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7270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工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政策PPT推荐.ppt

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

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6,宏观经济学,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

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

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

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

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7,宏观经济学,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8,宏观经济学,无论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还是顺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以中国为例,1994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贸易收支持续顺差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是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三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

因此,解决国际收支失衡是中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巨大挑战。

9,宏观经济学,经济目标的权衡取舍,以上四大目标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

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

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

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

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

10,宏观经济学,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实现顺序和目标指数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组合,使所选择和确定的目标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11,宏观经济学,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类争论,1消极的还积极的:

关于政策使用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是无效的,最好的政府就是没有政府。

由于对宏观经济运行所了解的远远要少于所不了解的,因此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最好的办法是听之任之而不是积极干预。

持消极论观点的经济学家不赞同干预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政策效果存在时滞。

例如,经济高涨时政府实施了紧缩性政策,然而由于政策效果的发挥往往滞后,当政策发挥作用时经济运行可能已进入下行区,紧缩性政策将加剧经济衰退。

时滞的存在使得稳定政策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

12,宏观经济学,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尽管自动稳定器可以减少政策时滞,但这种作用十分有限。

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经常变动政府政策。

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所得税制。

以累进个人所得税制为例,当经济高涨、国民收入增加时,个人和企业上缴的税收增加,这抑制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

反之,当国民收入减少时,他们缴纳的税收减少,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减少一些。

13,宏观经济学,其他自动稳定器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其中,失业津贴是最重要的转移支付之一。

经济繁荣时,失业者减少,政府发放的失业津贴减少,从而降低了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速度;

同理,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相应增加,抑制了人们由于可支配收入下降而引起的消费下降。

14,宏观经济学,自动稳定器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的时滞为零,但它对稳定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

支持积极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能够熨平经济波动,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经济形势,“逆风向地”使用调节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实施紧缩性政策,在经济过冷时实施宽松性政策。

15,宏观经济学,2相机抉择还是使用规则:

关于政策制定和实施,相机抉择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自主地选择和实施看来是合适的政策,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

这种行动不具有经常性和规律性,而是见机行事。

它要求政府对经济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

相机抉择是多数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原则。

16,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者不同,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主张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

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通常是政治家而非经济学家,政治家需要照顾政策对其选民的影响,而较少考虑政策在理论上的合意性;

此外,政策制定者是由具有个人利益的官员组成的,他们的目标与公众目标存在不一致性。

这两个原因导致政策制定者的相机抉择只会加剧而不是熨平经济波动。

17,宏观经济学,如果政策制定者事先向公众宣布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始终遵守这些承诺,那么政策就是按规则来制定和实施的。

在货币政策中,货币增长率规则、利率规则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以及财政政策中的预算平衡策略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宏观经济政策规则。

支持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也对使用规则提出了批评,认为规则缺少灵活性,特别是当经济疲软时,政府逆经济风向标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能帮助经济尽快走出低谷。

18,宏观经济学,第二节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做出的关于财政支出和税收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影响宏观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

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等方式刺激总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时,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方式抑制总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无论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财政政策,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才能影响总需求乃至总产出水平。

19,宏观经济学,一、财政政策的工具与基本原理,财政政策的工具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支出和税收。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指用于当年所生产的产品、服务和资本品的支出。

经济低迷时,政府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增加总需求,抵制经济衰退;

经济过热时,政府减少购买支出以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转移支付指政府向个人支付的社会保障补贴、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及其他福利支付。

在发达国家,转移支付比重可能占财政收入的60%。

20,宏观经济学,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公债。

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等。

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减少税收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反之亦然。

因此,需求疲软时,可以通过减税抑制经济衰退;

需求过剩时则采取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21,宏观经济学,当税收无法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会发行公债。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又称国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它是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公债同税收一样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发行公债是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需要还本付息;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公债的发行与流通来影响货币供给。

因而,公债既是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

22,宏观经济学,2.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AD=C+I+G+X-M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开支,G增大;

降低税收,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增加),C增大;

从而刺激总需求,促进国民收入增长这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过热)时,缩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实现“着陆”这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显然,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23,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的作用,AS,Y,P,AD1,AD0,24,宏观经济学,3.财政政策的问题财政赤字,适度的财政赤字是必要的政府债务总需偿还,会减少未来的政府开支过高的财政赤字产生赤字风险,可能使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破坏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增长与稳定”之间的矛盾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具有短期性,不能长期维持,日本政府的两难选择:

压缩赤字,还是刺激经济?

