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218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名词大全540个应有尽有文档格式.docx

26、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27、亚洲地理人种:

又称蒙古地里人种。

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

28、旅游系统:

是指由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系统。

29、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可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0、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

31、政治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政治空间结构。

32、政治地理格局:

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33、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政治地理过程。

它包括:

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等方面

34、城市地域结构:

是指城市个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35、城市地域形态:

是指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

如:

团块状、狭长型、组合型、一城多镇等。

36、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37、裂点:

河谷纵剖面从缓坡转为陡坡的转折点。

裂点处河流常形成急流或瀑布。

侵蚀基准面下降或地壳抬升,是河流产生溯源侵蚀,并形成新的河谷。

它与未被侵蚀的老河谷交替的地方,河床坡度突然增加,形成裂点。

38、民族:

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39、可能论:

是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

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创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40、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

(2)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

(6)大部分为年轻人;

(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1、间接活动空间:

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42、传染扩散:

又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43、国家:

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

44、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

45、地利人种:

在相当于亚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

46、意境地图(心理图谱):

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人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47、国家权力:

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他的能力。

有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48、闪族语:

是闪族语序中的一个语族,是在古代闪米特民族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东北非地,主要语种有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

49、隔坨:

是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的民族聚居区,已含贬义,特别是有色人种聚居区。

50、人文地理学:

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51、人地关系内涵:

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5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3、现代人文地理学:

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54、文化: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55、文化结构:

(1)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制度文化:

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6、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性:

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

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57、文化区: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formalcultureregions:

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cultureregions: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cultureregions: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8、文化的特点:

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59、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

A、接触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

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stimulus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60、文化生态学:

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derminism: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

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

(3)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

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4)生态论humanecology:

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

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

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harmony:

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61、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62、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63、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1)居住历史分析:

A、生活史;

B、迁移类型:

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

C、迁移者和逗留者;

D、居住的持续时间:

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

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6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

(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

(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

(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

(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

(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

(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

(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6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6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67、人口转变:

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68、人口政策:

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69、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

70、适度人口:

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意义:

(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

(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7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

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72、人口年龄金字塔:

山型、瓮坛型、钟型。

73、人口老龄化: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74、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1)绝对数量大;

(2)发展速度快;

(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4)耦合性。

原因:

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

对策:

(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

(2)发展老年产业;

(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

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

(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

(7)延长退休年龄;

(8)关注老龄妇女。

75、传统农业: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76、现代农业特点:

(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

(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

(4)农场规模大;

(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77、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78、工业类型:

(1)第一产业:

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2)第二产业:

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

(4)第四产业:

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5)第五产业:

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79、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

(2)资源:

(3)能源:

水力、蒸汽机、电力;

(4)市场;

(5)劳动力;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80、当前全球经济形势:

(1)需求不旺;

(2)生产力过剩;

(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4)发展中国家:

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81、种族:

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82、种族与环境:

(1)肤色:

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

(2)人体结构:

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

(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

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

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

(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

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

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

83、地理人种:

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84、种族主义:

是一种以种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

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

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85、民族: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86、民族地理学:

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探讨民族发展演变的学科。

87、民俗:

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88、民俗地理学:

研究一定地域内各民族人民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文化现象的地区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民俗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并阐明其形成、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89、民俗的形成:

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着一个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有些民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90、民居:

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91、语言:

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92、语言本质特征: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4)语言是符号系统;

93、环境知觉:

是人们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方言:

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2)吴方言:

以上海话为代表;

(3)湘方言:

以长沙为代表;

(4)粤方言:

以广东话为代表;

(5)闽方言:

福州话、厦门话;

(6)赣方言:

南昌话;

(7)客家方言:

广东梅县话。

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95、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

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

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

(3)语支:

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群,(4)语种:

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

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96、环境感觉:

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97、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98、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99、文字:

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100、宗教:

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101、宗教地理学:

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02、宗教组织:

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

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103、宗教风俗与禁忌:

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

104、门槛人口:

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105、旅游业:

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106、旅游的构成要素:

(1)旅游主体——旅游者;

(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

(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107、旅游客源地:

产生旅游者的地域。

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108、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109、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

(2)最大效益原则:

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

(3)旅游偏好:

年龄、职业、学历。

110、旅游资源:

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

其形成条件有两点:

(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1、旅游资源的特征:

(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

(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

(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

(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112、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体验性评价:

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

(2)技术性评价:

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

(3)综合性评价:

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113、行为地理学: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14、城市体系:

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

有人也称城市体系。

115、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

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

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