在那座早已筑好的坟里。

他猛然想到,有一天自己老去时会有谁为自己点燃一把烧纸。

   唢呐声重又在雨雾里飘荡起来。

吹唢呐的人似乎鼓足了气,吹得格外凄婉悠长。

细密的斜雨不紧不慢地洗刷着悲声。

刘老头的瘸腿踏着哀戚的节奏,向山岗走去,走向那座山半腰的孤坟,空坟。

 

1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大脚花成亲时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在山岗上等了十多年后,等来的却是丈夫的死讯,只得在山半腰给自己的丈夫立了一座坟。

B小说中的刘老头年轻时由于自身残疾,决定做了送葬的事,因为做了送葬的事,所以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不敢表白,错失了爱的机会。

C大脚花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守着一座空坟,而刘老头却看了几十年的羊,也看了几十年的大脚花。

小说着力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最朴素的情感。

D因为给刘柱送葬,刘老头得以走到大脚花身边,他发现大脚花并不像刚进村子时远望那般俊美,是远望欺骗了他,他感到莫名的痛苦。

E    小说以"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把刘老头对现实的感受和对往事的回顾缝合在一起,交替呈现,平行展开,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12.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4分)

13.大脚花用几十年的时间守望一座空坟,而刘老头却用几十年的时间守望大脚花,有人认为小说的核心是守望,因此不如以“守望”为题目更好。

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4.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无误的一项是(2分)

A 媵(yìnɡ)嫱    玉簟(diàn)   倚迭如山       目无全牛

B.霓裳(chánɡ)  萦纡(yū)        人情世故        金碧辉煌

C.沙汀(dīnɡ)   訇(hōnɡ)然      踌躇满志        直栏横槛

D.骊(lí)山     渌(lù)水        倚马可待        茫无崖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

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五彩的风筝飞过湛蓝的天空,俯瞰着早春的古城,涣然冰释的护城河已泛起涟漪,街角花园的老树也正发芽吐翠,春天已悄悄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D.尽管只得了一个纪念奖,但是他对冰雕的热爱却一发而不可收。

从此,年年的冰雕比赛他都报名参加,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奖。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多么希望我的父亲能像其他人的父亲一样,能常常给我教诲,使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免得少走弯路。

  

B.3月16日,中国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汽笛鸣响,引导法国舰通过编队离开青岛港向外海航行,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C.王凯急病发作不能参加运动会入场式,入场方队急需补充队员。

接到体育委员的通知,李大鹏朝运动场飞快地跑去。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1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18.仿照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5分)

世上这样的事还少吗?

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这样的事还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40分)

18.请以“为有源头活水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40分)

要求:

文体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太 原 五 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

高二语文答题纸

第 Ⅰ 卷

题号

1

2

3

4

5

6

14

15

16

17

 

答案

 

 

 

 

 

 

 

 

 

 

 

分值

2

2

2

2

2

3

3

2

2

2

 

7.古文翻译(共8分)

 

(1)                                                              

 

                                                               (4分)

 

(2)                                                               

 

                                                                           (4分)

 

 古诗词鉴赏(共8分)

 

8.                                                                    

 

                                                                      

 

                                                                (4分)

 

9.                                                                     

 

                                                                          

 

                                                                           (4分)

10.默写(每题1分,共5分。

 

(1)__________                  ________        _      

 

(2)___________                                          

 

(3)                                                     

 

(4)                                                     

 

(5)                                                     

第  Ⅱ  卷

 

11.答:

               

 

12.答:

                                                             

 

                                                                     

 

                                                                    

 

                                                                      

 

                                                               (4分)

 

 

13.答:

                                                             

 

                                                                    

 

                                                                      

 

                                                                     

 

                                                               (4分)

18、语言运用(5分)

 

世上这样的事还少吗?

                                               

 

                                                    。

                                                            

 

得分

 

五、作文(40分)

 

 

 

 

 

 

 

 

 

 

 

 

 

 

 

 

 

 

 

 

 

 

 

 

 

 

 

 

                          高二语文答案

1.C(A“一些人”,原文为“普遍”;B.“否定”,原文为“改革”,D从第4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2.A(B“内容”,原文“体性”;C“都”,原文“分别”;D文章并末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3.B(文章并末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4、D(表,上书)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