25,宏观经济学,所谓赤字指政府支出超出收入的差额。

4.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加大,利率升高,私人投资受到抑制。

或者,比如:

政府投资三峡工程,水泥等涨价,压制房地产业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如果政府增加的开支买的都是外国的东西(进口M加大),则外国国民收入增加,本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财政政策的外贸“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26,宏观经济学,三.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一国中央银行所做出的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旨在影响宏观经济活动。

1.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货币供给的措施,包括法定准备金要求、贴现窗口借贷和公开市场操作。

27,宏观经济学,

(1)法定准备金要求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变小,在任意水平的基础货币下,货币供给减少;

反之,货币供给增加。

宏观经济学,28,

(2)贴现窗口借贷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窗口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贴现窗口借贷,贷款利率即为贴现率。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贴现率来影响货币供给:

提高贴现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使其收缩信贷规模,达到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反之,降低贴现率会增加货币供给。

贴现率的变动还能影响人们对借贷成本的预期,继而影响宏观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29,(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的行为。

中央银行向从交易商手中购买国债10亿元,基础货币就此增加了10亿元。

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货币供给的增加量将数倍于基础货币的增量。

反过来,如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国债,货币供给将收缩。

公开市场操作是各国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能更好地实现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意图。

宏观经济学,30,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指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中间变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节和作用,才能间接地实现最终目标。

从历史上看,各国中央银行选取的中介目标包括两大类:

货币总量和利率。

宏观经济学,31,宏观经济学,32,评判中介目标优劣的标准有:

其一,可测性,即中介目标应该有明确的含义且易于被准确、及时地获取和观察;

其二,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地控制这些中介变量;

其三,相关性,即这些中介变量应该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中介目标的变动能显著地影响到最终目标。

宏观经济学,33,

(1)货币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总量有M1和M2。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要求和贴现窗口借贷来控制货币总量。

宏观经济学,34,

(2)利率货币政策在影响总支出之前,首先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因此利率是处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键中介变量。

利率具有可控性强、可测性好的优点。

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纷纷放弃货币总量,转而把利率作为主要监控的中介目标。

宏观经济学,35,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也就等于向社会发放货币,货币供给增加;

中央银行调低再贴现率,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多贷款,货币供给增加;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放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增加使市场利率降低,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扩张性货币政策,36,宏观经济学,2、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也就等于回收货币,货币供给减少;

中央银行调高再贴现率,减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货币供给减少;

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减少使市场利率升高,抑制消费和投资,降低总需求,降低国民收入紧缩性货币政策,37,宏观经济学,3.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扩张型),第一步:

货币供给增加,均衡利率下降,M,MD,MS0,i,MS1,i0,i1,38,宏观经济学,第二步: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I,r,投资曲线,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就是实际利率,r0,r1,I0,I1,39,宏观经济学,第三步:

总需求(支出)增加使均衡国民收入增加,Y,AE,45,C+I0+G+X-M,C+I1+G+X-M,Y0,Y1,40,宏观经济学,第四步:

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利率有所上升,最终利率i2,投资I2,国民收入Y2。

MS0,MS1,MD0,MD2,M,i,i0,i1,i2,I,r,投资曲线,r0,r1,I0,I1,r2,I2,41,宏观经济学,Y,AE,45,C+I0+G+X-M,C+I1+G+X-M,Y0,Y1,C+I2+G+X-M,Y2,42,宏观经济学,4、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实际汇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途径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

如果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本国货币升值,实际汇率上升,这使得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变得昂贵,对本国的出口需求降低,总需求随之减少,从而产出和价格水平下降。

宏观经济学,43,5、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信贷供给和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这种途径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如果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可用于贷款的资金也减少了。

这时,银行会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一些消费者和厂商无法通过银行的贷款资格审查,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消费和投资计划,从而经济体中的支出和总需求下降。

在某利率下出现信贷配给时,利率已经不能充分地体现货币政策对投资及总需求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